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杨金志 魏宗凯)中国政府未来5年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的规划,让不少年轻人改变了“居有其屋”住房观念,“先租后买”成为更现实的选择。根据规划,5年后中国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可达到20%,其中公共租赁房将成主力军。
“安居乐业”是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但一些年轻人的观念正在转变。
大学毕业三年的乔莹是上海一家企业的白领,虽然年薪十万元人民币,但她觉得现在的实力不足以买房。“郊区房价也超过了15000元每平方米,一套住房动辄一两百万元,每月还贷六七千元,压力会很大。”乔莹现在与同学合租一套住房,房租外的薪水足够她旅游、购物、健身。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引起了乔莹的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
正提交人大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则明确提出,要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
北京、上海、重庆等省市也纷纷表示,将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特别是加快发展公共租赁房。北京市的负责人表示,北京今后要形成以出租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出租房的比例将占到全部住房的60%。
“我们非常希望能有足够的公共租赁房供选择。”乔莹说,她周围的朋友和同事与她一样,并非不能接受租房过日子,而是不规范的市场让他们没有安全感。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让买不起房又不能享受经适房、廉租房的“夹心层”心里有了期待。
事实上,不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也在改变着年轻人的居住观念。
方先生是一家零售企业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大学毕业后5年间换了3家公司,先后转战南京、深圳、杭州和上海四个城市。“我已经习惯租房住了,年轻人应当去寻找更多的机会,而不是被房子拖累。或许等到我退休了,会考虑在厦门买一套舒适的房子安享晚年”。
在全国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也表示,不赞同年轻人举债买房。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说,“要鼓励年轻人先租后买,并建议可以先租个小房,结婚时换租大一点的,等到了四五十岁有了一定成就再买房。”
全国政协委员、苏宁电器董事长张近东认为,年轻人应当理性对待居住需求,量力而行。企业也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增加员工的收入,提高购买力。
如今,“乔莹们”更加关心的是,政府能不能及时完成公租房建设任务。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算了一笔“经济账”:从2010年起的三年内,重庆市将开工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这需要1000亿元资金。
据黄奇帆介绍,政府将出300亿元资本金,剩下700亿元融资,可以用银行贷款,保险公司、社保基金融资等方式实现。这种投融资的模式,黄奇帆认为:“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模式,可以推开。”
上海市政府则表示,将通过新建、改建、配建、转化、收储等五种渠道筹措公共租赁房源,今年的目标是200万平方米、4万套。到“十二五”末,上海的公租房总规模可望超过1500万平方米,覆盖约100万常住人口。
“乔莹们”的另一个担心是公租房所处的地理位置。“如果都建在郊区或者交通不方便的地方,公租房的吸引力就不大了,每天上下班时间控制在2-3个小时还可以接受。”她说。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房地产经济研究所所长郭松海建议:“公共租赁房主要面向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因此公租房的建设用地应尽量选择在公共交通便利、出行成本较低的区域。”
他说:“中心城区不能成为富人聚集地,不能谁给的钱多就让谁住,要让公共资源为群众共享。”
(责任编辑:UN015)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