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日电(记者江国成、车玉明)在深圳等经济特区成立30年之际,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彭森近日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经济特区仍要做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30年前,深圳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30年来,深圳迅速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彭森认为,30年的实践证明,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思想和决策是正确和成功的。深圳等经济特区敢于解放思想,敢试敢闯,闯出了发展的新局面,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
经济特区创造了共和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实惠得到最多的记录,彭森认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就是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成功,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全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特区发展到现在,曾经让经济特区受益的那些特殊政策正在逐步淡出。国家近年设立了一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政策有的远超过经济特区。不少人发出疑问:今天的经济特区“特”在何处?
彭森说,新形势下,特区要继续发挥作用,不仅要保持自身原有的特色,而且要丰富和发展特区的特色内涵。保持特区优势的根本着眼点要放在增创体制新优势上。特区要进一步通过体制上的试验探索,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
特区创立伊始,除国家给予的财税等支持外,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优势,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外资,由此形成了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为主要特点的产业结构。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市提出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正式确定了高科技在深圳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目前,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的三大支柱产业。
彭森表示,经济特区目前在产业发展方面依旧保有一定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特征,依赖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低水平扩张的发展模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不断加剧,发展后劲相对不足,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 彭森说,今后一个时期,深圳市要实现发展与跨越,要靠改革。要继续发扬敢于争先的精神,努力当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在大胆试验方面一定要有底气,要弘扬特区人敢闯敢冒、敢为天下先、艰苦奋斗的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开拓前进。
深圳要大胆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的重大制度创新进行先行先试,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实现同国际市场顺利接轨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率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体制机制。
近年来,深圳特区连续推出了大部制、公务员分类管理等改革新举措,行政体制改革迈进“深水区”。彭森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率先建成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中央赋予深圳的一项重大使命,也是深圳市实施综合配套改革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突破口。
彭森说,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之外,中央还要求深圳市在以下方面先行先试,包括: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中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对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先行先试;对国家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先行先试等。通过这“四个先行先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深圳特区成立30年之际,国务院批准特区扩大到整个深圳。彭森认为,国家选择这个时间节点作出这个决定,既代表着中央对深圳特区过去30年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更寄托了中央对深圳在更大范围实现科学发展的期望和要求。
深圳常住人口大部分居住在关外,但长期以来,关外群众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远不如关内、收入低于关内,社会保险待遇也有差别,造成了城市发展的“二元结构”。另一方面,原特区范围不仅囿于狭小空间自身发展腾挪不开,而且辐射周边的难度也在加大。
彭森指出,扩大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看上去是行政区划的调整,实质上是个体制改革问题。这么调整,是为了解决长期困扰深圳市的特区功能与城市空间相分离的难题。另外,这样的调整能够进一步提升深圳的国际化程度,扩展深港合作腹地。 彭森表示,希望深圳市下更大的决心,做更大的努力,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争当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领先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粤港澳合作的“先导区”、法治建设的“模范区”,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
(责任编辑: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