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娟剧照 |
在江北区五里店茶园车站旁,有一个群业川剧团,大门很小,房子除了舞台,其他都显破烂。“为了节约开支,只有找这样的场地。”孙娟无奈地说。
孙娟是这个川剧团的团长,四川德阳人,31岁。漂亮时尚的她,按说很难跟这个“老掉牙”的行当联系起来。她说,父母都是唱川戏的,母亲怀她的时候正在剧团工作,天天唱川剧。出生之后,孙娟对什么都不感冒,除了川剧。别人要学两三年的戏,她听几遍就会了,在她六七岁时,就会唱40多分钟的《拷红》。见女儿如此爱好,父母只好把她送到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学川剧。
可毕业后的现实并不是爱好能解决的,孙娟起初在德阳川剧团工作,发现受众很小。为了生计,孙娟在社会上闯荡数年,但她表演的不是川剧,而是“变脸”、“吐火”,感觉自己成了一个杂耍演员,离川剧这个经典行业越来越远,她很无奈和迷茫。
为了还有人唱川剧,为了极少的戏迷还有地方看戏,2005年,孙娟在重庆成立了自己的川剧团,在渝中区中兴路那里演出。后来因为场地问题,她只好搬迁到现在的地方,戏迷从渝中区追到江北区,看戏的一直是那些人,10元一张票,每天一场,戏迷最年轻的也都50多岁了,其他大都为七八十岁。
“搬过来后,场地费、水电费每月大约增加了5000元的支出。”孙娟说,她现在根本支持不下去了,每天演出收入不到500元,每月下来,发了26个成员的工资后,她要亏1万多元。去年下半年,她就动了要解散川剧团的念头,可老戏迷们听说后,都不愿意。为了保住川剧团,他们开始自发捐款,川剧团的墙上还贴着一张2010年10月的自发捐款倡议书,落款是“热心戏迷”。孙娟说,那月戏迷们捐了1000多元,这让她很感动,所以她想努力坚持下去。
有一个青岛来渝读大学的学生,听说过川剧后就加入了川剧QQ群,他是学环境规划的,也听不懂川剧,可他被孙娟感动了。去年9月,他来到剧团,看到一身戏服的孙娟美得像神仙,于是就叫她“神仙姐姐”。虽然看不懂,但他还是希望川剧能“流芳百世”,于是常常去,有时还把其他同学带去看。
88岁的尹华辉也是从渝中区追到江北区的老戏迷,恰好家也搬到五里店附近,“天天有戏看”几乎成了他老年生活的全部。为了资助川剧团继续办下去,除了捐钱,他有时还会一人买几张票。
为了维持川剧团,孙娟还常常去走穴,“他们请我去都是表演变脸、吐火之类的,但我每次都说我是唱川戏的,我可以给你唱,不加钱都可以。”孙娟说,这样做,就是想不放过任何宣传川剧的机会,它毕竟是国粹,毕竟还有一帮人爱它。
记者 莫雪庆 贺怀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