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我对西湖最初的美好印象,来自苏东坡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景色,杭城风光,那该是多么秀美神奇的人间仙境啊!
后来,我在阅读中慢慢发现,这西湖留给诗人的决非时时都“初晴后雨”。苏东坡初次担任杭州通判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当地的水旱蝗灾接二连三,百姓苦不堪言,他在《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中写道:“蚕欲老,麦半黄,前山后山雨浪浪。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这里的白衣仙人,明指观音菩萨,暗指对百姓疾苦毫不关心的各级官吏。苏东坡之所以这样写,完全是出于对农夫们的同情和对“牢不可破”的官僚体制的无奈和愤懑。
当然,也有让诗人一逞快意的事儿。还是在苏东坡担任主管司法工作的“通判”时,有一次遇到这样一件案子:灵隐寺里一位叫了然的执事和尚,凡心不改,色心难戒,他拿寺院里的香火钱寻花问柳,后来与他相好的女子另有新欢,不肯见他,和尚便借酒发疯,将那女子给杀了。此事被人告发,不想却引来一帮又一帮为和尚求情的说客,直把个通判府的门槛都踏断了。苏东坡原本已愤怒至极,这说情的人多了,反而坚定了他依法办案的决心。恰巧那和尚做事不秘,公堂会审,竟发现其臂上刺了两句情诗:“但愿生同极乐国,免教今世苦相思。”原来了然抱定了必死的念头,想到另一个世界追寻心上人。于是苏通判大笔一括,判了此贼死刑。
那朱笔放下之后,苏东坡又提起狼毫,写下一首颇有特色的词作:“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只因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一样的西湖,留给诗人的却是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色彩。
诗人白居易也曾留下很多赞美杭州山水的名词佳句。其中最有名的当是他写给好友元稹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就写意而言,在浩若烟海的西湖诗词中,这大约是仅有的几首能和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肩的诗作之一。但若论影响之深远、动人心魄的,我以为还要数南宋平民诗人林升留在酒肆墙头却刻在人民心中的那一首《西湖》:“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做汴州。”
诗如匕首,诗似钢鞭。毫无疑问,如果不是靖康之变带来的历史变迁,如果不是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腐败现实,如果林升只是像当初的白居易、苏东坡一样漫步于西湖边,饮酒于游船上,任他再是高手也绝写不出这般令人热血涌动、拍案叫绝的好诗来。尽管你可以说林诗不及苏诗工整,不及白诗清丽,但你绝不能说林诗的品格和意蕴比他们哪一位低。真正的好诗,多诞生于历史动荡之中。即便是身处美丽的西子湖畔,也不能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