本报评论员王丹雪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表示,在整个社会等级观念非常强的情况下单独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教育家将得不到社会的应有尊重。他说,取消级别后,今后开会要习惯坐最后一排,坐飞机不能再走VIP通道,也要做好不当干部的准备。
无独有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也认为:目前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将贬低教育,导致高校无法与社会对接。暨南大学副校长周天鸿也把解析该问题的焦点集中在房、车、工资等非学术层面。
纪校长们很可爱,说的都是心里话:没了级别,面包没有了,牛奶也没有了。原来行政级别给这些校长最直观的感受除了待遇,还是待遇。但他们却没说出,去行政化对大学管理的影响。
高等教育事关国计民生。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近年的高等教育让人不敢恭维,论文造假、腐败、潜规则等,在教授队伍日渐其盛,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却寥若晨星。政校不分,管办不离的体制是主因。行政级别扰乱了学术秩序,完全背离学术发展。
我们的大学不是教育家办学,而是官员办学,比照官员管理制度的大学校长角色定位模糊。校长首先应是教育管理专家,懂教育规律,懂管理,有领导力。管理能力应是大学校长的第一能力,但我国现行做法对大学校长的学术头衔、科研能力过于偏重,而管理能力反在其次或更次。
大学校长按行政定级,既不符合一个文明古国的传统习俗,也没有体现出大教育领袖的现代精神。过去那些作为教育家和社会贤达的大学校长,其社会地位让人高山仰止。如今的大学校长多是默默无闻于官场或实验室。
新教育改革纲要提出高校去行政化,确属力克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的关键举措。纪宝成们认为,没了行政级别等于失去了尊严。大学校长需要的尊重不是来自行政级别,而是管理能力。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上那些著名大学校长,如吴玉章、陈垣、马寅初等,他们中有的官居高位,有的在本学术领域声名卓著,但他们被评价为教育家,并不在于职位高低或学术贡献大小,而在于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
如何以制度促成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应根据现实国情,挖掘历史优良传统并借鉴其他国家的有效做法,创造有利于大学校长成长的制度与环境。教授治校,学术至上,这是办大学的必由之路。管理的归管理,学术的归学术。如果大学校长仅仅盯住官场级别和待遇标准,那就是高教的不幸,社会的不幸,国家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