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写给母亲的信让战友忍不住掉泪
再次整理下你的床铺,放好你的军帽,战友,你一路走好
人生如梦,光阴似箭。人生不能重来,没有后悔,唯有认真对待今后每一天,充实自我。母亲,我会把您的教诲铭记于心。
——摘自张杨的信件《思念母亲铭记于心》
前天上午,为了抢救新希望路2号小区火灾中的被困者,不满22岁的消防战士张杨从高空意外坠落,英勇牺牲(本报昨日报道)。
张杨的离去,让远在玉树抢险的战友,悲痛难过;让憧憬着未来的年迈父母,肝肠寸断。
张杨牺牲后,战友整理他的遗物时,翻出了压在箱底的一些家信,以及刚入伍时的笔记。
这名从自贡来的农家子弟,笔下流淌着“岁月催人,光阴不饶人”的自勉,更多是“苍白头发已缠满母亲的头”的惦念。
张杨的这些牵挂,让整理遗物的战友,再难止住伤心的泪……
一封家书勾勒出一个柔情张杨
前天中午,扑完火灾的刘洋回到中队,来到一班宿舍第四间床前,张杨的照片贴在床头,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想到张杨已经牺牲,刘洋忍不住哭了。
代理排长罗唯一打开床头柜的抽屉,开始整理张杨的遗物。
打开他的箱子,四季的警服整齐叠好,入伍时带来的皮衣是他最好的一件衣服。
翻开他的钱包,只有两张100元和几张零钞。钱包里,还夹着几张不久前的银行凭证,那是他从不多的津贴里省下来,寄给自贡农村的父母时留下的。
除了一些杂物外,还有医院的病历单和一瓶瓶眼药水。战友们说,张杨的眼睛不怎么好,就是因为他对浓烟敏感,但他从没因此从火场退却。
打开第三个箱子,一个笔记本和一叠书信出现在战友眼前,一封张杨写给父母的家书,一篇他写的思念母亲的文章,勾勒出了一个柔情的张杨。
一段思念想着母亲的满头白发
信纸页码散落了,罗唯一慢慢整理好,有一篇《思念母亲铭记于心》的手写文章,是2008年底张杨入伍不久写的,罗唯一慢慢念出来:“即将成为军人的我,时常回味着少时母亲的谆谆教诲……现在,母亲已年过五旬,苍白头发已缠满头,皱纹也布满了她的脸,辛勤劳作大半辈子的双手,依然伤痕累累,‘背’了大半辈子的太阳,何时是个头啊!”
3页信纸里,张杨特别表达了跟母亲顶嘴的愧疚,他写道,自己曾经散漫,不爱学习,对母亲总是不耐烦,总爱和母亲顶嘴,越发苍老的母亲常对他说:“娃儿啊,做事要先会做人,要站得正走得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才行啊。”
《军营第一信》或许没有寄出,或许是因为认真而打的草稿,“请勿挂念儿安,还望父母多保重身体,不孝子定不忘所嘱,全心全意,刻苦锻炼,转变成一名真正军人。”
信中,他给父母汇报了刚入伍时的感受,讲了白族班长的趣闻,也讲了自己准备加强学习等。
这封普通的家书,因为主人的英勇远去,罗唯一读的时候已经哽咽,旁边的战友也早已哭成泪人。
一张照片给母亲留下一丝怀念
前日傍晚,接到噩耗的张杨家属,立即从荣县老家赶到成都。哭干眼泪的父母,和张杨的姐姐及姐夫四人赶到特勤二中队,去看一看张杨住的寝室。
这是张杨入伍后,他的母亲杨德华第一次到儿子营区,而这第一次,面对的却是空空的床头。
一班临时班长何春辉将4名家属带到寝室,老父亲早已满脸眼泪。
杨德华的泪早已在路上哭干,她摸了摸儿子的被子,那是大清早儿子亲手叠好的,她蹲下身,把脸靠在被子旁的床头,开始低声抽泣,嗫嚅着儿子的小名。
床头上,还有张杨的照片和所属班介绍,照片里的他充满朝气。
杨德华抬起头来,看到了这张照片,伸手将照片取下来。
“她说了一句,我娃儿的照片不多,这张我要带回老家去。”战友们背过身,偷偷抹着眼泪。
一大损失
再不能参加“铁军”集训
中队找到了张杨不多的照片,有一张照片让人印象深刻,张杨和两名小学生盘坐在地上,认真听着小学生的提问,照片上的他微笑着。
罗唯一说,张杨是中队里出了名的硬汉子,是第一出动班的一号员,有重大火灾险情,这个班第一个出动,而张杨,就是第一个冲进火场的人,他的离去,是我们的一大损失。
本来,张杨将参加第二批“蓉城消防铁军”的集训,这是成都消防最优秀的战士才有的资格,堪称消防兵里的特警。
虽然入伍才一年多,但张杨经历了大小灭火战斗164次,而为民服务更达到837次。
罗唯一说,张杨很乐观,前天早上,训练间隙,他和张杨几个人打了一会儿篮球,突然警铃响了,张杨飞快冲向消防车,匆匆赶往
新希望路,谁知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最新进展
公安部批准张杨为革命烈士
昨日傍晚,记者从成都消防支队获悉,在“4·19”灭火救援战斗中英勇牺牲的张杨,已被公安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今天上午,成都消防支队将为张杨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张杨的离去,是成都消防支队自1998年提出“有警必出、有灾必救、有险必抢、热情服务”承诺后,第二位牺牲在救援一线的消防战士。10年前的10月24日,年仅18岁的消防5中队战士付兵去为民摘除巨型马蜂窝时,不幸从7楼坠下,因伤势过重光荣牺牲。记者李逢春实习生侯婷婷摄影谭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