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百姓大于天

来源:法制日报
2010年08月09日07:44
  新华社记者刘江杨三军宋振远

  30年,8个乡镇,13年乡镇党委书记。

  他曾一次次坐在化解矛盾的“火山口”,又一次次深陷“哀民生之多艰”的情感漩涡。在上下求索中,他总结出一套土洋结合、行之有效的乡村治理模式。

  这位身材瘦小,总是气定神闲的川东汉子,用情感、信念、智慧和勇气,让“钉子户”“上访户”和众多百姓,发自内心地喊出:“感谢共产党!”

  他就是文建明,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

  解难:“群众不停出"上联",干部要不断对"下联"”

  文建明上任城南镇党委书记不久,有一次正开会,突然闯进三四十人。其中一个敦实汉子把肩上的100多斤猪肉摔到主席台上。

  会场十分静寂,片刻传来文建明亲切的声音:“兄弟,消消气,先把肉处理了。”他劝说在场的干部买下猪肉,然后笑着把收来的钱放到汉子手中。

  壮汉哽咽地说:“我叫胡一兵,是重庆开县的三峡移民,前任镇干部贪污了安置款,我们只有靠杀猪卖肉为生,城管干部又来罚钱,心里有气啊!”

  文建明动情地说:“兄弟,你们刚来人生地不熟,到这里是找对人了。”会后,他跑到县里汇报情况,预支了镇干部的工资垫付给移民。此后听说胡一兵懂养牛技术,他又帮助办起了肉牛养殖场。

  这件事让文建明深思:过去镇领导三天两头到上级机关接上访群众,原因很简单:镇、村某些干部踢皮球,日积月累问题成堆。几天后他提出:在全镇推行干部下访寻问题工作机制。

  开始,有些镇、村干部急了: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文建明很固执:老百姓不停地出“上联”,干部就要不断地对“下联”。

  三星村龙明荣给镇党委出了个“上联”:村干部都把公章吊在裤腰带上,农民办个证明,“半个月还盖不来章,有时还要送礼哟!”文建明会同班子成员马上研究,对出“下联”:镇上设立政务村务集中办事大厅,镇村300多个公章都集中在这里。

  “入户寻问题”使很多矛盾消化在萌芽状态。如今,基本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

  文建明常对干部们说,尊重每个群众的利益诉求,就是维护公众利益。

  2009年初,营山县委下决心治理南北两河,但这牵扯到沿岸上千户居民和商铺的拆迁。

  文建明发现在反对拆迁的“钉子户”里,跳得最高的杨国平特别有“号召力”。于是,他十几次上门宣传政策,并反复与有关部门协调。最终,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杨国平的要求,还到处奔波帮他解决家庭困难。“我拆!”杨国平彻底服了。

  在文建明的带动下,镇党委领导班子,深入拆迁户宣传解释政策,落实政府承诺的条件。最终,全镇86户居民全部实现和谐拆迁。

  理乱:“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工作方法”

  在营山县,文建明有一个绰号:“治乱书记”。

  2001年4月,他被县里派到有名的“乱镇”———新店镇任党委书记。

  上任后的第一站是鲜鱼村。听说镇上来人了,一声吆喝,山坡上站满了表情严肃的村民。文建明说:“我是刚来镇上的党委书记,就是来听大家喊冤叫屈的。”

  “我们怨的不是缴"皇粮"国税,而是负担太重、账目不清。”村民们的话令文建明五味杂陈,“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工作方法。”

  十多天后,他作出决定:退钱、换人、查账。

  很快,干部多收村民的钱退了,群众欠集体的钱还了,鲜鱼村迎来了“海选”,村民自主选择“当家人”。这个村发展起规模养鱼,成为名副其实的“鲜鱼村”。

  2003年3月,文建明调到被称为“城烂镇”的城南镇。镇里欠债2000多万元,文建明上任第一天,讨债的就来了30多拨。

  3个月后,农村财务体制改革方案出台了。这个方案一宣布就“炸了锅”。有的干部说:“不交公章,不交账,看他龟儿子有啥办法?”

  文建明搞“突然袭击”。他早上6点带人分组进村,把账本、财务通通拎回镇上,当面核对,锁定账目。一个月下来,糊涂了多年的村级财务一清二楚。说不清缘由就报不了账,白条子再也领不到钱。到2009年底,镇村两级债务基本消化。

  文建明还搞起了税费直收。刚调入城南镇任镇长的白秀华,头一天上班就被惊呆了:镇办公楼的税费直收窗口前,老百姓排着长队。“过去干部起早摸黑催要的税费,群众主动来上缴,这场面没见过啊!”

  文建明“解密”:老百姓缴的是明白钱,看的是明白账,咋会不愿意呢!

  治穷:“农村最大的矛盾是"穷",群众最需要的是"百姓经济"”

  “穷则乱,富则安。”文建明提出一个新概念:“百姓经济”。含义有三:其一,这种发展必须是老百姓盼望;其二,老百姓是发展的主体;其三,政府主要提供有效服务。

  他认为,城南镇地处城乡接合部,农产品应该定位于服务城市居民。他提出,扶持发展大葱、蒜苗等“佐料产业”和商品蔬菜,并从免费举办蔬菜种植培训班入手。

  开班时,尽管通知到各村,但只来了十几个人。原来,老百姓还以为这是新书记在搞“政绩工程”,不买账。文建明并不气馁,他来到走马村农民李兴支家,支持他拿出一亩地种大葱、蒜苗。

  年底李兴支一算账,收入8000多元,比传统种植效益高出10倍。第二年,李兴支在全部责任田种上佐料作物。村民纷纷跟着种,两年下来,全镇种植规模达到5000多亩。

  接下来,文建明带领镇村干部大兴水利,修渠、筑堰、建提灌站,实现了全镇农田浇灌的全覆盖。

  之后,文建明又干了件轰动全县的大事———修环镇公路。

  城南镇有6个山村,过去每到收获季节,蔬菜、水果运不出去,只好拿来喂猪。2007年,国家对新建乡村道路的补助政策出台,文建明动员干部群众:“大家一起捐款、筹资修路吧。”

  各村群众代表召开会议,同意“一事一议”集资修路方案。文建明带头捐资1000元。公路通车那天,群众放起鞭炮。一年多时间里,这条公路沿线就冒出50多个农副产品营销大户。

  “怎么体现党的先进性?就是要带着老百姓致富。”文建明引导群众投资建成“农资供销一条街、饮食服务一条街、建材加工一条街、农机钢材一条街”,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城郊特色经济示范带。

  去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80元,七年翻两番。

  情怀:“我要上对得起党,下对得起老百姓”

  2005年10月,文建明被诊断罹患“原发性肝癌”并住院治疗。

  出院那天,镇党委门口聚满了人。曾被他帮扶过的老人李松荣,心如刀绞。“如果老天允许,就用我的老命去换文书记的命吧,他多活几年,就能为百姓多做好事。”

  那一刻,文建明终于忍不住热泪长流。

  1963年,文建明出生在营山县渌井镇枣岩村一个普通农家。“我是个农民的儿子,是党培养起来的干部,我要上对得起党,下对得起百姓。”为官几十年,文建明常对同事说,少跟“利益集团”来往,人要活得有尊严。

  他一直住在爱人单位集资修建的公寓楼,两室一厅80多平方米的房子。获得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后,到北京领奖,他买了100元两件的衬衫,说“很划算”。

  组织上对文建明十分关心,县里全额报销他的医疗费用,并于2008年2月,给予他副县级待遇,他的工作更加投入了。至今,文建明已做过18次介入性治疗和“海夫刀”手术,每次手术完成第二天,他就打电话安排工作。

  营山县高温多雨,形成红色土壤。文建明常常对外地人介绍:红土地有两重含义,第一,它的地表是红色的;第二,这里曾经洒下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

  在文建明骄傲的描述里,人们清晰看到这片红土地昔日的金戈铁马,更能感受到他牵念一方百姓福祉的大地情怀。

  新华社成都8月8日电
(责任编辑:Newshoo)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