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5日 全市网签1436套
去年黄金周7日 全市网签936套 个盘方面,成交量排名第一的是番禺的广州亚运城,网签239套,成交均价为11928元/平方米,比全市均价略低。
成交均价方面,排名第一的是天河珠江新城某楼盘,网签量虽然只有4套,但成交均价却高达73925元/平方米。
本报讯 (记者赖伟行)看起来,国庆前夕再度加码的楼市新政并未对成交量造成立竿见影的效果:来自网易房产数据中心对阳光家缘的数据统计显示,国庆10月1日至10月5日广州楼市全市网签1436套,大大超过去年黄金周7天936套的总成交量,成交面积为153239平方米,成交均价为12128元/平方米,略低于9月全市均价。记者踩盘发现,各盘在新政策尚未有细则出台前夕,纷纷开放样板房加速推货,现场保持着自8月以来的旺盛人气。
三次置业买家多未受影响 首付三成、第三套停贷的楼市新政选择在国庆前夕出台,一时间不少人要重新掂量买房计划。记者在踩盘时发现,不少买家面对新政有担忧,个别买家推迟了购房计划以及考虑退订。记者在增城某楼盘销售现场看到,不少客户自驾车过来看房,由于楼盘组团均价6000元/平方米左右带1200元/平方米的装修,受到买家欢迎。来自增城的一位男士说,他已经订下一套106平方米的三房单位,由于是首次置业,首付三成20万元以下可以搞定。不过来自开发区的市民则表示,他本来考虑购买第三套房,不能贷款的话可能会考虑延迟购房计划。
来自白云区的某楼盘则选择用特价单位的形式来吸引客户,用优惠折扣的方式来抵消新政策带来的不利因素。而有部分市区楼盘的销售人员表示,很多第三次置业的买家一般都会选择一次性付款的方式,所以受到新政的影响不大。
新盘黄金周依计划推出
记者发现,国庆期间不少新盘新货依然按照原计划推出,未受到新政太大影响。
如广州东部新塘片区某8年大盘开放了样板房,并进行了销售,该组团全为大户型单位,折后单价从9000元/平方米到12000元/平方米不等,记者11时在现场看到,样板房依然人头拥挤。此外,金沙洲的两大知名发展商旗下的楼盘都选择在国庆前开盘和推出新货,国庆期间依然人气旺盛。而番禺南沙则是今年的供货大户,知名大盘纷纷出货,虽然难见“日光”,但绝大多数都取得销售过半推货量的成绩。
恐涨心态推高楼市 买还是不买?国庆节期间,不少深圳市民在为要不要买房苦恼不已:买吧,新的强力楼市调控政策已经出台,房价可能会下调;不买吧,万一要是再涨,未来的负担就会更重。
这种“纠结”放之四海而皆准,正因如此,此前很多人选择了超前购房。深圳中原地产的一次调查显示,深圳购房者的平均年龄是34岁,相比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呈现年轻化倾向。问题是,这一次还要选择超前购房吗?
深圳购房者平均34岁 10月1日,作为当地楼市风向标的深圳秋季住房交易会如期举行。此前国家有关部门和深圳市都出台了楼市调控政策,力度之大超乎想象,因此赴会的本地开发商寥寥。据统计,此次秋交会,参展的深圳房地产商有23家,只占总参展地产商的29%,深圳楼盘24个,占总参展楼盘的26%。
购房者的态度微妙。记者看到,现场的人流量非常大,并不输给以往任何一届,但是出手购买的很少。前来看房的市民李维民说:“房价最近涨得太快了,我是来了解一下情况的,调控政策出台一段时间后,无论是涨是跌,我都要快速买房,真是涨怕了。”
恐涨心理让年轻人匆忙入市
正是这种“恐涨”心理让很多年轻的购房者匆忙入市。深圳中原地产近期进行了一次市场研究调查,他们选取今年7月份、8月份的2900多个样本,严格按身份证号码取证。最终的结果显示,在深圳,90平方米以下购房者平均年龄为33岁,90平方米至144平方米的为34岁,144平方米以上的为37岁,总体平均34岁。
深圳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王世界表示,34岁只是平均值。更具体的结构是,95%的购房者年龄在25岁至45岁之间,其中25岁至35岁的购房者占比达到60%,36岁至45岁的购房者占比在30%左右。
超前购房成房价上涨推力 业内人士认为,深圳购房年龄之所以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基于三个原因:一是近年来房价上涨过快,使得很多不具备条件的年轻人急忙入市。二是中国人向来就有买婚房的概念,再加上一部分年轻购房者有父母给予经济支持。三是深圳有大量经济实力雄厚的年轻实业家,在投资渠道狭窄的情况下,不少人选择投资房地产。
“超前购房使得住房需求进一步放大,在供应跟不上的情况下,就会成为房价进一步上涨的推力。”深圳市社科院城市营运中心主任高海燕说,这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它透支了未来。
新政能否执行到位是关键 购房者、专家们一致认为,要减少超前购房,关键在于房价必须稳定。新政能否执行到位非常重要。
“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博弈将继续。”深圳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王世界认为,此次调控政策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将会遏制房价上涨的苗头,使楼市陷入僵持阶段。至于楼市的未来走势,既要看政府调控的执行情况,也要看供求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新华)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