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改革不是简单地改写户口本,而要确保农民转户进城后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五大保障”一步到位。
中国金融40人论坛顾问 重庆市市长 黄奇帆
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既要靠加快发展,更要靠深化改革,释放和激活农村生产力,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城市化的制度保证 城市化不是城市人自己改善自己的过程,而是农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的过程,本质是减少农民的过程。我们常用的城市化率是按常住人口口径统计的,尽管这个指标也很科学,但容易掩盖矛盾。十年前,全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34.8%,户籍人口城市化率25%。十年过去了,现在全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提高了12.2个百分点、达到46.6%,而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仅增加了1个百分点,只有26%。重庆直辖以来,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31%提高到51.6%,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从19.5%提高到29%,二者差距从11.5个百分点扩大到22.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已经在城市生活的农民没有取得城市户籍,实质上代表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差距。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城市化进程,还造成中国特有的农民工每年“候鸟”式大迁徙,对农民工也有失公平。
目前,全国农民工超过2亿,重庆有850万,其中450万人在市外,400万在市内。我们对在市内务工农民作进一步分析,工龄在5年以上的有170万,90%以上居住在单位集体宿舍或承租他人私房,缴了社保的有80多万。这部分农民工群体已具备在城里长期稳定生产生活的条件,理应给予城市户口的待遇。为此,我们准备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的关键性措施,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为突破口,重点推进在城市有固定住所和稳定工作三、五年以上的农民工、农村籍大中专学生转户进城。
经逐户调查统计,在市内务工经商5年以上的170万农民工,按1:1.3测算其家庭成员,共约220万人具备在城市生活的条件;有50万左右征地未转非等人员,应当给他们城市户口;还有60多万在读大中专农村学生,也应让他们一进校就成为城市人。争取今明两年让这330万农村人口一步到位转为城市户籍。今后每年再转新生代农民工50万左右、农村学生20万左右,一共70-80万人,到2020年累计转户1000万人,使城市户籍人口达到2200万人,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左右。这将是社会结构的一次大变革、城乡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也是实现城乡统筹的一个重要标志。
改革不是简单地改写户口本,而要确保农民转户进城后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五大保障”一步到位。同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转户农民流转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这既有利于农民转户进城后的生存发展,又有利于农村耕地集约经营,符合城镇化的渐进过程。
深化公共财政服务改革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社会资本少有涉足,都应是公共财政保障的分内之责。特别是农村,社会资本几乎不参与,但不能因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赚钱,就实行有偿服务,也不能因为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资金需求量大,就不增加投入。必须改革公共财政服务方向,调整支出结构,把钱投向农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留在农村的农民享受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首先,协同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建成3000公里高速公路,使40个区县城全部连通起来,今年可达2000公里。高等级公路,从原来的1000多公里增加到目前的7000多公里,今后几年建成1万公里、连接乡镇。投入300多亿元建设通乡通村水泥路,今年实现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到2012年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落的农村便道“院院通”。投入420亿元大兴水利,到2012年新建改建乡镇水厂300座,全部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农村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都在加快建设,去年农村国电网改造率达到93%,实现所有自然村通电话,争取到2012年实现全部行政村通宽带、农村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
其次,同步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先是教育,全市所有区县全部实现“两基”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100%;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即城市和农村初中毕业生90%以上都能上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为西部地区最高。这些变化,使重庆作为西部教育高地的地位日益凸显。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注重解决农村教育的五个问题:改造农村学校危旧房;解决农村学校的大班制、大宿舍问题,累计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1600所;从农村代课教师中择优录取近1万名为公办教师;兑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职工的绩效工资,使农村教师津补贴与当地公务员基本相当;在西部率先建立城乡一体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国家标准,比周边地区高出1倍。 核心提示:改革不是简单地改写户口本,而要确保农民转户进城后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五大保障”一步到位。
医疗卫生改革步伐加快,已确立到2011年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的医改目标,正加快推进30所三甲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今年在15个区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到2012年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向村卫生室延伸。
公共文化服务也加速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基本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自然村广播电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到2012年实现广播电视100%覆盖、建成社区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各1000个。启动建设万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千个社区健身路径工程、千片塑胶运动场建设工程、百个全民健身登山步道工程、百个乡镇农民健身工程。
最后,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民工保障制度体系。将征地农转非人员、城镇用人单位超龄未参保人员等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2:1。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去年15个区县试点农村养老保险,今年能够覆盖50%以上区县,2012年前实现全覆盖。这样,重庆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框架和制度平台就全部搭建起来,下一步重点解决“水平统一”问题,到2020年争取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基本相当。
深化要素市场改革 城乡要素阻隔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当前农村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培育发展要素市场。
首先,进一步明确农村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的产权。目前,农村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的产权,不甚明晰。以耕地为例,卫星图片显示重庆有耕地3400万亩,但所有农户土地权证面积总和仅1700万亩。由于当初丈量不科学、面积少可少缴农业税等多种原因,现在农村的承包地、林地、宅基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权证面积少于实际面积的情况。这会带来“三个弊端”:不利于农民进城后退出土地时的权益保障;土地流转时容易出现纠纷;不利于农民把土地拿到银行质押贷款。今年内,我们将完成全市农村承包地、林地、宅基地“三个确权到位”,使其能在银行质押、抵押贷款,实现流转。这是从源头上保障农民权益,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致富,是农村各项改革的基础,其效用不亚于当年土地承包制改革。
其次,加快城乡建设用地流转。现在,国家一方面要求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另一方面又希望加快城市化进程,让几亿农民进城。理论上,城市居民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1亿农民进城就需建设用地1万平方公里;农民人均宅基地250平方米,1亿农民进城退出宅基地复垦后就会增加耕地2.5万平方公里。这样,我国18亿亩耕地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对农民退出土地,不能过多使用行政杠杆,这容易剥夺农民权益,让农民流离失所。如何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让转户进城农民退出农村土地,对于农民、耕地保护都十分重要。经国务院批准,前年重庆成立了农村土地交易所,开辟了一条既保护耕地、减少农村建设用地浪费,又可让农民增收致富、城市反哺农村的新路子。
再次,建立商品交易所,加速农村商品流通。最近重庆成立了两个交易所:
一是农畜产品远期交易所。主要做生猪远期交易,现在每天交易量近2000万元,到年底可达每天5000万元,全年交易量近200亿元,预计两三年后每天交易量超过1亿元,年交易量达到400亿元,成为全国生猪价格的定价中心。通过生猪远期交易,养猪风险大为降低。现在,不仅重庆本地,贵州、黑龙江等地的养猪大户,也开始把生猪拿到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来交易。这方面前景看好,我们正加快在西南、西北、东北等地筹建生猪交割基地,冀望对全国的生猪供需起到平衡作用。
二是药品交易所。全国每年药品消费1万亿元,药品交易市场巨大。通过药品交易所,几万种药品同时在电子屏幕上挂牌,几千家医院、乡镇卫生院同时在电子屏幕上买药,搭建公开公平交易的平台,把所有中间流通环节打掉,这对降低药品价格、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国家卫生部和药监局支持下,重庆药品交易所即将开张,开始做非基本药物交易,之后逐步把基本药物纳入交易范围,最终建成包括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以及其他医药相关产品的综合交易平台,节省用药成本、惠及城乡老百姓。
最后,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
没有一批百亿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没有大型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不可能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串接起来。相比渝西地区,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在这方面较落后。我们正加紧在“两翼”组织推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各展所长,开展农商对接、农超对接,把优质林农产品销售出去。
(责任编辑:李恺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