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数据
不同人群的幸福感差异明显:本地人比外地人幸福;女性比男性更幸福;公务员、国企员工最幸福;高中、大专学历者幸福感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收入越高越幸福。
从户籍看——本地人比外地人幸福
总的来看,户籍居民的幸福感(75.7分)高于非户籍居民(73.8分);由于在房屋租赁、劳动社保、计划生育、教育、公共交通等城市公共资源配置上,户籍人口明显享受到更多、更优的公共服务,因此户籍居民幸福感略高一些较为正常。我省各地需加快推进“居住证”制度改革,总结“积分入户制”"等举措的经验得失,在法律范围内制定更为灵活、方便的入户政策,全面深化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从性别看——
女性得分略高于男性
女性的幸福感得分为75.9分,略高于男性(74.7),两者相差1.2分。表明,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下,面对传统观念的变革和生活成本的快速增长,男性仍然承受着更为沉重的工作和心理负荷。
从职业看——
公务员国企员工最幸福
在不同职业中,公务员、国企、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幸福感较高,得分分别为:78.1分、76.7分和76.6分;散工、临时工、钟点工及失业、无业者幸福感较低,失业、无业者(70.8分)比公务员群体低出了7.3分。无可否认,公务员、大型国企的职业优势目前仍然非常明显,不仅工作稳定,工资福利丰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方面远超国民平均待遇,而且容易通过工作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会给他们的家庭、婚姻生活带来诸多好处,尤其是中小城市公务员幸福感体验尤其显著,这也很好地诠释了当前“国考热”的现象。
从学历看——
形成两头高中间低局面
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幸福感的影响,形成了“两头高、中间低”的局面。小学以下、硕士以上幸福感相对较高,高中、大专学历者幸福感较低,得分分别为74.7、74.8分。这一群体往往处于社会的“夹心层”,是蓝领和业务人员最为聚集的阶层,有一定的期望和目标,但是其工作岗位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在高企的房价、快速上涨的物价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这类群体的幸福感正不断走低,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从收入看——
万元以下收入越高越幸福
调查发现,在月收入1万元以下,呈现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的正相关关系。但在月收入超过1万元时开始出现拐点,呈现递减的负相关态势。幸福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以及目标的实现,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一样,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不断满足,幸福感呈现逐级递增态势;然而当物质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后,人的欲望出现膨胀,竞争环境开始恶化,这些都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
幸福短板
看病住房和就业等得分低
《报告》指出,虽然我省城镇居民个人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良好状态,但居民在看病就医、住房状况、劳保福利、社会地位、个人收入、城市认同等方面评价得分较低。《报告》分析称,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确实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和居民对这些方面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相比,政府的这些努力和成效未被公众明显感知或与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而未被认可。
住房:依然是“望房兴叹”
以住房状况为例,广东居民面对的是高昂商品房房价和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局面,自然是“望房兴叹”,“买房难”不仅没有得到任何的改观,而且有恶化的趋势,评价自然走低。《2010年7月中国城市房价排行榜》显示,排名前20的城市房价均超过8500元/平方米,其中,广东占据三席,分别为深圳、广州、珠海,排名靠前的43个城市中,广东占7席,分别是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另据广东省房协的统计报告也显示,2009年全省商品房销售均价达6518元/平方米,商品住宅销售均价达6366元/平方米,均创历史新高,同比分别上涨9.18%和10.64%。在保障性住房供给方面,广东虽然加大力度,但全省每年几万套的供给显然难于满足居民需求,而且还存在开工不足、供给过程饱受社会诟病等问题。
医疗: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
相对于高昂的房价,居民收入增长显得过于缓慢。目前,广东和全国一样,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持续下降,由20世纪90年代的50%多,下降到2009年的39%,这在世界上算比较低的。
医疗保障建设方面,尽管广东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居民就医费用较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较低、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缓慢等问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福利:落后于发展要求
再以劳保福利为例,广东的各种高温补贴、困难津贴的发放标准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救助帮扶体系还不健全,一些部门和行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休假制度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需要,一部分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的职工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和劳动福利,评价自然相对走低。
影响因素
温馨家庭和财富积累最重要
《报告》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温馨的家庭、财富的积累是影响我省居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在影响居民幸福的众多因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温馨的家庭、财富的积累和乐观的性格,选择比例分别为49.4%、33.7%、30.7%(详见图)。这与部分省市影响幸福的首要因素是经济收入的调查结果有显著的差别,且居民选择“温馨的家庭”的比例比“财富的积累”高出了15.7个百分点,可见,在2010年我省人均GDP超7000美元的背景下,居民更为重视的是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
《报告》指出,婚姻家庭制度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家庭和睦也是建设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婚姻家庭结构及道德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今天,加强仁、义、礼、孝等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建设文化强省显得异常紧迫和必要。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