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广发行陷圈套门 被指“巧设局”将风险转嫁企业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0年06月08日00:26

  杭州广发行“圈套门”之谜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马玉忠 李伟|浙江报道

  不良贷款率仅为0.26%的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被学者称赞为“创造了中国银行史上几乎闻所未闻的极低的不良贷款率”。但在这一被誉为“一群从未干过银行的‘门外汉’”创造的诸多“奇迹”背后,却有企业揭发说广发行杭州分行“设局”、“设套”、“坐庄”,把不良贷款风险转嫁给了企业,目前已有数家企业陷入官司,甚至破产……

  这个由广发行杭州分行主导、江浙沪三地许多中小企业和个人参与的“金融创新”业务——“供应链”,看上去就像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游戏。

  “供应链”游戏,其参与方多、专业性强,过程又极其复杂。记者将根据法院的判决、参与者提供的说明、以及对相关方的采访,试着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探究和解读游戏的追求、设计者的初衷、参与者的目的,以及各参与者扮演的不同角色的心态和得失。

  当然,读懂这个游戏,不仅需要专业,更需要耐心。

  银企官司牵出“圈套门”

  4月份,本刊编辑部接到了多份读者来信,来信的主要内容为投诉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下称“杭州广发行”),其中一份来信中还附带了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法院于2009年6月份和7月份作出的两份民事判决书,以及其他相关贷款融资业务凭证等。

  记者发现,两份判决书涉及的案件性质一模一样,判决书中所叙述的案件事实、判决依据和判决结果也一样;两案件的原告都是一家单位——杭州广发行;两案件的被告分别多达5个和8个,且第一被告同为浙江永富物资有限公司(下称“浙江永富”)。

  其中一份杭州市下城区法院(2009杭下商初字第849号)民事判决书内容显示:2008年4月28日,原告杭州广发行(授信人)与被告浙江永富(被授信人)、无锡中包铝业有限公司(下称“无锡中包”,担保方)、浙江贝斯特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浙江贝斯特”,担保方)、闻连华(自然人,担保方)、沈潜(自然人,担保方)签订了《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可贴现额度授信合同》,约定杭州广发行向浙江永富提供商业承兑汇票贴现额度授信敞口最高限额1600万元,贴现额度的使用期限为12个月;四位担保方为浙江永富履行授信合同项下的债务提供连带责任保证;2008年4月29日、5月28日、6月26日、7月15日,浙江永富先后四次以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形式从杭州广发行提取了共计1600万元,上述四张商业承兑汇票付款到期后,浙江永富未按约承付汇票款。

  据此,法院判决浙江永富归还杭州广发行借款1600万元,并支付相应利息;各担保人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由此可见,此案案情并不复杂:企业欠贷理应向银行还款、担保各方也应该承担连带责任,合理合法,对此公正判决,被告应该没有疑义。

  但事实并非如此。

  作为第一被告的浙江永富,在法庭答辩词中出人意料的“爆料”: 1600万元贷款事实属实,但1600万元根本就没有给浙江永富;浙江永富与同案中的另外两个公司被告(即担保方)——无锡中包、浙江贝斯特,原本并不认识,是杭州广发行为了此业务而从中撮合、介绍的;杭州广发行和无锡中包、浙江贝斯特都是借用了浙江永富的授信平台,1600万元最终全部由浙江贝斯特实际使用;如要诉讼,银行应找浙江贝斯特。

  浙江永富还在庭辩中指出:这一案件中发生的融资贷款业务,是杭州广发行“格式化设计”的,杭州广发行不仅“设计”、还“掌控”了整个业务流程;浙江永富“被设计”成了本案的受害者。

  浙江永富在发给本刊编辑部的多份情况说明中,一再表示要“揭露杭州广发行的违规行为”,指责杭州广发行“在没有任何风险提示的情况下‘拉郎配’进行组合和担保”,违规操作。

  一起普通、简单的融资贷款业务,为何演变成了一场被指责为“设局”、“设圈套”的复杂纠纷?这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

  企业自述自愿“钻套”

  4月19日,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前往事发地杭州。

  “即便是死也要让大家明白事情的真相,不能死得不明不白。”见到《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浙江永富总经理闻连华显得情绪非常激动,并用“行为卑劣、欺人太甚” 等一连串的形容词来表达对杭州广发行的不满。

  他说,自己因参与杭州广发行的金融创新业务——“封闭式运作”的“供应链”,导致1600万元银行贴现款不能到期承付,被广发杭州分行起诉,最终被法院判输还钱,并下达了《强制执行通知书》,这一切他不能接受,而且他的企业和家庭因此“已被逼至绝境”。

  “在供应链中,我只是杭州广发行的一个融资平台,都是按照他们的要求在做事,1600万元我一分也没得到。”闻连华说,“现在出了问题,我们在法律上无逃避之意,但银行却不应将责任全部转嫁给我们。”

  闻连华向记者详述了他与杭州广发行的“恩怨情仇”:

  2004年底,经朋友介绍,闻连华认识了当时的杭州广发行市场一部负责人Z。Z介绍说他们银行有一个融资新产品,推荐闻连华的浙江永富参加,并表示银行会提供“上家、下家贸易链”,只是利用浙江永富的贸易平台进行授信,这样就可以轻松得利。

  “哪有天上真的掉馅饼的?”闻连华说他当时就提出疑问,“但对方告诉我,别人已经在运作了,每个月的效益是看得到的。”

  随后,Z向闻连华介绍了参与这种“封闭式运作”的“供应链”的直接收益:企业参与能获利5%左右,具体根据银行当期的不同利率进行调整。

  Z还介绍了参与“供应链”的另一大好处:像浙江永富这样的小企业,通过这种“封闭式运行”,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企业形象及规模,销售额可从目前的6000万元提升到1个亿以上,上一个台阶,“在别的银行眼里形象大为提升,融资变得容易。”

  “你不是一直想贷款吗?”Z的这句话,对于“苦苦申请了两年都没有拿到一分贷款”的闻连华来说,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但作为商人,闻连华还是具有起码的风险意识:“那我们的风险是什么,有什么后果?”

  Z回答说“风险由银行把控,因为我们要收你们的服务费的。”

  闻连华说,银行要收取每月2万元的财务顾问费。

  一番话和一顿饭之后,闻连华“产生了想参与的冲动”。

  Z告诉闻连华,当前浙江永富规模太小,无法进行大额度的授信运作,要求其注册资金从当前的50万元增资到500万元以上,这样才基本符合授信条件;有可能的话增资到1000万元以上。这样浙江永富就既可以参加银行的这个项目运行,同时还可以获得银行授信用于流动资金。

  此后,在Z的电话催问下,闻连华终于决定参加:“不参加不仅要得罪银行,更别想得到流动资金贷款;而参加了,既能得到封闭运作的效益,又可以跟银行搞好关系,拿到想要的流动资金贷款。”闻连华的考虑可谓周密又精明。

  于是“游戏”开始了。

  闻连华在短期内迅速办理好了增资手续,银行方面也以最快的速度批下了“封闭式运作”的3000万元商票贴现授信和500万元浙江永富流动资金贷款。

  闻连华对自己当时的决定评价为“干了一件一举多得的美事。”

  此后,闻连华和其夫人又以个人名义(成为担保方)参与了这场金融游戏。对此,闻连华表示,这也是银行强行要求的要个人提供连带担保。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恺萌)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