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四川绵竹清平特大泥石流十日记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8月22日11:24
8月20日,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清平场镇,干部群众在清理淤泥。新华社发(王平 摄)

  新华网成都8月22日电(记者 苑坚)既然祖先选择了深山,他们便决意坚守家园。

  既然选择了开垦祖辈的土地,他们便能坦然面对灾难。

  这是清平人的抉择。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绵竹市清平乡交通和通信中断,成为“孤岛”!

  2010年8月13日,一次特大泥石流袭来,清平乡再成“孤岛”!

  8月13日以来的10个日日夜夜,掘进机械沿着危险的山脚,一路嘶鸣着努力向前,一米一米地推进。修路者与大山里肆虐的暴雨、山洪、泥石流和滑坡较量着。

  两年来,每次站在沟口,记者脑海里总是蹦出两个字:“孤岛!”看着那条顽强的公路一头扎进大山,扎进升腾的云雾里,清平人的眼泪、清平人的笑脸便一齐涌在眼前。

  2008年5月14日中午,大地震后40多个小时,已经在绵竹采访了两天的记者接到命令:向大山里的“孤岛”进发!去清平,走过龚嘴收费站,公路便一段一段地被掩埋了。就是在这里,记者遇到了震后第一批从清平爬出来的上百位老乡。在山顶、谷底和滑坡体组成的“死亡通道”上,他们连滚带爬了10个小时才走出来。有的人,永远留在了路上。

  脱险了,一身泥水的他们抱在一起,又哭又笑;两天中,在死亡面前几乎流干了眼泪的记者,也无法控制泪水——在一场不可预知的灾难面前,应该向顽强走出“孤岛”的每一个生命致敬!
  8月20日,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清平场镇,四川资阳陆军预备役人员、驻渝某集团军战士和绵竹交通局的工作人员在清理从上游冲下来的桥面残骸。新华社发(王平 摄)

  两天后,当记者搭乘运送伤员的直升机飞进“孤岛”时,无数军人、武警和公安已进入大山。他们陆陆续续把每一个活着的清平人带出了“孤岛”——听着他们讲述历经死生的惊险故事,记者只有汗颜——因为记者自己最终也没能爬进清平。

  一百多天后,路终于抢通了。清平人返回山里,就在这片埋葬着他们亲人和朋友的土地上,重建家园。

  震后一周年时,记者再进清平乡,许多民房和医院、学校已经完工。笑容写在清平人的脸上。按下相机快门时,记者心里曾感叹:这就是川人的精神!这就是中国的力量!

  2010年8月15日,同样是灾难发生两天后,在绵竹市人民医院,记者遇到马世金,一位瘦小、矍铄的清平人。

  “地震去了,泥石流又来,老天爷和我们开玩笑!我两次可都是坐直升机出来的!等路通了就回去,收拾房子。可公路什么时候能抢通呢?也愁人!”马世金眯起眼,脸上的皱纹里都是焦急。

  92岁的余成伦老大爷坐在病床上,一个劲地向记者挥舞着手:“清平,回去,回去,要活120岁!”
8月20日,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成都军区的官兵采用木板推的方式清理淤泥。

  赵学莉,一位坚强的年轻妇女。讲起新房在泥石流中再次损毁,泪花在她眼里转着圈,却硬憋着没有流下来。就简单几句话:“哭破天也没用,想办法再盖吧!一家人平平安安就好。”

  10天来,走在他们中间,记者惊异于清平人的坚强和沉静。

  清平人身上,映射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的精神特质:他们故土难离,他们朴实内敛,他们勤劳勇敢,他们自强不息……

  “孤岛”,锁不住清平人的梦想和希望。等路通了,他们还要在这大山里继续幸福的田园生活呢!

  有一粒种子,他们就肯定会收获一片金黄!
  8月20日,在四川省绵竹市清平乡清平场镇,成都军区的官兵在清理淤泥。新华社发(王平 摄)
(责任编辑:马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