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综合

新农村建设五周年扫描:农民增收明显 基层民主受限(组图)

来源:新华网
2010年10月10日08:18
  今年10月,是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周年。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图景。5年来,在“少取、多予”政策指引下,我国农村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农村面貌大为改善、群众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保障日益健全,农村群众越来越多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与此相伴的是,改革发展的浪潮,对乡村治理结构产生强烈冲击,农村管理、农村民主的推进仍然有待突破。(《半月谈内部版》2010年第10期)
饮水安全工程使陕西淳化县很多农户用上了自来水。

  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增收明显

  陕西渭北旱塬上的淳化县秦河乡秦坡村刘芳宁一家人,祖祖辈辈靠院子里的水窖吃水,如果天旱收不上水,就得走几里地到沟里去挑。两年前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刘芳宁家接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改变了她家的“吃水难”。在陕西,近年来1200万农村群众的饮水状况得以根本改变,目前400万人饮水安全不达标状况,将于2012年前解决。

  农村包围城市、农村支持城市,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必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上的战略抉择。

  启动新农村建设以来,改善路、水、电等公共设施,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期盼。新农村建设5年来,中央财政支农资金从每年3000多亿元提高到了2009年的7000多亿元,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新农村能源工程、农村清洁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推进,明显改善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业生产也得到了更大力度的财政支持。随着“皇粮国税”的取消,中央出台了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4项补贴起初每年30多亿元,2009年已增加到1200多亿元。新农村建设5年来,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好,促进了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民收入快速提高。粮食生产多年来“两增一减”或“两增一平”的规律被打破,到2009年已实现连续6年增产;5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增长7.7%以上,绝对额将近翻一番。

  回顾历史,1978年发端于农村的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新阶段,粮食生产出现徘徊、农民增收陷入困境。新农村建设5年来的历程,使这一困境大为改观,成为我国农民得实惠最多、农业农村发展最顺利、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最和谐的时期之一。
获得“新农保”存折的老人喜笑颜开。

  公共事业大发展,社会保障渐完善

  “长期以来,农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事务,几乎都是农民自己的事。农民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物品供给,在经济收入、受教育机会、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居民,由此扩大了城乡差距,加重了农民负担。”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建康说,“新农村建设5年来,这一城乡差距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广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生活的开支大幅减少。”

  “今后我们农民的生活也有保障了!”说起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河北省邯郸县河沙镇小堤村60多岁的农民王金贵喜不自禁。去年,邯郸县作为国家首批“新农保”试点县之一,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去年10月份,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后,覆盖了全国10%的县(市、区),这就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我国农村将告别数千年来单纯依靠家庭的养老模式,农民也将像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从试点单位开始,年满60岁的农民,每月可以拿到55块钱。这个钱并不多,但它跨越了一个时代。

  “新农保”试点是我国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标志。新农村建设以来,我国1.4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用再交学费书本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国,4800万农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彻底改变了我国农民社会保障享受不到公共财政阳光的缺陷。王建康说,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逐步织就了全国亿万农民“上学不缴费、看病能报销,生活有低保,养老也放心”的基本公共服务与政策保障网。

  主体地位缺失,基层民主受限

  一些研究者表示,当前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还面临一系列的现实问题,比如劳动力短缺、宅基地浪费耕地、生活垃圾处理不够等等,然而最为紧迫的是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两大目标滞后,新农村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亟须改革创新。

  陕西有一个村子,先后从宣传、广电、科技部门获得了3台VCD。这个村子到底是否需要3台VCD,值得商榷。王建康说:“这一现象说明一个问题,在国家支农资金大幅提高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应该做什么,农民往往没有发言权,对于上级扶持的资金、项目、物资"不要白不要",往往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

  王建康认为,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主体地位尊重不够,农民参与渠道缺失,会导致资金投入到一些并不紧迫,甚至农民并不十分需要的项目上,造成重复建设、脱离农村需求的高标准建设、资金跑冒滴漏等问题。为此,“赋权农民和组织农民,应成为新农村软件建设的首要问题,各级政府应探索将项目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交给农民”。

  让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承担主体地位,一定程度上有赖于村民自治的完善。陕西省委政研室副主任郑梦熊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实施十多年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成就斐然,农民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但从实践来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村民自治实践中,一些党支部与村委会各自为政,分别强调自身的合法性、权威性和领导地位,在工作中缺少互相支持、协调和配合;有的农村地区虽然通过民主选举出村干部,但由于缺少有效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农民群众不仅无法真正地参与管理和决策,而且无法监督某些村干部的不法行为,使村民自治流于形式。从长期来看,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难以顺利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完善自治机制,寻求管理突破

  “初任村官是好人,真抓实干成能人,一经宣传成红人,放松监督成狂人,发展下去成罪人。”群众的这个顺口溜,生动地反映了村级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后果。

  面对这一难题,2006年9月,陕西省澄城县罗家洼乡杨家陇村设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群众代表选举5名委员而产生,在向村党支部和广大群众负责的前提下,独立开展工作,积极参与村上各类重大事项的决策,全面监督、协助搞好各项重大政策的落实,主动征求各方意见,及时向两委会反馈村民意见、建议和要求。村民监督委员会与村党支部、村委会各司其职,使村民自治、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逐步落到实处。到现在,村民监督委员会这一模式已在全国推广,并被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订草案所吸纳。

  除了设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各地为完善村民自治管理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如河南邓州开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创造性地实践了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具体内容是:所有村级重大事项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经过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决议这“四议”程序,并做到“两公开”——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在村民自治条件下,如何把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乡村治理、实现乡风文明的迫切需要。近年来,陕西西安市在郊县农村开展乡规民约评议试点,用农村群众公认的、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化解村民之间各种隔阂、利益冲突,起到了良好作用。

  专家认为,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和分歧。赞成者有之,怀疑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但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无疑是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重要的制度性选择,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稳健民主之路。随着各地开展的探索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修订完善,村民自治必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实现之日可以期待。 (来源:半月谈网)
(责任编辑:高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