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栖车 |
船上的直升机 |
“海上邮局”如何收信
一进“雪龙”号,一个“邮政支局”的牌子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中国邮政在海外航船上唯一的邮局。
今年57岁的 “雪龙”号电工杨文友,已经十余次跟随“雪龙”号进行极地考察,现在兼职负责这家邮局。“我们的地址是‘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 ‘雪龙’号251室,邮编是200138。”杨文友告诉记者,不少参观者怀疑这个地址,但其实他们邮寄来的每一封信,“雪龙”号都可以收到。
“雪龙”号时常在海上停留,邮寄出的信件,如何到达船上?杨文友告诉记者,“雪龙”号有具体的行程表,有具体的码头停靠时间,这样邮局的一些海外代理机构,就会根据这一行程就近将这些信件送抵相关站点,“比如到美国的港口,就有人员将信件送上来。”
7名女队员前往北极
“雪龙”号靠上厦门港的那一刻,放眼望去,男队员几乎挤得满满的。
“其实,我们有7名女队员参与此次 ‘北极行’,我是其中年龄最大的。”今年54岁的赵燕华以前参与过极地考察,但是坐飞机过去的,乘坐‘雪龙’号,也是第一次。
她具体负责此次考察队的党政工作,“原本担心晕船,但从上海到厦门的航行,比我想象中的好多了。有点不舒服,但躺下去就好多了。”
赵燕华告诉记者,这些女队员也经过了严格的体检,身体状态并不比男性差多少,“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们的女队员,将成为北极上的一道风景线。”
事实上,“雪龙”号早就为女队员们准备了相关基础设施,比如配备了专门的卫生间。
特写 22名科考队员出自厦门
承载中国极地科研的“雪龙”号,与厦门有太多的交集。它不仅四次“造访”厦门,这次还首次把厦门作为起航地,向遥远的北极出发,更是显现出诸多的厦门因素。首席科学家出自厦门
余兴光,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所长,第四次北极科考队首席科学家。海洋三所扎根厦门,余兴光也被视为厦门人的骄傲。而科考队中,更有1/6来自厦门的科研院所和高校,本次北极科考队122人中,有22人出自厦门,其中18人来自海洋三所、3人来自厦门大学,是历次科考队来自厦门的队员最多的一次。他们主要从事生态系统响应、海气相互作用、碳循环和同位素海洋化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
余兴光告诉记者,他此前参加了16次南极科考,但北极还是第一次去。第一次去北极,就被赋予首席科学家的任务,他感到非常荣幸,同时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此前,他和全体科考队员一起,已经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准备工作。此次85天的科考过程中,将开展历时15-20天的冰上作业,他本人在统筹协调全局工作的同时,也要亲自到冰上去工作。
“厦门制造”随队出征
不仅如此,“雪龙”号上还将带上不少“厦门制造”一同前往北极。
厦工此次将为“雪龙”号免费添置一台电动叉车,以便船上大宗物品的搬运。台商林征懋旗下的“全圣实业”也将为此次科考配备大量的偏光太阳镜。
“戴上我们的眼镜,回来保证他们一个个像北极熊。”林征懋向记者透露,因为沿途风吹日晒,没有太阳镜不方便工作,但由于其它部位晒黑了,眼睛部位皮肤很白,大家个个都是另类的“熊猫眼”。
人物
厦门南极科考英雄盖军衔:有时得连续几十小时不睡觉
昨日,在“雪龙”号抵达厦门国际邮轮中心时,来自厦工的盖军衔就激动地在岸边等候。
这位三次参加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厦工高级工程师,是为南极“昆仑站”选址的13名考察队员之一。他这次专门前来看望“雪龙”号上曾经的战友。
再次走上“雪龙”号,盖军衔第一直觉就是,“雪龙”号变豪华了:不仅公用设施已重新装修,还有高档酒吧,队员的宿舍也大大改善了。
“就是空间太狭小,活动不太方便。”谈及自己的“雪龙”号生活,盖军衔坦言,比普通轮船确实要优越许多,但由于航程中面对的是更为恶劣的自然环境,行程中谈不上舒适,“其实这些极地考察,对队员的身体要求倒不是太高,一般只要健康、不太晕船,问题就不大。”“沿途不断经过很多站点,有时候一靠站,就得连续几十个小时不睡觉,干活时有时反而不觉得累,在船上呆有时倒觉得闷得慌。”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