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子400户 300多户开网店卖羊绒
“网店村”北京人光顾最多
本报讯 (记者于海波)一个村子400多户,有300多户开了网店,网店总数已达400多家,家家都卖当地“特产”羊绒制品,一年能卖出2000多万元。最近,这个村子在网友间热传,还被戏称为“网店村”。虽说这个村子不在北京,不过村民们说,他们特喜欢北京人,因为30多年前是北京人促成了他们的第一笔羊绒生意,30多年后,网上买羊绒的顾客也是北京人最多。
昨天,记者乘车6个小时来到了这个刚刚在网上出了名儿的“网店村”,“网店村”是河北邢台清河县城附近的东高庄村,村里人还都不知道他们出名了。经村民指引记者找到了第一个在网上开店的村民刘玉国家,走进院子便看见一个小伙子正在与快递员打包发货,“这是10分钟前刚下的订单,有羊绒衫也有羊绒线,一共5件。”小伙子说,虽说现在刚进入夏天,不过因为是全年最便宜的时候,所以常有网友来逛店捡漏儿。院里共4间屋子,分别是仓库、发货间、小型加工车间和网店客服间,客服间里有10台电脑,10名网店客服都在忙着用淘宝旺旺与买家“聊天”卖东西,他们都是东高庄村或附近村子的村民,现在当客服月收入能有两三千元。
清河县素有“中国羊绒之都”之称。据介绍,1978年,当地一位农民发现内蒙古很多羊毛衫厂里的下脚料都被扔掉,觉得很可惜就以极低的价钱买了回来,请专家把自己的梳棉机加以改造,想试试能否从下脚料中梳理出羊绒,没想到这一试还真成功了,他顺利地把羊绒卖到了北京清河的一家地毯厂,大赚了一笔。从此羊绒产业在清河兴起。刘玉国恰好在那年出生,看着乡亲开起了羊绒加工作坊,刘玉国的爸爸也买了几台疏绒机做羊绒加工。初中毕业后,刘玉国开始帮家里跑业务,“我们都是小作坊,推销处处碰壁,村里各家小作坊的生意都不温不火,将将维持生计。”
2007年11月,刘玉国试着在淘宝上开了家网店,没想到第一天晚上就做成了第一笔交易,卖了435元,“当时我啥都不会,买家笑我是‘菜鸟’。”不过,刘玉国很快就掌握了网络销售的秘诀,2008年卖出了30万元,他用赚来的钱买了两辆车。2009年销售额猛增到1000多万元,两年多的时间他买了3辆车、一处200多万元的厂房。村里人看到了纷纷开起了网店,现在村里除了不会上网的老人和孩子,几乎都有了自家的网店。据淘宝网统计,该村注册的网店有400多个,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就有20多家,去年,该村通过网络销售的羊绒纱线有300多吨,销售额2000多万元。“自从开了网店,村里都看不到闲人了,也没人喝酒闹事儿了。”村民们都说,虽然大家都卖羊绒制品,但从没恶性竞争,反倒是互助互利的更多。
清河羊绒制品市场管委会主任孙连岭告诉记者,目前清河的羊绒产量占据了全国50%的市场份额,去年交易额达20多亿元,其中网络销售交易额达3亿多元。在清河有的企业在为国内外大牌做代工,有的企业在默默地打造自己的品牌,有的企业在做普通百姓消费得起的羊绒产品,不论哪类企业,北京消费者都是常客,他们不仅在网上买,还常开车到清河团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