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巡礼:而今“孔雀西南飞”

来源:中国广播网
2010年10月22日12:10
  新西部 新希望—西部大开发十周年巡礼:

  而今“孔雀西南飞”

  中央台记者兰汝生、任杰报道:一年前,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第九批博士服务团成员,高级经济师杨继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主动放弃在上海的工作和优越环境,留在了西部贵州这片热土上。

  作为北京大学毕业的经济学博士,杨继长期从事金融领域的工作,在挂职期间,她的专业才能得到了充分施展。“金融确实是贵州的软肋,我在这里充分体会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杨继快言快语。

  “欠开发、欠发达”的贵州缺少优秀金融人才,杨继一到贵州,就被当作了“宝贝”,身兼两职:贵阳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和贵阳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在她挂职的短短一年里,常常忙得团团转,不停地谈判、引资、考察。她相继为贵阳高新区建设和贵阳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筹集资金14亿元,全程参与贵阳工业投资集团的筹备、注册、组建、制度建设与人才引进;推进与知名矿产企业进行15亿元合作项目;起草贵阳市与中铝集团的合作方案,推动投资总额达到30亿元的铝深加工项目落地……

  杨继坦言:“贵州太需要金融人才了,如果换一个领域,可能不会有这样大的成就。我在贵州找到了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

  其实,杨继只是这十年间,西部人才从“流出”到“流入”,流动趋势发生整体逆转的一个“缩影”。如果说现在贵州的人才状况是春风盎然,那么在西部大开发以前可是寒冬时节。

  西部大开发以前,贵州人才外流比较严重,最严重的时候曾出现过“不仅孔雀东南飞,连麻雀都东南飞了”的尴尬场面,而让人记忆犹新的,恐怕就是1998年的张克勤、张涤新两位教授流失省外一事了。

  这两位教授是贵州1997年选出的首批17个“跨世纪人才”中的成员,分别在微生物领域和数理统计研究方面造诣深厚,成果卓著,张克勤教授的有关研究还处于世界科技前沿。然而,就是这两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多次谢绝国内外诸多著名学府和科研机构盛邀、执意留在贵州效力的专家,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贵州。

  据知情者透露,他们之所以抱憾离去,“主要是感到知识分子的价值难以充分体现,周围缺乏一种让人才成长和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一些部门领导的人才观念淡薄。”

  “两张”调离的信息传到贵州省委组织部,又迅即传到贵州省委、省政府。当天,省委、省政府领导做出重要批示:尽最大努力挽留人才。各级领导的爱才惜才之情深深打动了两位教授,只可惜为时已晚,两位教授的所有手续均办妥,“已无退回余地”。

  作为自始至终充当挽留工作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之一的董德明时任组织部副部长,在当年的全省组织干部培训会上,谈到科教兴黔和贵州发展时,她发自内心感慨:“"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贵州落后,培养一个人才太不容易,尤其是张克勤、张涤新这样不可多得的高级人才。作为组织部门分管知识分子工作的负责人之一,对他们的离去,我有一定责任。我没能给专家们服好务,工作没做到家,有些信息我们知道得太迟了。否则,也不至于……”说着说着,这位在组织部门分管了十几年知识分子工作的副部长竟忍不住潸然泪下,哽咽难语。当时,偌大的会场鸦雀无声,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二张出走”仅仅是当时贵州省人才流失的一个缩影。资料显示,1997年一年贵州流向外省近6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占9成。有专家曾为此痛心疾首:贵州人才流失比水土流失还要严重!当时,贵州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曾高薪从省外招聘高素质人才,但由于待遇、工作环境等原因,这些人才大都“又转头飞走了”。有关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贫困不是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问题的症结在人才成长环境。

  2003年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被提到了相当的高度。贵州省确定了构建以“四个一”人才工程和“人才基地建设工程”为龙头的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和优秀人才选拔管理机制。其中“四个一”主要是指对贵州本省的核心专家群体、重点专家群体、骨干人才群体和基础人才群体的培养、选拔、命名表彰及管理,由省直各主管部门和市(州、地)制定政策并负责组织实施。

  据了解,2003年以来,贵州省各项人才培养资金累计投入2亿多元。2007年以来,每年投入1000万元,深入实施“人才基地建设工程”,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高技术产业园区等为载体,建成了针对贵州发展特点的如磷化工、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等25个人才基地。依托人才基地,贵州加快了引进外来人才的速度。

  从1999年起,中组部、团中央每年选派一个“博士服务团”赴西部工作一年,目前,已有93名“博士服务团”成员到贵州锻炼服务。志愿者西部计划累计有6000多人参加,扶贫接力计划中有8000多人到贵州贫困地区进行人才交流。

  “西部大开发和贵州良好的人才政策,正吸引更多的人才选择贵州,形成了人才流动上的良性循环和聚合效应,”贵州财经学院院长陈厚义说:“2002年财院仅有1名博士,现在已有来自北大、北师大、复旦等高校的博士128人,其中以外地人居多。”

  据统计,2003年以来,贵州省共培养和引进博士1200多人、硕士8739人,引进高级以上职称人员300多人,而同期流出省外的博士80人、硕士165人、高级以上职称人员126人。对于一个曾经人才严重外流的西部边远省份,这一局面来之不易。

  近年来,贵州不少企事业单位陆续出现一些年轻的新面孔,他们说着带有外省口音的普通话,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文化素养和业务素质较高。经过与他们交谈记者发现,这些外省籍的省外高校毕业生,是西部大开发以来通过应聘等方式到贵州就业的,给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生力量。

  来自青海的赵先生毕业于兰州大学,现在贵州一家媒体供职。他告诉记者,去年在开贵州校友会时,他发现竟然有300多名兰大的校友像他这样也是外省人,都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到贵州“安家落户”的,而且干得都还不错。校友们认为,东部人才较为饱和,而西部尤其是人才相对匮乏的贵州,吸引人才的政策环境其实并不逊色于东部多少。

  湖南籍的王先生,3年前在湖南某高校毕业后来到贵州一家民营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现已是公司的中层干部。经过分析比较,他认为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对外开发的力度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待遇也越来越好,在贵州发展更容易“出人头地”,而沿海等国内发达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太多,竞争激烈,发展的舞台已大不如前。

  去年7月,吉林省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徐文俊跟贵州的同学来雷山旅游,听说黎平在招聘新闻主播,他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应聘,结果通过了面试。此前,他对贵州的印象是:很穷,但民族风情古朴而神秘。到黎平以后,他被侗乡的景色惊呆了。他告诉记者,黎平山青水绿,天也很蓝,与他家乡那条浑浊的松花江有天壤之别。他决定在这个温暖舒适的小城里安家落户,干自己喜欢的事业。

  “过去,我们形容贵州人才是"孔雀东南飞",而通过十年来的努力,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孔雀"转向"西南飞"了。”贵州省委组织部人才处副处长申勇说。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贵州提出人才强省战略,大力营造人才成事、成长的良好环境,先后出台这方面文件,在人才培养、引进、稳定和激励等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筑巢引凤工程”,就是省委、省政府为引进和留住博士制定的一项特殊政策。省财政共拨款2700万元,各用人单位投资2000余万元,修建或购买“博士楼”等高层次人才住房300多套。用人单位还提供2万至8万元不等的安家费。

  贵州还建立了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多渠道多形式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还建立了“一站式”人才流动服务区,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开展引进国外人才项目294项,聘请外国专家1000多人次来黔指导和帮助工作。

  贵州省委组织部的同志介绍说,近年来,贵州人才稳步增长,流进大于流出,已逐渐趋于一种合理的正常流动。良好的政策环境成为吸引人才的一大要素,贵州已逐渐成为引人引智的“磁场”。
(责任编辑:侯俊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