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连宇
天气和天气预报就像一对冤家,拧着的时候多,和睦的时候少。这两天尽管弄了些“寒潮蓝色预警”,但预报温度就像失重了一番——不上不下、不尴不尬,总是徘徊在“警戒温度”。换句话说,就是再冷的天气恐怕也难达到“提前供热”的标准。
供热?采暖?语文学不好都没法维权了,现在——提供的公共服务自是热气腾腾,未曾想经过七折八扣之后,我们得到的只能是蹑手蹑脚采点“暖”了。尽管煌煌如新华社者,都对“弹性供热”大加褒扬,但真正能够享受“弹弹弹”的,恐怕仍寥寥无几。每年供热季前,都不乏相关企业、部门站出来,大义凛然一番,说要“弹性供热”,可雷声大雨点小,采暖季能收获温度就谢天谢地谢人了。
水电煤气……都是政府部门应该提供的公共服务,成本利润……不该是政府部门斤斤计较的衡量指数。如今,在许多公共服务价格听证会上,充斥我们耳边的多是“赔了赚了”,而不是服务到不到位、落没落实。曾经我们笑话过《爱情买卖》里面的歌词,其实公共服务也一样,不能“买卖”——相关企业的叫屈叫穷不过是一种矫情,而相关部门的甩手掌柜行为,才真正是一种失职。具体落实到“供热”这个市场行为,经营者充分利用政策谋取利益,消费者拼命诉诸有司让自己不冻着。这种博弈,不光是无奈,更凸显了利益纠葛,这种“纠结”说穿了就是,公共利益的让渡能否冠冕堂皇。
就沈阳来说,从当年11月到次年3月,整个采暖季或许“平稳”。但,之前、之后的延展,并非尽如人意。“弹性供热”仍旧是一张画饼——起码目前来看,我家的暖气仍旧冷冰冰。当然了,天气预报说“冷且能忍着”。换句话就是说,冻不死就别吵吵。可供热方信誓旦旦的“弹性”,没弹走鱼尾纹,倒是弹来了妄想症——面对暖气片幻想岁月“蒸腾”。说实在的,自从公共服务市场化之后,但凡脑袋没被门挤过的都明白,免费的午餐,没有了。但花钱也要花个明白,自采暖费以下,水电煤气……价格是涨个没完没了,服务却弄个稀里糊涂。
天冷了,还不是“渐渐地”,我们都在等着“弹性供热”呢。希望那些喊出承诺的供热企业不是“说一套做一套”。如果做不到,那我们希望“弹性缴费”——温度达到了,我们交钱;温度没达标,我们拒绝。这个温度测量需要第三方,而不是供热方弄个人来比比划划。尽管近年来我们总在“喊”不达标就退费,但真正获得退费的没几个。为什么?运动员、裁判不能一家亲,室内测温也不能只是由供热方来完成。所谓管道老化、堵塞,难道不是服务不周不至的体现么?——咱们市民买热也没有买管道。
“弹性供热”是服务的加法,“弹性缴费”是服务的减法,我们希望“加法”大于“减法”,但没有“减法”就没有“加法”。所以,尽管我们都在等着“弹性供热”,但如果没有“弹性缴费”,“弹性供热”仍然只是画皮,说得比唱得好听。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