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农民”沦为群体歧视性词汇 国情让职业背包袱

来源:南方农村报
2011年05月19日05:19

  贾导幸亏没遇到提出“能否把我二大爷的头像挂天安门上”要求的亲戚,但是他一句“亲人们啊!”足以品味出多少城里人对乡亲的复杂情感。由此也可看出,农村人在关系网复杂的中国社会,特别想在城里做点事情,依然处于劣势。

  基于悲悯之心,但凡听到有人诋毁中伤农村人,王峰总是立马给予回击:“你自己祖上不是农民?!”驾车撞伤农妇后对伤者连捅八刀致其身亡,肇事者药家鑫一句“农民很难缠”激起公愤,成千夫所指。但事件同时暴露出农民群体受歧视的现象,背景并不简单。

  王峰认为农民的孩子更应该接受教育,学到本领后才更有可能为家乡做贡献。“但我是绝对不会回去的。”王峰喃喃自语,觉得自己的态度有点自相矛盾。

  为什么不叫“农民公务员”

  “新中国成立,农民们被亲切的称为‘农民伯伯’。从小学教育开始,这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群。后来,工商业发达起来了,社会上慢慢把他们称为了‘农民兄弟’,也还是平等。现在,动不动就是‘农民工’,甚至直接用‘农民’来骂人。”网友总结半个世纪来“农民”称呼的变化。

  为什么我们不叫“农民市长”、“农民公务员”?除了“农民工”,也有人认为“农民企业家”称呼也带有歧视色彩。质疑指出,当上教授的农民子弟为什么不叫“农民教授”?农民的后代当了市长厅长,不叫“农民市长”、“农民厅长”?为什么没有诸如“农民警察”、“农民军官”、“农民公务员”之类的称呼,却偏偏有“农民企业家”、“农民工”的叫法?

  药家鑫案件

  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药驾车撞倒农妇张妙后再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后驾车逃逸再次撞伤行人,一度被抓获后释放。2010年10月23日,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2011年4月22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药不服,提起上诉,该案二审将于5月20日上午开庭。

  药家鑫家境殷实,所驾车辆为私家车。其父曾经是总后西安军事代表局驻该厂军代表;母亲是西安北方华山机械有限公司职工。对于自己的杀人动机,药家鑫说“农民很难缠”。他称之所以捅死张妙,是因为觉得如果她不死,受伤的她会不断找他索赔,所以选择如此了断。这一说法引来舆论狂潮,受到千夫所指。

  “去美国当农民,难吗?”

  有网友在网上提出了这样的荒诞问题:“当农民,是我毕生梦想。在法国还是美国当农民更好呢?”类似的,还有咨询去俄罗斯、越南等各地当农民的各种问题。在他们看来,是中国的特殊国情,让这个职业背负上了太沉重的包袱。

  “很难,你必须有一技之长才能去美国。去了美国,当农民更难,因为美国农民并不穷。如果你是农业专家,可能性要大些。”网友回答。

  城乡差距究竟有多大?

  中国社会保障30人论坛·2010年社会保障重大事件研讨会上,南京大学教授童星撰文指出:目前,从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来看,贫困问题主要是发生在农村,农村的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90%左右。

  如果把农业人口降到10%以下,把土地经营集中在其中10%以下的农业企业家手中,中国绝大部分农民的问题就解决了,城乡差距的问题也会随之消失。

  美国 20世纪30年代,农民收入大约为非农业人口收入的40%,50-60年代为50%-70%,80年代为80%,现阶段才基本持平。如果以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台农业调整法,政府致力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行为为标志,差不多经历了70年努力,工农收入差距才由2.5∶1缩小到1∶1左右。

  日本 从明治维新至20世纪60年代,二元经济特征十分明显,表现的工农收入差距一直维持在1.3∶1-3.1∶1之间。直到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工农收入差距才开始缩小,1980年工农收入差距为1∶1.15,农民收入超过非农家庭收入,这个过程持续了差不多100年。

  孔雀女VS凤凰男

  “说我们都市孔雀女看不起农村凤凰男。那么,凤凰男不也是看不起农村吗?要不,他们为什么就不愿意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呢?而且,既然和都市孔雀女存在这么多差异,为什么又不愿意找回有共同背景的农村女孩呢?”网上有孔雀女质疑“凤凰男”。

  联想凤凰男:丁某事件

  2008年,各大论坛纷纷爆料这样一个热帖:“原配爆料:对联想集团出轨凤凰男丁某(此处隐去全名)的控诉!”丁某被指责婚姻出轨,这本已吸引眼球,更因为其“凤凰男”的特殊身份,发酵出一场网络论战:

  女方(爆料者,即嫁给凤凰男的孔雀女):“我是北京人,丁某是东北人,当时他才刚刚毕业一年,加之他家庭负担很重,我们的恋爱没有惊喜和浪漫……(丁某)开始四处造谣,告诉大家说我们吵架是因为我妈对他老姨不好,所以才闹到离婚……丁某绝口不承认我父母曾为买房出过钱,为装修出过钱……我只能宽慰自己说,趁我还年轻,算我看错了人。”

  丁*:(爆料中的凤凰男,被指婚姻出轨):“根本不涉及第三者层面……对于我跟她的婚姻,走到今天这一步都是她的责任。说实话,我已经忍受她很久了,包括她这些年来怎么对我,对我家人的无理取闹等等……”

  网友:“曾经拥有的色彩斑斓的爱情为什么到最后会形同陌路?我不相信一个有着研究生学历的堂堂七尺男儿会处心积虑,为了一个户口,会出卖自己的感情,苦守一段无爱的婚姻!搞成今天的局面肯定大家都有不对的地方。”

  网友:“今天发现自己原来是凤凰男的范畴,真是晕啊!一直都还不知道自己是这一类人,悲哀啊!我也不想当凤凰男啊!”

  社会心理篇 谁愿意被称为“农民”?

  饶有意味的是,“农民”们在心理上对这称呼的接受度呈现出一定的分级。不过,更真实的情况则可能是,那些不喜欢这称呼的,却是打心底认知自己为“农民”的人。某些潇洒淡定自称为农民的人,内心深处却未必真的认同自己是一名农民,只是需要一个点缀与装饰。

  南方农村报记者 郭任旭

  中国到底有多少农民?一直以来对这个人群的统计是数以亿计的庞大数字。怎么统计?从户籍角度计算,2010年?中国的农业户口依然超过了9亿人。

  然而,谁愿意自称农民?谁又愿意被称为农民?这是个问题。从普通农户、打工者、农业投资者甚至从农村里走出去的学生,诸多受访者几乎都需要对这个简单的认知问题,做出片刻的犹豫。最终,“无所谓吧!”成了最为普遍的回答,背后,却是心态各异。

  “农民?”对于来自广州白云区的大四学生冯辛辛而言,这称呼令人困惑。大学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家里又是农业户口,冯辛辛尽量想对这个称呼保持亲切自然,“家里面还有耕地啊,我小时候也做过农活呢!”不过,片刻聊天中,冯辛辛还是对这个称呼表示婉拒,“又不是回去种地,这种称呼肯定感觉很怪。”不仅是奇怪。眼下,冯辛辛已经和深圳一家农资公司有了初步的工作意向,他感觉有些苦恼。“读了这么多年书,找的工作还是‘农’字号,村里人问起都不好说出口啊。”

  在大批涌向城市的“农二代”中,“新生代农民工”是其中一个主要人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了这一称呼,指80后、90后农民工。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5亿外出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有近1亿人,占比超过60%。不过,2009年两会以“外来工”代替“农民工”的提议,早已引发对这一群体称呼的关注。此前搜狐有一个调查,75%的投票认为,“农民工”这一称呼带有歧视色彩,“工人就是工人,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工?”

  “弱势”的农民,常被过分“关照”,或者被赋予某种奇怪的“道德高位”。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是,每年央视春晚,总要例行为这个群体做出一番礼赞。2011年春晚,靠一曲饱含沧桑的《春天里》,旭日阳刚组合因“农民工”的身份打动人心,一炮走红。不过,这一身份又令其迅速陷入争议。网友曝光,旭日阳刚并非真正的农民工,两人只是“做过短工、卖过水果等、摆过地摊。”旭日阳刚的经纪人马上回应,“他们都扛过锄头刨过地,这怎么不是农民工呢?”这对初出茅庐的组合想走红需要某种标签,负责包装他们的人选定了“农民”。

  事实上,不愿被“涉农”,原因在于“农民”俨然具有种种标签色彩:廉价的劳力成本、弱势的社会地位、落后的生活方式,等等。这种标签化表现得最露骨的,是“凤凰男”的出现。他们本来代表着一种农村人“出人头地”,用知识武装从而扎根城市的“成功样本”。不过,百度一下,在大量都市“孔雀女”火力十足的讨伐中,奋斗至此的农村“凤凰男”依然难以逃脱种种“落后习性”的标签:自卑、排外、自私、吝啬……

  产业纽带之下,“农民”们心态也各异。一些嗅着财富气息奔农业而来的投资者们,显然毫不介意这样一种称呼。从2005年开始,东莞市莞香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东晓在东莞开发了1000多亩的沉香种植。“被称为农民?没所谓啊。关键是能做成功,就证明你的本事。行行出状元嘛,在东莞,很多穿着短裤拖鞋,开着大奔去五星级酒楼喝茶的人,谁会在乎这些称谓?”在刘东晓看来,农业是国家逐渐重视与扶持的产业,作为一名累计已经投入1600多万元的农业掘金者,当然不会为这称呼自卑。

  与这种从容自信相比,一些土生土长的普通农户,表现出的则是一种无奈的“无所谓”。“称为农民,别人多少有种贬低你身份的意思吧。不过自己不在乎就行了。”惠东农户朱海源表示。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认为,“农民”一词本来并不带有歧视色彩。本质在于,经济地位决定了社会地位,绝大多数农业从业者的相对贫穷,带来了这一称谓在今天的感情色彩。在美国,规模化农业下农民就不会带上“歧视”色彩。

  饶有意味的是,“农民”们在心理上对这称呼的接受度呈现出一定的分级。不过,更真实的情况则可能是,那些不喜欢这称呼的,却是打心底认知自己为“农民”的人。某些潇洒淡定自称为农民的人,内心深处却未必真的认同自己是一名农民,只是需要一个点缀与装饰。

  貌似“农民”称谓的一些正面的含义得到了推崇:朴实、奋斗、坚韧……不过,当众多名人高调亮出自己的“低调”姿态,另一套潜台词或者则是:成功了依然本分、踏实、守旧——恰恰说明着“农民”在现实中的低下地位。

  最近八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锁定三农,其带来的政策信号令人们对农村产生遐想。“农村里有山有水,空气好,吃的还是健康食品”,“田园”令越来越多疲惫的城里人午夜梦回,确实也有人“倦鸟知归”。兴宁市罗岗镇刘远新在深圳打拼了20多年,开过小店,也当过小老板,获得过多数“农民”所渴望的成功。不过,2009年,刘远新还是回到了老家搞起了种养。“说实话,就算当了老板,你就连简单的穿衣着装,总还是感觉跟不上城里人样子。”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拆迁补偿”令部分农村户口乍现财富光彩。在东莞、佛山、广州,大量农民变成百万富翁,“农民还好啊,有地有房,最惨是都市里的夹心层。”“我们早就不是农民了。”佛山市石头村老李认真向记者强调。经历过“村改居”,也经历过拆迁改造。在获得一笔补偿后,老李成了一名治安巡逻员。“钱不多,很闲。但反正不是农民了。”

  人大首现民工代表

  2008年,上海、广东、重庆三地选出的朱雪芹、胡小燕和黑新雯等3位农民工代表,是历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第一次选出的农民工代表。

  2008年,广东省产生新一届省十一届人大代表,代表总数共790名,其中包括6名农民工代表,在全国属于首创。“80后”代表共8名,其中3个是农民工,最年轻的是来自深圳的魏小明。据悉,近年来人大代表中工人农民比例有所上升。

  史上那些

  叱咤风云的农民

  刘邦年轻时,其父老是嫌弃他不如二哥耕田勤快,最后刘邦登大汉天子宝座,以天下为产业,做了最大的“农民”。

  朱元璋年轻时最大的愿望,不过是好好地耕作一亩三分地,养活一家老小,但最终成为明朝开国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战争层出不穷。揭竿而起,天下云集响应,农民陈胜在大泽乡吹响了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的丧钟;

  新莽末年,绿林、赤眉农民军纵横四野;

  唐朝末年,黄巢农民军转战大江南北,黄巢称帝长安,加速了大唐帝国的灭亡;李闯王更是一举消灭大明政权,逼迫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清朝太平军一度割据江南,与清廷对峙……

  白领返乡潮

  在珠三角都市里,一股“白领返乡潮”正悄然涌动。不少白领认为自己曾经执着追求的都市优越感、归属感、安全感已经逐渐消褪,都市的光环开始黯然失色,而工作的压力和焦虑却有增无减,缺乏幸福感。而且,不少的受访白领们已经开始在老家联系朋友,物色合适工作,准备返乡。2010年,智联招聘在对3万简历及7000多白领的调查显示,八成白领有逃离“京沪穗”等大城市的念头。

  据分析,白领返乡潮现象是高房价对部分白领产生的挤出效应。

  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我在一线城市留着的意义何在?”一线城市的高房价一路飙升、物价飞速上涨的同时并没有带来薪酬的增长,加班时间越来越长身体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差等等因素,让白领心生回归二三线城市的念头,故乡成为他们的避难所。

  八成白领想逃离大城市

  76.2%的白领偶尔有离开的念头。

  80.8%的白领如确实有机会,确实会回二三线城市就业。

  房价、压力、污染是逃离原因

  超六成白领认为房价太高,生活成本高。

  近五成白领认为工作压力太大,生活节奏过快。

  超三成白领认为一线城市生活环境恶劣、空气污染严重、交通拥挤。

  一线城市幸福指数比较

  广州人幸福指数在70分以上的比例53.9%。

  北京人幸福指数在70分以上的比例43.8%。

  深圳人幸福指数在70分以上的比例40.5%。

  上海人幸福指数在70分以上的比例40.5%。

  其他城市人幸福指数在70分以上的接近六成(58.2%)。

  远去的称呼——农民企业家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企业家于乡镇企业中走上历史舞台。计划经济下政府管制突然放开而出现的真空、商品稀缺与社会需求巨大的市场背景、十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令农民企业家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这个称呼,在当时代表着勇敢探索、务实拼搏等正面色彩。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个人群已经逐渐褪去光环。今天,“农民企业家”这个称呼已经难以代表一个群体,而成了某些零星个案的惯用标签。“某农民企业家的传奇人生”,“某农民企业家的致富梦”,等等。

  在新兴产业崛起,资本精英走上前台的今天,曾经的探路者在大众的目光中逐渐远去。

  文化印象篇 农民:中国符号的变奏

  农民形象是当代所有艺术形式的重要元素。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奖,曾经有说“中国农民终于走向世界了,但却是以灰头土脸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操着方言、举止失当、在城市里笑话百出的农民,成了央视春晚的常客。几十年间,农民的形象经历了从高大全到笑话百出的颠覆。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会玲

  说句实在话,农民在各种艺术形式中的“出镜率”并不低,农民形象是中国当代所有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元素。

  穿着破衣衫,贼头贼脑地上台,第一句台词是:“据观察,没有敌情。”1990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由黄宏、宋丹丹出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获得极大成功。此后,这些操着方言、举止失当、在城市里笑话百出的农民,成了央视春晚的常客。

  娱乐至上的时代,小品的逗笑功能全面超越了相声。小品王赵本山塑造的农民善良、世故、滑稽、狡黠,令人捧腹。本山大叔出场,必定是春晚的高潮、G点,观众心甘情愿被忽悠得兴奋不已。小品甚至影响了人们对农民最直观的印象,或者说,来自本山大叔那张耷拉的脸。

  在电影中的农民,一般是两张脸,一是苦情、执拗,二是逗乐、傻。

  冯小刚在2007年拍了一部贺岁片,叫《天下无贼》,由王宝强本色出演的农民工纯真,或者说纯真到傻,索性叫“傻根”。

  张艺谋出品的农民则相对悲情些,上世纪的《红高粱》、《菊豆》、《秋菊打官司》等电影在国际上获奖,展示的都是农民沉重、压抑、痛苦、扭曲的生活。因此有说“中国农民终于走向世界了,但却是以灰头土脸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1999年,张艺谋拍出了《我的父亲母亲》,章子怡那张年轻、倔强的脸,是一张干净的爱情的脸,就如盛开的马蹄莲,终于让我们看到了甜美。

  观众的口味被大导演们调教过来了,丑星演农民,容易出位,更显诙谐有趣,小品演员扎堆拍乡土题材的电视剧,于是观众看到了一些形象过于突兀的农民。除了赵本山、范伟主演的《刘老根》、《马大帅》曾掀起收视狂潮,2008年,潘长江拍《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他在荧屏里上串下跳,蹦着“浓缩的都是精华”的短小身躯,倒也让人开心。2009年,眯眯眼、龅牙突嘴的林永健出演《喜耕田的故事》,形象正面,时代感强,看久了丑也觉得有点味道。

  要到小说中寻找农民形象,有点令人失望。虽然新世纪以来,众多实力派作家拿出了他们的长篇乡村小说,但这些作品多数写的是历史上的乡村生活,写的是传统的农民,新时代农民掩面缺席。贾平凹《秦腔》中的夏风、引生,是“一种文化符号”式的人物;毕飞宇《平原》里的端方,被认为“缺乏充足的现代意识,端方甚至没有超越高加林的思想高度”;余华《兄弟》中的宋凡平是一个过分理想化的人物……这直接导致了新时代的农民在文学史中面目不清。

  农民工是小说家们愿意涉猎的对象,俗称“打工文学”,在此类作品中,小说作者大多书写矿难、拖欠工资、工地生活,还有红灯区的“外来妹”,甚至收破烂的人。他们形象悲戚,境遇卑微,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相较于小说家的虚构,画家的画笔更为真实。1980年,罗中立笔下的《父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苦难。而新世纪画家笔下的农民工,形象多元。膀大腰圆、挎着公文包,手持手机,这是致富后的农民工(《预约》 杜晓东 2003年);在街头吃早点,目光茫然的,则是还在挣扎的一群(《早点》 忻东旺 2004年)。

  与现在边缘化、现实化的农民形象不同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时期,文艺作品中的农民显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这完全符合“翻身农奴做主人”的新中国主人翁形象。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里的进步农民张裕民、程仁;赵树理《三里湾》里的金童玉女王玉生、王玉梅;李准《李双双小传》里的热情女性李双双;浩然《金光大道》里的高大泉……他们身处当时社会的主流地位,必然是正直的、追求进步的、疾恶如仇的人,公式化、概念化、泛政治符号化的形象塑造,勾勒了这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新崛起的劳动人民群落,他们被称为“最有发言权”的人。

  文革时期的作品在后来引起了争议,特别是出于政治需要而产生的“高大全”。艺术创作已经严重脱离了现实,是对“伪现实”的夸张和描摹。“上世纪70年代,我读了《金光大道》等小说,吃惊地发现,小说里的农村与自己所处的农村毫无共同之处;那些美术作品中红光满面、气宇轩昂的农民,与我身边面有菜色卑微麻木的农民有着天壤之别。我当时还是个无知少年,以为自己呆在最坏的农村,或许别的什么地方存在一个如描绘中的理想农村。”有网友如此回忆。

  朴实可爱、勤劳善良曾经是电影作品中新农民的群体性格,在《朝阳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甜蜜的事业》都有体现。

  1984年,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轰动全国,影片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在爱情方面,高加林是选择温柔善良、有恩于己的农村姑娘刘巧珍,还是选择有共同语言的城市姑娘黄亚萍?这样的矛盾引起了人们对人生、社会、爱情的思考。《人生》之后,农民形象在文艺作品中的塑造开始从人物的“大”转到了人性的“小”,并延续至今。

  现今,艺术家们已难以成为农民的代表。在1980年代后期,曾经有《篱笆·女人和狗》这样的作品引起广泛关注,那时候的城市和乡村的关系还比较紧密。而到了1990年代后期,社会学家孙立平所说的农村和城市的“断裂”开始加剧,在文化上也是如此。小说、电影、绘画成了给城市人看的奢侈品,电视稍稍例外,但占据电视台黄金时间的绝大多数是都市言情剧等城市人关注的话题,因为,城市人才是最有商业价值的观众,农民虽然数量众多,却非电视台最想取悦的主流观众。

  从政治、艺术的主角演变到今天的边缘、弱势群体,农民的形象还将遭遇怎样的颠覆,农民还会以什么样的面目出现,这,是赵本山、张艺谋们可以给出答案的吗?

  油画《父亲》:一个民族的父亲

  1980年,罗中立当时还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学生,他用画伟人的规格去画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农,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如沟壑,又如车辙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这就是油画《父亲》。

  这幅画已经成为中国当代人像油画里程碑式的作品。画中这位父亲甚至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父亲”。

  浩然《金光大道》 塑造“高大全”

  在文革时期,浩然和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8部样板戏,1个作家”,浩然就是那个作家。《金光大道》共四部,开写于1970年,完成于1977年,正是“四人帮”横行时期。第一、二部分别于人民出版社1972年、1974年出版,京华出版社1994年以完整面貌出版了四卷本。1978年之后,浩然因为写了《金光大道》,而被整个文学界一边倒地批判。但在所有的作品中,浩然最偏爱《金光大道》,他曾说:“有文章说高大泉就是高、大、全。我觉得很有道理,把我的作品深化了。”

  《平凡的世界》 不平凡的文学地位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于1988年以榜首的位置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从而奠定了路遥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

  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发起的一项“到现在为止对被访者影响最大的书”的调查结果显示,《平凡的世界》排在第6位,在调查公布的前28部作品中,没有其他的1980年以后的当代小说。

  李双双名言:先结婚后恋爱

  1962年,根据李准小说改编的电影《李双双》公映,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李双双热”。周总理看了这部影片后,高度评价这部电影。《人民日报》等十多家报纸都发表了各地公社社员座谈《李双双》的讨论;全国各大报刊上的评论文章有好几十篇,毫无例外地充分肯定和赞扬了影片的思想内容和教育意义。1963年该片荣获第二届中国《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女演员、最佳配角四项奖。

  《李双双》出名后,主演张瑞芳走到那里都听到人叫:“李双双来了!”剧中的一句“先结婚后恋爱”台词更是流传至今。

  张艺谋与农民电影

  张艺谋以拍农民出名,看看他拍农民题材的电影票房如何:《红高粱》(1987年)内地票房400万元;《菊豆》(1990年)内地票房5706万,排在年度第二名;《活着》被禁,内地无票房;《一个都不能少》(1999年)内地票房2800万,排在年度第二名;《我的父亲母亲》(1999年)出现滑坡,内地票房只得800万。商业片泛滥,文艺片尤其是讲述农民生活的文艺片票房普遍不高,也许是受此影响,张艺谋近十年无农民题材新片问世。

  赵本山现象

  虽然贵为小品王,但赵本山塑造的农民形象并不是人人待见的。

  尤其是2008年的春晚小品《火炬手》,让赵本山的小品第一次成为媒体、专家和网民集体炮轰的对象。除了批评“《火炬手》不够尊重奥运会”外,更多的质疑在于“赵本山塑造的人物离今天的农民形象差距越来越大”,更有言辞激烈者,认为赵本山的小品是对当今农民形象的丑化和侮辱。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孙立生曾在公开场合毫不留情面地批评赵本山。

  每年央视春晚结束后,赵本山都要接受这样的批判,其作品甚至被认为是“三俗”(低俗、庸俗、媚俗)的代表。

  农村剧 劲吹“东北风”

  农村剧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纯粹的农村戏,故事的场景放在农村,主要讲述他们的生活和创业,如《刘老根》、《乡村爱情》;二是城乡关系剧,故事的场景在城市,但男主人公的出身往往是农村,就是俗称的“凤凰男”和“孔雀女”的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城乡矛盾,尤为注重的是生活观念和生活细节方面的矛盾,如刘若英主演的《新结婚时代》和梅婷主演的《玻璃婚》。

  农村题材电视剧,以东北题材的电视剧最为吃香。从央视公布的一组数字看,从2007年3、4季度到2008年1、2季度,央视共播出了包括《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喜耕田的故事》、《插树岭》等超过15部农村题材电视剧,而其中反映东北乡村风情的电视剧超过了一半。“忽悠”、“旮旯”等东北方言借着东北剧流行全国。

  在电视剧市场上,“东北风”之所以长刮不衰,归功于赵本山、范伟、潘长江、小沈阳这样的小品演员。此类农村剧普遍存在着小品化的倾向,就是以逗乐、搞笑为主,喜剧性与悲剧性严重失衡。先前在《雪野》、《风过泉沟子》等农村剧中出现的悲剧审美越来越难觅踪影了。

  去年开拍了一部农村剧——《荣河镇的男人们》,由我国著名喜剧导演张惠中执导,汇聚了蔡明、郭达、谢园等一干喜剧演员出演。毋庸多言,又是一出喜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UN019)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