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2月2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自上周北京发布楼市调控"京15条"以来,各地房价调控细则紧锣密鼓纷纷出炉。作为全国一线城市中最受关注的北京,它的房产新政对全国房价调控将产生非常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的住房改革将如何实施?最新一期《财经国家周刊》专访了北京市副市长陈刚,重点谈到了保障房政策的落实,并透露了诸多北京"房改"细节。详细情况,请听中央台记者徐杰峰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魏洪磊的采访:
记者:根据中央部署,今年各地保障房建设规模都呈现出空前扩大的态势。本期文章中也提到,“十二五”期间北京计划建100万套保障房,每年20万套,这个比重将占到北京市住宅投资的60%到70%,这样的建设规模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市场的需求呢?
魏洪磊:就这一话题我们刚刚采访过北京市副市长陈刚,他对这个问题也是有自己的认识。首先从数字来看,这个举措相对以往是有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以前这个量只有30%。再从供应对象上来看,每年这20万套保障房当中有10万套是定向改善的,另外10万套给社会公开摇号,在这10万套当中又有6万套是公租房,它的建设规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市场需求现在不好说,但是需要看到的是政府已经找准方向来不断的扩大保障房在整个为社会提供的这些住房总量中的比例。因为这个在国外也有很多例子,比如新加坡做了很多年,做到现在70%的住房是保障房性质,剩下30%就无所谓了。其实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它也是可以走这条路的。
记者:当前土地问题制约着保障房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尤其对于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建设用地稀缺更为严重。根据你们的采访,北京市政府对此有何举措呢?
魏洪磊:对于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用地问题确实是一个大的问题。以前这一方面主要是由政府来承担责任,但是现在政府的思路在变化,除了他们自己继续要大量建设保障房之外,也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建保障房。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是,同时在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一个试点,根据我们对陈刚副市长的采访,他提到了目前在北京四个试点区域,其中在朝阳区、昌平区的两个地方,还有海淀区的一个地方一共四个地方,在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一个规划。按照北京市政府的设想,他们要补贴一部分租金的差价,把农民的房子租过来,来保证农民的收益,同时也能够极大的扩展公租房的房源和土地的来源。它和小产权不一样,而且它是只租不售,在地方上也是比较有积极性,也正在试点。
记者:很多北京市民还关心一个问题,就是保障房到底建在什么地方,在北京“十二五”住房建设规划中,各个城区和周边区域的规划布局是怎么样的?
魏洪磊:按照以往的惯例,保障房经常是建的稍微偏远,它体现出来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它的配套不完善,或者是形成很大的聚居区,对于居民的生活来说不太方便,比方说它要形成一个卧城,就是睡城,大家工作的时候就都出去,工作完了再回来。但是未来这种现象可能会得到改观,就是这个聚居区既有就业也有居住,因为当作卧城以后交通压力会很大。根据我们的采访,北京市政府的一个做法可能是尽量把保障房建在离公共交通比较近的地方,尽可能不要在中心区域,但是必须要有公共交通。但是这个调整的周期可能会比较长,比如说建一条地铁它可能需要3到5年,房子又要3到5年,这两者还得搭配起来。至于北京市城区和周边区域的规划布局,今年可能很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对于新城建设的加强,比方说通州、顺义,还有亦庄,“十二五”期间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有比较大的发展,比如大修地铁,未来北京会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地铁网。
(责任编辑:黄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