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河北欲造环首都新城 将于明年1月开始实施(图)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2010年12月14日05:18

  一个月速成的大战略: 从“环京津”到“环首都”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燕郊本地的居民,发现他们并不清楚所谓的“环首办主任”到底是做什么的,但对于“环首都经济圈”这一新名词,无论是街边商铺里的售货员,还是穿行于燕郊的出租车司机,早已熟知。

  但是,很多人都不会想到,“环首都经济圈”方案的出台其实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

  近年来,北京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京津冀作为环渤海区域的核心地区,津、冀两地理所当然成为了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地。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天津的优势日渐明显,津、冀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

  “现在好多项目天津都在跟河北争。”一位知情人士说。

  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省发改委一直都在做“环京津”的发展方案,但是,在“环”了许多年之后,发现成效依然不大。随便拿出北京市的一个区比如顺义区,跟河北省三河市就2009年GDP进行对比就可见其差距。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北京市各区县2009年年报地区生产总值核实结果显示:北京的远郊区顺义实现GDP690.2亿元,人均GDP达到13869美元;而号称“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现代化新兴城市”河北省三河市,GDP仅完成268亿元,人均GDP为7859美元。两地人均GDP相差将近两倍。

  “环京津”规划并没有给河北带来多少实惠,接下来如何突破?

  此时,一个围绕北京的新发展方案开始酝酿。

  在今年9月份的一个省长办公会上,河北省发改委负责人向上任8个月的陈全国省长汇报了“环京津”规划方案。之后陈全国拍板,将“环京津”方案变更为“环首都经济圈”和“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两个方案。

  10月20日,河北省政府《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包含了总体设想、目标任务、战略举措、政策措施、支撑条件、组织保障等实体性内容。近期要做的,就是在规划体系、交通体系、通信体系、信息体系、金融体系、服务保障体系等6个方面启动与北京的“对接工程”。

  11月2日召开的中共河北省委七届六次全会,通过了河北《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举全省之力突出抓好‘四个一’战略重点,形成区域竞相发展、协调发展新格局”。

  而“四个一”中的第一个就是“一圈”,即“环首都经济圈”。

  据河北省发改委一位工作人员介绍,最初的“环首都经济圈”方案,仅锁定临近北京的9个县区,将这9个县区作为重点突破区域,跟北京对接。河北省也拿出一些很实在的具体政策,支持这些县加快发展。后来,由于“想挤进去的地方太多”,9个县区最终变成了13个县市区。

  “一体化”有多远?

  “环首都经济圈”离我们究竟有多近?

  燕郊的市民大都认为,年底实现“010”区号统一以及手机同城无漫游,当可期待,但对拟于明年开通直达北京的轻轨却并不看好。

  “早就听说要修,但是现在也没见动工。”一位长期往返于燕京两地的职业司机如是认为。至于更多的示范园区与功能基地,燕郊的居民更多评以“那应该还是想象”。

  与此同时,更多的居民则对民生建设“一体化”的现实性抱有质疑。“到时候肯定有更多的河北患者去北京就医,给北京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医疗资源带来新的负担;现在燕郊的水费2.15元/吨,北京则是4元/吨,到时候燕郊的也要跟着涨上去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令“环首都经济圈”这个听上去很美的概念,变得有些不切实际。

  “‘环首都经济圈’设定了五年发展目标,也是这届政府推的重点工作,肯定在后续的几年有很大发展。”上述河北省发改委人士肯定的说。

  河北省计划在今年底将上述13个县市区的电话区号一并统一为“010”。这是近在眼前的事情。

  《中国经济周刊》向河北省发改委核实,得到的回复是:“电话号码是要改,原来计划是一步到位,但目前看不太可能,因为号码修改之后方便北京了,河北打河北的电话就变成长途了。目前有些地方像廊坊、燕郊已经改为了区号010,但是这13县市区中离北京相对偏远的贫困地方,现在就改有点浪费通讯资源。将来随着总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肯定要逐步实施。”

  据记者从河北省发改委了解到,目前高铁和轻轨也并非不可期待,同城化涉及轻轨和高铁的选址目前正在进行当中,还没有最后确定。

  在养老、医疗、社保等方面与北京居民实现一体化,在很多河北人看来,更像是一种奢望。河北省发改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河北省社保部门还要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具体到县市区还要根据《实施意见》进一步细化措施,不可能一步到位。“不会像当初设想的那么美好。在执行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再逐步完善。”

  据记者了解,“环首都经济圈”方案,将从明年1月份正式开始实施。但是涉及到养老、医疗、社保等一体化因牵涉到北京,需要北京的呼应,方案还在不断完善和修改中。“河北自身能做的一些事情先动起来,比如给一些招商引资的政策优惠等。”上述河北发改委人士说。

  记者日前从河北省发改委了解到,为吸引首都产业转移和聚集,河北省将单列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并实施有差别的地价政策;同时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对接收的北京转移、扩散企业自投产3年内按照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全额给予支持。

  “环首都”谁说了算?

  与具体的技术问题相比,“一体化”还有着更大的障碍。

  尽管河北有着环绕北京的优越地理位置,有着广阔的土地和资源,但是两者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不具有可比性,巨大的反差让河北人自己都有些“惭愧”。

  长久以来,北京与河北的城市综合实力落差较大,导致河北等周边地区的人才主动流向北京,从而导致河北等地形成“智力缺血”遏制发展;由此便引来更大的城市品牌差距。同时由于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因素,水资源、清洁空气等重要自然因素亦必须被重视。这使得河北临近北京的城市不能发展重型工业,亦钳制了其发展。

  正是由于靠近北京却尴尬陷于“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境况,河北一直寻觅机遇挣脱这种钳制自身的阴影。多位分析人士都指出,本次的“环首都经济圈”的推动,更多来自河北的努力和主动。

  此前该方案诞生的消息一经出台,河北省属相关部门以及上述13个县市区便争先恐后召开誓师大会或工作会议以体现对此重视程度。

  河北省卫生厅特意组成以厅长杨新建为组长的“河北省卫生厅环首都经济圈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保定、大厂等地已经纷纷跟进研究部署。张家口市涿鹿县也于11月24日召开“环首都经济圈建设誓师大会”。

  但北京的态度似乎令河北不太满意。

  据记者了解,北京对“环首都经济圈”方案有一些回应。至少政府一级曾有过会谈,以前也签过“框架合作协议”、“廊坊宣言”之类的文件,此外,关于京津冀如何协调发展的研讨会也开过不少。

  但这些内容给河北人的感觉依然是没有实施意见和具体内容。“必须具体落实到哪天要做什么事,把事情给解决了,现在需要这样的具体方案。”河北一位学界人士如是表态。

  此间观察人士认为,尽管本次区域经济带由河北主要推动,但是北京也需要类似机制缓解目前的大城市病。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汪玉凯教授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未来“十二五”规划内以大都市圈带动经济发展,或许成为中国另一个经济增长极。对“环首都经济圈”的渴望不应是河北的一厢情愿,北京也会有需求。

  汪玉凯认为,目前北京常住人口大约1900万,城市承载能力已不堪重负,需要周边新城与卫星城的分散和给养。而“环首都经济圈”可以将北京的人口分流出去,并承接来自北京的相关产业,对北京旅游休闲生态建设等提供支持。

  但是京冀联姻也不是一蹴而就,也存在一定的壁垒。在汪玉凯看来,“‘环首都经济圈’的建设并不等同于让河北人成为北京人,让河北的城市成为北京的郊区这样简单的户籍转变。这其中更多是制度和机制的统一,更重要的则是打破行政壁垒等难题。”

  行政壁垒的阻力究竟有多大?河北省发改委一位人士向记者分析,陈全国省长和赵勇副省长关于“环首都经济圈”的想法很超前,也在大力往前走,但在前进的路途中依然存在阻力。

  “这就如同两条腿,设想的步子迈得比较大,但是实际操作有点跟不上。河北这边做什么事,省长能给劲,但是北京做什么,中央做什么,却给不了劲。”

  事实上,关于“环首都经济圈”,国家相关部门的参与至关重要。

  河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薛维君向《中国经济周刊》建言:“‘环首都经济圈’不单单是北京和河北两家的事,没有中央的介入,根本不行。比如国家发改委、交通部、建设部、民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局等部门要出面,跟北京、河北坐到一起商讨、研究‘环首都经济圈’问题,拿出具体方案,这件事才能进入实质阶段;如果他们实际参与制定政策了,那才真正像回事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周径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