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2011年1月21日完成台本
——把“公共”还给图书馆!
导视:
字幕提示: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杭州图书馆馆长 褚树青
解说:
一条微博,一则旧闻成为新闻,一个馆长成为明星,只因一家图书馆大门对所有人免费开放。
农民工:
看看书、休闲休闲,我们打工的辛苦。
解说:
平等、无障碍、免证阅览,浏览者、民工、拾荒者均可进入。杭州图书馆用开放面对质疑。
褚树青:
因为公共图书从诞生这天起,就是服务所有人群,尤其是服务社会底层人群。
解说:
不设门槛,一个简单的举动为何引发热烈讨论?公共图书馆,这个本属于平民的地方,离公共还有多远?《新闻1+1》今日关注:把“公共”还给图书馆。
主持人 董倩:
欢迎收看《新闻1+1》。
公共图书馆是用来做什么的?是进去读书的,还是进去御寒的?公共图书馆到底谁能进?是生活已经富足了了市民,还是衣食无着的乞丐?公共图书馆到底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让有学识、有知识的人更加有学识?还是说,能够让那些看不到希望的人能够看到希望?这一切问题在杭州图书馆有了答案。
解说: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这句话出自一个图书馆馆长,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图书馆工作了30年的他,从来没有像这几天这么忙,事发来自一条微博:“杭州市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和拾荒者”。一夜之间,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在最近迅速成了舆论的焦点。
赵奕 本台记者:
这两天在杭州,好像各大媒体、网站,好像还有包括《光明日报》,还有新华社,好像都跟他们有接触,这个事情弄得确实还是比较大,好像反应也比较大。他们这两天,我听办公室的主任,感觉就是她的电话从来都没有停过。
解说:
其实早在2008年10月份,当时杭州图书馆的新馆建成开放,有媒体采访图书馆长褚树青,说到图书馆免费、公平时,褚树青做了以上会回应。而就是这句两年多以前说过的话,在最近通过一位网友微博上旧事重提后,引发了大家的回应。到今天,这条微博已经被16000多人转发,4000多人评论。
褚树青 杭州图书馆馆长:
图书馆服务的宗旨,因为公共图书馆从诞生这前起它就是服务所有人群,尤其是服务社会底层人群的。因为一般来说,社会的上层,他不存在读书困难或获取知识困难的问题。但图书馆的存在,就是来弥补社会本身存在的,某一部分人群他没有办法方便或者快捷地获取知识和文化。
解说:
就在自己的言论引发巨大关注的时候,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对媒体做了一点澄清,那就是,他的原话其实是“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换个区域”。虽然原话不如网络版给力,却依旧让很多人推崇不已。
褚树青:
无论是一个儒者,或者是一个丐者,只要走进来都是读者。
解说:
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在国内赫赫有名,数项排名第一。但是免费开放的做法早已有之,开始于8年前建馆之初,杭州市委市政府给图书馆确定的性质是: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在图书馆里,阅览图书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没有任何费用,而且不需要押金。即使是借阅读书,也仅仅出示一张市民卡就能办理。所以,当这条两年前的新闻被再次挖掘出来,并认为热议的话题,杭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第一感觉不是惊喜,而是诧异。
褚树青:
可能大家觉得突然碰到这个以后,觉得好像这个题目新颖。其实我们作为公共图书馆,无论是杭州图书馆还是其它城市图书馆,都一直在这么做。
解说:
对于为何自己突然成了名人,馆长褚树青实际也相当不解。因为国内的很多图书馆也都在这么做,他表示,为什么大家对公共图书馆这么不了解,需要反思。
褚树青:
实际上到公共图书馆各种人群都有,也包括外来民工,也包括这些我们认为的拾荒者。但是他们进来的目的,到了图书馆,他能够走进来,本身就说明他没有对命运屈服,本身就说明他对命运充满希望。
解说:
时至今日,在赞誉之时,我们依然可以从网络上听到不解的声音。环境被破坏怎么办?书被损坏怎么办?设备被损坏又该怎么办?面对媒体,馆长褚树青用一个数据做了解答:目前杭图的图书丢失率远低于西方国家及日本的平均水平0.5%。
赵奕:
其实那些所谓的农民工兄弟或者是乞丐,其实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很注意,反而是那些觉得好像自我价值特别高的人,做得却不如那些农民工朋友,或者是乞丐他们做得那么好。
解说:
旧闻怎么会成为新闻,这或许才是值得关注的现象。
主持人:
刚才短片里提的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本来是一条很久之前的新闻了。
白岩松 评论员:
因为那个时候对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这种追求,还不像现在这么猛烈。更何况在这个季节里,岁末年关的时候,恰恰是大家对社会公平,尤其对农民工兄弟和无家可归者,更关注的时期,因为你透过他们买不着票,他们走着回家、骑摩托回家等等,全社会都在通过这样一种关注方式,其实期待着社会的公平,一步一步更加建立起来。这条新闻正好处于这两者碰撞在一起,就释放出了前两年这条新闻诞生的时候所不具有的力量。
主持人:
那回过头来就得好好琢磨琢磨,这个图书馆的用途到底是什么。因为有些资料里面说,有人比较把它看成藏书楼或者资料馆了。为什么不可以把它看成跟自己密切相关的地方?
白岩松:
我们对图书馆的理解的确太过狭隘了。其实馆长透过这次旧闻突然变成新闻也感到诧异,为什么大家对图书馆这么不了解?这句话恐怕有两层含义:第一,怎么大家好像觉得天方夜谭一样看到这件事情,其实我们已经做了很长时间了。而且我非常相信全国有很多图书馆都已经采取了这种做法,它不一定主动欢迎谁,但是它起码已经开始不拒绝谁了。也就是说,不管拾荒者还是农民工兄弟,我相信在全国会有很多与杭州图书馆相类似的这种图书馆。
因此,你别看网上转帖很多,大家的微博转来转去等等。这些热烈夸赞杭州图书馆的人,应该已经有相当大的比例,相当长的时间没有去过现在的图书馆了,并不了解现在图书馆的状况,就是这种开放度和自由度与过去不一样了。大家用想象去营造了一种称赞,这太牛了,其实不知道已经悄悄地变了。
另外还有一点我必须提醒,接下来可能会有时间详细展开。因为我去美国专门制作了“公共图书馆”这样的专题,真正改变了我的概念,原来图书馆不是一个只能看书的地方,而是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各种各样与公共有关的活动,比如说学语言,包括活动,甚至御寒、取暖,包括到这儿来寻找希望、找工作等等,都是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功能。
主持人:
那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下,那一年岩松去美国看图书馆时候的情形。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2009年《岩松看美国》资料
白岩松:
公共图书馆有什么看头呢?
艾米•莱恩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馆长:
图书馆最能体现获得知识的自由,每个读者都可以得到图书馆的资源,免费、所有人都能获得,不管是百万富翁还是穷人。
记者:
我在图书馆里看见很多无家可归的人。
玛塔•帕迪金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公共服务部主任:
图书馆欢迎每一个人,不管你是长是幼,是贫是富,不管是美国公民,还是他国移民,或是游客,图书馆欢迎所有人。
记者:
但有的读者可能对此感到不舒服,所以你们是怎么做的?
玛塔•帕迪金:
他们是社会的一部分,有人对这社会的一部分感到不舒服,但这也是生活在民主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受到欢迎,我们都要学会共存,学会如何与他人融洽相处。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