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尚善中心社工“郭姑娘”左一正在引导参与家长支持小组课程的家长们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文/图邓新建 邓珺 陈毅恩
“要是十年前能够上这个课程,早些学会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变化,也许我的孩子不会走上歧途。”在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龙津西路的尚善社会服务中心(下称尚善中心),正在参与家长支持小组课程的张妈妈这样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广州市尚善社会服务中心是2009年初由广州市司法局筹办成立的该市首家社区矫正社会团体,并于同年10月获得了中级人民法院项目中创新未成年缓刑人员矫正方式的财政立项。
张妈妈的儿子小张现年仅18岁,前年底还在某职业学校上学的他,与两名伙伴一起抢劫他人手机并获赃款850元。去年,这几个均未满18周岁的孩子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缓期执行。之后广州市司法局将小张转至尚善中心进行社区矫正。
对于小张的所为,张妈妈是又气恼又内疚。张妈妈告诉记者,以前小张每天一回来就坐在电脑前打游戏。“看着就着急,每次经过他的房门气就不打一处来,总是忍不住唠叨、大声呼喝。”
让张妈妈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在唠叨中逐渐与自己形同陌路,由于缺乏正常沟通,张妈妈既不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需要什么。“每天除了生气就是担心,其实孩子和我都不开心。后来还闹出这么大的事情,虽说是缓刑接受社区矫正,也在自己身边,可我还是一点都不放心。幸亏自从郭姑娘帮我"看"着儿子后,他开始懂事儿了。”
“郭姑娘”指的是负责跟进小张个案的社工郭静涛,去年刚从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毕业,据她介绍,目前中心的工作主要通过社工开展对未成年缓刑人员使用专业方法进行危机介入、心理矫正、刑事和解、跟踪帮教、社区帮扶、就业培训等方面的介入工作,相关的措施和方法都是广州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处经过大量调研,借鉴了香港社工的工作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形成的。她之所以被称作郭姑娘,也是家长和孩子们使用了香港对社工的习惯叫法。
从2007年起一直参与调研、探索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的广州市司法局社区矫正处工作人员张金武告诉记者,目前尚善中心所接收的未成年缓刑人员中95%以上均与父母或其中一方的关系存在问题。“由于亲子双方长期无法沟通,未成年人对父母的依恋会减弱,而乐于跟其他具有偏差行为的未成年人交往,并从暴力、逃课等行为中得到刺激与满足以及同伴的赞赏。犯罪行为则是此类偏差行为的最终表现。”张金武告诉记者,要对未成年缓刑人员进行有效的心理和行为矫正,就必须以家庭关系作为重要的介入点,通过改善父母子女的关系,增强家庭对未成年缓刑人员的吸引力,以预防重新犯罪。
“给家长上课,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我还是头一回听说。”张妈妈告诉记者,那是儿子跟尚善中心已经形成服务关系的半年后。“老实说,有人引导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时刻提点着他,儿子还真有了变化。但是我还是不知道该跟他聊点儿什么。我就去听听看吧。”跟其他的家长一样,张妈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参加了家长支持小组。
“我按照课程的要求反思了孩子犯罪前后的行为变化及家庭关系变化,我觉得孩子的心离我和他父亲越来越远,我们负有很大的责任。所以,我对每一堂课都很用心。现在我们都会注意,譬如静心倾听孩子的说话,琢磨怎么与孩子展开话题,有技巧地回应孩子的要求等。而最重要的是要平等地对话,才不会让孩子产生逆反的心理。”说起上课的内容,张妈妈是如数家珍。她告诉记者,自己是这么学也是这么做的。“现在孩子无论干什么都会跟我说,有大事儿还先来征求我的意见呢!”
记者了解到,项目开展一年来,服务对象重新犯罪率为零、脱管率为零,服务对象期末满意度为100%,接受尚善中心介入的社区矫正对象及其家属均对社工的工作表示认可。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Newsh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