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媒体发布2010年中国作家富豪榜 杨红樱居首(图)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11月15日06:26
 金黎组合:只需搞清楚书给谁看

  行业揭秘人: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金丽红、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

  成功关键词:名人效应

  “我先泡一壶茶,咱们边喝边聊。”

  在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办公室,副社长黎波笑着说道,话音刚落,他的“黄金搭档”、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金丽红女士快步走进办公室,也主动打起了招呼———现在,中国出版界著名的“金黎组合”,就在我们面前。

  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电影《大腕》里,每个“大腕”背后都有高人。在近十年来中国社会名流出书热的背后,同样站着两位“大腕”,他们就是金丽红和黎波。经过他们出版的作品可以说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王朔的《王朔文集》《看上去很美》、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崔永元的《不过如此》、吴小莉的《足音》、余秋雨的《行者无疆》、刘震云的《手机》、冯小刚的《我把青春献给你》、姜戎的《狼图腾》等。

  说起来,金丽红和黎波的合作,始于1988年,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他们先是在华艺出版社任职,当时金丽红是华艺出版社的副社长,黎波是出版发行部主任。当时的出版界,“就是文学热啊,什么实用类书,什么名人书,这些种类都没有,主要在文学这一大块。”金丽红说。

  她:大胆决定为“痞子王朔”推出文集

  1991年,金丽红推出《王朔文集》,此举在当时震惊了整个文学界。在此之前,王朔的主要作品几乎都只在文学期刊上发表过,对于这个貌似玩世不恭的京派作家,当时的文学批评界基本保持沉默,偶尔发出的声音也是阴阳怪气,诸如称王朔作品为“痞子文学”。

  在推出文集之前,她和王朔进行了沟通——当时还没有实行版税制,王朔开门见山:“你给我多少钱呀?”金丽红反问他:“你想要多少钱?”王朔脱口而出:“100万!”金丽红笑了:“王朔,我们好好谈一谈,我是很认真的。”最终,双方经过协商,最后决定按版税来计算酬劳。所谓版税,就是指出版社每卖出一本书,作者都有相应的提成,比如双方约定版税为10%,如果这本书的定价是20元,那么作者就可以从每本书中获得2元的收益。

  著名的文化批评家何三坡在接受采访时,说起了一个细节,十多年前,他去金丽红办公室谈事,期间一个编辑过来问金丽红某部稿子是否可以签下来。“金丽红拿到书稿后,扫了一眼开头,然后看了看作者和内容简介,3分钟不到,就同意签出版合同。”目睹此情此景的何三坡感慨万分,“她的敏锐、胆识、气度和眼光,在中国出版界中绝无仅有。”

  他:就是那个打破行规的“傻子”

  “为什么渠道商想要你的这本书,抢你的这本书,原因在于他判断这本书一转身就能卖出去,根本不会砸在手里。”负责发行的黎波经过深思熟虑后,要求新华书店先付钱再提书,这种方式,不要说在当时,就是现在也极为罕见。因为,通常的方式是书店提书后先卖三个月,三个月后若能按时结款,出版方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图书的回款期往往被人为拉长。果然,黎波的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对方的回复:“哪里冒来的傻子,新华书店的规矩你懂不懂?”

  “我当时强调,畅销书必须先给钱,相当于打破了固有的行规,所以很多书店不能接受。可是,我完全是按照市场的规律在走。”

  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2010年9月,“金黎组合”再次联手白岩松,推出了他的最新作品《幸福了吗?》。

  “这本书白岩松总结社会,切入的角度非常好,话题也非常恰当。十年前做他的《痛并快乐着》,没多久销量就突破60万册,《幸福了吗?》花的力气也是挺大的,现在为止走了40多万册。”对于这样的销售结果,黎波表示满意。

  “以前做签售,无非就是在书店出个预告,现在我们更加注意细节。”黎波说,在去签售之前,他们会通过当地媒体发新闻预告,同时派人在书店周边做宣传,在社区贴海报、贴预告、发传单、在大学校园网里发表消息并置顶……

  “尽一切可能开辟新的宣传渠道,同时我会督促销售部在各地重点码堆此书。现在我们正在各地设置专柜,那样效果会更好。”黎波说,这一套动作下去后,每次签售都战果显著,书店高兴,读者满意,“出版人就更不用说啦!”

  采访进行中,金丽红起身去电脑前看了看,随即兴奋地宣布:“今天,《幸福了吗?》在当当网和卓越网的销量都是第一名!”对于作者白岩松,金丽红也是赞不绝口,“这本书能畅销,他起到关键作用!”她认为,首先是白岩松的公众认可度高,大家信任他,“他是偶像派加实力派,男女老少通吃!”同时他还经常主动提出一些营销构想,比如通过新兴媒体做营销,去图书销售火爆的网络书店做视频访谈等。

  “访谈后网站也愿意强推,直接就拉动了图书销量!”金丽红说,现在在当当网上,《幸福了吗》每天的销量达到1000多本,这相当于北京图书大厦一个月的销量!网站卖得好,又反过来促进实体书店更加重视这本书,由此形成良性循环,获得渠道优势。

  针对性:针对性,还是针对性

  在金黎看来,现在的购书人群有三大类,第一类是12岁到18岁的青春阅读群体,他们是阅读主体,他们的阅读以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增长阅历为目的;第二类读者是18岁到36岁的青年白领读者,这部分人阅读是以认识社会、融入社会为主;第三类是银发读者,以55岁至70岁的人群为主,这些人有钱、有闲、有阅读欲望,是满足愿望和偏重实用性的一群读者。

  黎波说:“面向这三大人群,我们的书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销量相对也就会大。”

  金丽红补充说:“出书前的第一件事是先问自己:我出的这本书给谁看?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后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行业揭秘人:磨铁图书总裁沈浩波

  成功关键词:推广平台

  2010年11月9日晚,怀尧访谈录在昆明机场学者书店采访时,正好遇到一位读者在购买小说《怒江之战》。第二天中午12点,在位于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的德胜国际中心10楼,我们见到了这部小说的出版人沈浩波。

  与不少出版机构狂签名家作品所不同的是,沈浩波和他创立的磨铁图书,一开始走上的就是一条草根原创出版之路。这还不够,沈浩波说,他出版的《盗墓笔记》的影视版权已经被好莱坞购买,“预付款高达200万美元,小说和漫画也在海外推出了! ”

  大学毕业后,酷爱写诗的沈浩波为养活自己,开始走进了出版行业,“因为这个行业门槛很低。”但事情并非他想像的那么顺利。2001年,他借了十几万元,注册了图书出版公司,结果出版的书根本卖不出去,借来的钱不到半年就赔光了。沈浩波事后将原因归结于,“当时就是文人心态,没有调查过市场,想当然地策划出一些书。”

  吃一堑长一智,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沈浩波陆续推出了春树的《北京娃娃》、孙睿的《草样年华》,这些书在年轻读者中激起了不俗的反响,而真正让沈浩波声名鹊起的,则是超级畅销书《诛仙》和《明朝那些事儿》系列。

  可贵:拜见作者的习惯保留至今

  2006年年初的一天晚上,沈浩波在浏览天涯论坛时,无意中看到一个讲历史的帖子,作者署名“当年明月”,文章内容与明朝有关。看了不到一千字,沈浩波开始激动起来,“因为它对历史的传播找到了一条新路,而且表达方式非常新锐,这种讲述以前从未见过。”

  沈浩波开始疯狂地联系“当年明月”,他连夜发动亲朋好友帮自己寻找“当年明月”的联系方式。“找到联系方式的第二天,我马上就去广东,找作者当面聊。”

  沈浩波的举动让“当年明月”既诧异又感动,两人见面后聊了整整一下午,颇有相见恨晚之感。现在,沈浩波很少亲自去找稿子,但拜见作者的习惯,他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他说:“我觉得这是对作者价值的尊重。”

  平台: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我们只有立足于价值本身,才有可能获得最大的成功,此外要有包装和营销能力。最可悲的事情是,你已经掌握到好的内容,但是你把好的内容做死了。”沈浩波说。

  那么,“当年明月”是如何做活的呢?

  “首先找到欣赏他的人和平台,因为《明朝那些事儿》刚出来,我们要想办法增加这本书的权威性,当时明史专家毛佩琪很火,我们就请他写序,对症下药自然事半功倍。”

  接下来,沈浩波开始为《明朝那些事儿》找推广平台。

  2006年,博客是年度关键词,沈浩波说“我告诉他们,《明朝那些事儿》的价值在哪里,分析为什么它会火,它会带来什么——不光是访问量,还带来那么多关注历史的人。”一番苦口婆心,一颗赤诚之心,再加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网站最后为此连做了三个专题,每期推头条,每次我们都要给它找不同的角度,一起策划一起来做。”没用多久,“当年明月”成了网络红人,截至2010年11月12日,“当年明月”新浪博客的点击率,已经突破2亿2千万。

  在沈浩波看来,当《明朝那些事儿》在网络上成为巨大的热点后,剩下的事情就显得简单多了。“这个时候再往平面媒体上推荐,平面媒体就容易接受了,报道多了,自然会火。”

  争议来袭:价值为王

  人红是非多,与此同时,一些关于“当年明月”的负面新闻,也开始浮出水面。

  对于那些到现在还认为《明朝那些事儿》是炒作出来的快速文化产品,沈浩波的回应是:“这是最无知的一种说法,如果它没有价值,你怎么炒都没用,还是要有价值。”

  目前,《明朝那些事儿》各种版本的累积销量已经超过1000万册。据怀尧访谈录采访了解,《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仅第一部的平均销量,在2010年的每个月都达到了惊人的7.5万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