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城镇化应该先乐业再安居 被城镇化农民勉强生活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0年09月12日02:31
  如果冲着几个数字搞城镇化,城镇化率上去了,GDP上去了,但长远看,却给经济社会发展埋下了“病灶”,妨碍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折腾来折腾去,这些数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城镇化,不管主题多么重大,道理多么深奥,在农民看来很简单:生活得幸福而有尊严。

  多少年来,多少人,梦想着“拔出泥土”、加入城市,甚至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儿辈、孙辈。然而,当一股大潮迎面而来,突然要把他们裹挟进城的时候,许多人却挣扎着要退出。

  江苏太仓,稻田里的楼房正在消失。

  农民要么搬进县城,转成市民,要么按规划异地建农房。腾出来的地统一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政府开的条件比较优厚:迁户进城,按农村住房面积,在城区1∶1补偿住房。让出土地,举家进城,能给子女攒几套房子。而且,由政府补缴的养老保险,60岁以后就有退休金。

  真是一步登天。不过,仍然有些农民坚持留在农村。他们的能耐就是搞种养,幸福的根基在稻田、大棚和池塘里。当然,大多数人早已经在城里上班、发财,则催促着全家“机不可失”,赶快进城。

  看来,城镇化过程中的“安居乐业”要倒过来讲,“乐业”才能“安居”。否则,连个职业都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没有,就是给你套房子,一家老小能住安稳吗?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江贝村农民李为民,就遇到了进城的尴尬。当地是典型的农区,几年前成片的柑桔果园、水稻、菜田随处可见。近年来搞城镇建设,果树被砍了,他虽然用征地补偿款建了一幢二层小楼,但整天发愁,自己只会种地侍弄柑桔,现在能干什么呢?最后搞摩托载客,勉强维持生计。

  当下,“城镇化”无疑是个热词。李为民这样的新市民人数,大有急剧增加之势。各地的战略规划中,推进城镇化往往都有明确的指标任务。于是,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造城运动”的倾向。要在多少年内,让多少万农民变市民;要加快推动土地换社保;要大刀阔斧推动农村变社区。

  城镇化既能扩大居民消费,又能拉动投资需求。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直接消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的建设投资。而且,我国城镇化严重滞后工业化,必须尽快补齐短板。

  然而,城镇化的前提是工业化长足发展,有大量而稳定的就业岗位。否则,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到二、三产业,农民进城干什么?因此,各地描绘城镇化蓝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产业规划、劳动者收入和社会福利问题。

  农民才是城镇化的主体,他们的意愿是什么,他们的感受怎样,才是最重要的。部分地区,城镇化的铲车隆隆开来的时候,无暇顾及所有人的感受,也无力集中解决好就业、社保、教育、住房等问题。既没有稳定收入,还要为物业费、水电费犯愁,生活质量反而下降,“被城镇化”的农民不幸福。

  因此,推进城镇化,关键是就业。经济发展了,产业扩张了,就业增加了,深化配套改革,拆除体制樊篱,农民变市民,水到渠成,喜气洋洋。否则,本末倒置,冲着几个数字搞城镇化,短期看,城镇化率上去了,GDP上去了;长远看,却给经济社会发展埋下了“病灶”,妨碍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那样的话,折腾来折腾去,这些数字又有什么意义呢?

  愚公移山,为的是方便出行。假如搞那么大的工程,就是为了个土方量,统计出动用了多少人财物力,运了多少土,云云。那可真是“愚公”了。
(责任编辑:刘晓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