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
让我很感动的是,这个图书馆不仅给人们提供知识,在这样一个相对寒冷的时代下,还会给人温暖和慰藉,这是不是也是图书馆的一种功能?
艾米•莱恩:
是的。在这里人们可以和家人共度时光,而且在这儿的计算机可以给那些没有计算机的人用。
白岩松:
对,有人说,甚至有很多人可能是在这里头找到工作的,是不是这样?通过免费的资讯以及计算机。
艾米•莱恩:
是的。这真正体现了公共图书馆的力量。
主持人:
当我们回过头去再看你在美国看图书馆的时候,发现杭州的图书馆不管是在硬件上,还是在他们今天的理念上,都跟美国图书馆接近了。
白岩松:
对。所以我们给美国这家波士顿全美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当时我们给这期节目起的名字叫“自由穿行”。其实这是我给它翻译过来的,更准确的话应该是“对所有人都是自由和免费的”,我把它翻译成“自由穿行”,就是看到了很多无家可归者。其实那一瞬间我很感慨,我也很温暖。我们坐在那儿去拍摄,包括想下一段串词的时候,旁边桌子上就是无家可归者在吃早餐,而另外的桌子上有无家可归者在看那儿报纸。
主持人:
你当时看了以后怎么想?
白岩松:
我希望这一天我看到的是我自己的国家出现这样的画面。其实我觉得,我们可以还重复那句话,“没做到欢迎每一个人,起码可以从不拒绝每一个人开始”,而且我也相信现在有很多图书馆都在这么做。但尤其重要的是,拓宽图书馆这样一种功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另外我想讲一个小例子。当时去的时候是2009年3月底、4月初,正是金融危机压着所有人感觉非常沉重的时候。当时美国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不管是上个世纪最大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时候,还是这一次,每当出现经济危机,也就是时代变冷的同时,图书馆的人流量都急剧增长。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为什么环境寒冷了,图书馆反而给人提供更多的温暖?图书馆究竟对一个社会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温暖的公共的家,和公共的客厅,该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主持人:
其实就像刚才在《岩松看美国》的美国图书馆里面,馆长也说到,有一些美国的读者会对他身边出现乞丐感到不舒服一样,在杭州这个问题也引发了大家的担忧。但问题是,大家担忧的是什么呢?会担忧这些人有可能把图书馆里面的环境和图书损坏?还是担忧自己作为市民,看书的权利会受到损害?
(播放短片)
解说:
近两天杭州漫天飘雪,气候寒冷。但是位于黔江新城的杭州图书馆新馆里读者却并不少,人群中我们看到了两位衣着特殊的读者,正在捧着书本阅读。
记者:
喜欢这里吗?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
喜欢、喜欢。
记者:
到这里来基本上做些什么?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
就是玩玩,看看书。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1:
我们在这打工的,没事都到这儿看看书,休息休息。
记者:
喜欢这里吗?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1:
喜欢,怎么不喜欢?到这儿来看看书,休闲休闲,我们打工的辛苦啊!
解说:
杭图新馆对读者开放面积达4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90%,在国内排名第一。这个开放的空间是很多人的精神乐园,来自陕西的农民工夏启东是这里的常客,来杭州打工之前他只上过初中,现在辗转于建筑工地和他收破烂的小区之间。他说,图书馆对于他们很重要,看着书,突然就觉得自己的未来有了希望。
褚树青:
他们进来的目的,到了图书馆,他能够走进来,本身就说明他没有对命运屈服,本身就说明他对命运充满希望。
解说:
同样对知识的渴求,同样得来的平等和尊重,也让这些民工和流浪汉在杭图感受到了无差别的温暖。这里的绝大多数读者对他们都投以善良和礼遇的目光。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
(这个政策)是最人性化的,我觉得这个政策非常适合杭州这边。
杭州图书馆新馆读者:
他们也有这个需要,他们成为乞丐,就是因为他们知道的东西,或者说本领不太多,需要来这里更加充实他们自己。
解说:
在一片支持声中也不乏另一些声音,为环境保护,书籍爱护等问题提出质疑,对于这些担心,我们听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同期:
“我在老馆就看见一个拾荒者,背着一个蛇皮袋,里面是瓶瓶罐罐,他把蛇皮袋放在门口,反复洗手洗脸,然后进阅览室读书看报。”
解说:
在他们眼中,杭图似乎成了既安全又被珍视的避风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2008年启用的很馆位于新区,周围工地比较多,而正在装修的老馆也处于商业街、医院周边,这也是农民工、流浪汉读者常常来光顾的原因。
褚树青:
命运的选择是个人不能决定的,但是图书馆的服务,对所有人群是不区分职业的。
解说:
沙发、音乐、空调、书籍,杭州图书馆给予这些民工、乞丐和流浪汉的,不仅仅是舒适的环境、自由开放的氛围,更是人性化的关怀。
音乐分馆的负责人告诉我们,每到节假日期间,尤其是天气最热或者是最冷的时候,音乐馆往往都人满为患,因为农民工比较多,有时会专门组织一些初级的音乐沙龙让他们参加,普及和讲解一些入门知识。而对于他们喜欢看的书籍和报纸,图书馆负责人还会多留心,专门对他们多订几份备着。
“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这是杭州图书馆几年来的理念。免费、全开放、书籍环境也没有受损,反而为它赢得了“史上最温暖图书馆”的赞誉。
主持人:
面对一些质疑,比如说书会不会弄丢,刚才已经给出了答案,丢书率只有0.5%,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对于会不会弄脏图书、弄脏环境,也已经给了答案。怎么看待这种担心和事实的反差?
白岩松:
我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刚刚过了几天的好日子,就诞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哪儿来的这种高贵感?就会觉得好像衣衫不整的,或者说拾荒的,或者说无家可归的,或者说农民工的朋友就会把书弄脏、把书弄破。但是长久以来我们看到的,把书里头给撕掉,把书毁掉的等等,大量都是出现在道貌岸然的人们的身上。为什么会把这些推到农民工或者无家可归者的身上?也许他们有时候会更谨慎、更拘谨。
我觉得,先要打消我们自己所谓的某种高贵感,我觉得这件事情,一个旧闻之所以还有价值,很重要的一点是让我们这些看客看,其实是对我们看客的一种教育。你能不能接受,有一天你和所有的人,不仅心平气和,而且是非常欣慰和开心的跟拾荒者、无家可归者和农民工朋友,坐在一起看书,反而认为这是你对自己未来命运的一种捍卫。
主持人:
其实当我们看到更多赞扬的时候,反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赞扬其实参照出了这种居高临下的心理。
白岩松:
没错。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确存在着很多原本应该正常的事情被不正常了,因此才会出现新的夸赞。比如说,夸你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诚实。开始觉得是表扬你,后来觉得不对。你这人最棒的就是说话算数,前几天深圳俩小伙子把一个摔倒的78岁的老人扶起来,最后一人重奖两万。相当多社会热议的原因就是,这俩小孩子胆真大,敢扶老人。这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为什么正常的事情变得不正常起来?所以,我们也希望透过杭州图书馆的事情,让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平平常常。
我特别想说这样一番话,我们这些看似道貌岸然的人,看似衣冠楚楚的这些人,要对那些衣冠不整的人的权利格外的捍卫,捍卫他们的权利就是捍卫我们自己的未来。今天他们只是穿着衣衫不整,但是明天我们有可能身份突然变得“衣衫不整”。比如说,社会把你所谓的知识分子变成了臭老九,打老了臭老九社会底层的时候,你可能就成为更大的受害者。所以,捍卫每一个人拥有平等的权利,难道不是捍卫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吗?所以,别看成高贵的,捏着鼻子,或者以为会影响你等等。我觉得馆长说的那句话很温和,但是我希望我们读出更有力量的东西。
“我们没有权利撵走哪一个人,但是您有权利换个区域”,你可以换个其它的地方去坐着。我觉得这里体现着对双方的尊重,原来那个词体现的好像是单方面的,只尊重拾荒者,没有尊重在这里看书的人,你可以走,你可以离开。都平等,心平气和。
主持人:
刚才采访了两位农民工兄弟的时候,他们一个说我就到这里休闲休闲,另外一个说,我就到这里玩玩。说这些话,你觉得会对图书馆的本意产生影响吗?
白岩松:
不会。我讲一个小细节,其实杭州图书馆给我们记者介绍过,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我们的农民工朋友和拾荒者到这儿来看的最多的是《参考消息》,因为开始订的《参考消息》少,后来图书馆专门为他们多订了几份。你想想,全社会如果都能有图书馆这样一种心态,当他们觉得这个少,有点儿紧俏的时候,为他们多订几份,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很温暖的事情。
而且我不想把矛头全部放到杭州图书馆,因为表扬他们,他们最近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接下来可能有很多事情不太好办。我特别想提醒大家去发觉你身边这么做的图书馆,有的时候鼓励会带来更大的改变,批评会带来改变,鼓励会带来更大的改变。比如说,如果你在这个城市,你在那个城市,最后你发现,你的图书馆也这么做,把它微博了,然后把它转载了,把它宣传出来。最后让他坚定还有些犹豫不决的这种好的做法。我觉得我们现在最该做的不是,再去玩命地只表扬杭州图书馆一个,而是发现你身边所有这么做的图书馆,然后让那些不这么做的图书馆也这么做,一年、两年的时间过后,所有的人都心平气和。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