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双星村,名叫张玉林的农民站在被泥石流冲毁的家园里 |
2010 年7 月19 日,陕西省安康市“7·18”暴雨灾害的一处受灾现场。 |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了7000万以上的非自愿移民。单以中国水库移民为例,在1949年至2008年间,直接迁移的原迁移民人口就达到1930万人。
令人吃惊的数字背后,有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在庞大的非自愿移民给公民和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巨大改变的境况下,仍无一部全面规范此类行为的法律。
立法和组织上的缺失,使得日前宣布动工的中国1949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陕南扶贫避灾移民工程的美好未来增添变数。10年时间,投资近1230亿元,搬迁近280万人,是三峡移民数量的两倍。项目开启之际,便是困难接踵而来之时。资金的紧张、土地的紧缺,都不是陕西一地可以独力协调解决,有赖国家层面的支持。人们更期待,这应该成为灾害移民立法的良好契机。
280万移民工程的理想与现实
10年,投资近1230亿元,搬迁近280万人,是三峡移民数量的两倍。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多年以来,涉及人口最多的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项目,陕南移民工程的理想和现实,到底有多远?
本刊记者/王维博 (发自陕西)
“目前为止,总体反应评价都是给予肯定支持的,负面的反应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只有一个媒体提出来能不能实现,我通过有关方面对这个媒体也说了,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政府讲话是算数的。”
5月6日上午,在陕西省安康市举行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动员会 ”上,陕西省省长赵正永语气坚决,一脸严肃。
台下鸦雀无声,来自陕南安康、商洛、汉中三地市的数百名干部埋头做着记录。
同样的话赵正永不止一次说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赵正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一定要下决心把在灾害频发和深山区里的居民搬出来,“政府说到做到”。
2010年7月,陕南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年底,陕西省高调宣布,从2011年开始,将用十年时间,实施“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和“陕北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涉及搬迁居民279万多人,总投资接近1230亿元。
10年,搬迁近280万人,投资近1230亿元。三个数字,迅速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5月10日,一位从事扶贫工作近三十年的安康市老干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对于多灾多难的陕南地区而言,“它(移民工程)足以与废除几千年来的农业税政策相提并论”。
老干部的评价并不为过,如果一切顺利,这可能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程,与以往单纯的贫困救济不同,这一次是彻底搬迁。“搬迁不仅仅是让群众改变居住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改变一种生活的方式。”赵正永说。
但是,陕西举全省之力能否如期完成如此规模巨大的移民工程?能否为中国的避害移民工程提供一个成功的范本? 大移民会否引发一系列新的生态、社会问题?搬迁是否是远离地质灾害的最佳抉择?
一切还是开始,答案远未揭晓。
灾难频发“倒逼”政府
陕西省为何提出如此大规模的移民?解读最多的是发生于去年7月份的陕南大洪灾。
2010年7月,安康市“7·18”特大泥石流灾害后的第三天,时任陕西省代省长赵正永去安康现场考察,站在安康市汉滨区七堰村吞噬了多名遇难同胞的泥石流废墟旁,第一次公开提出将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山民搬迁出去的想法。“要让灾区民众能到更安全、便利的环境中生活。”
此次灾难,七堰村共有12人死亡,17人失踪,几十个院子被深埋进了四十余米深的泥石流下。
“灾害让省政府下了决心。”陕西省国土厅一位参与规划制定的官员说,在去年12月方案原则获批的那次省政府常务工作会议上,赵正永曾感慨,“一个村子二十多人瞬间就被埋了,很痛心”。
此后,七堰村的灾难成为当地官员接受采访时引用最多的例子。
但事实上,在陕南的240万移民计划中,因为地质灾害、洪劳灾害的避灾移民数加起来不到三分之一,近半数属于扶贫移民。
陕西省国土厅提供给《中国新闻周刊》的资料显示,因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49.16万人,洪涝灾害避险移民搬迁32万人,扶贫移民搬迁116.6万人,生态移民搬迁46.88万人。分别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扶贫办和省林业厅牵头负责。工程搬迁由建设单位具体实施。
“‘避灾移民’说法虽不准确,多年来连绵不绝的村毁人亡的地质灾难的确‘倒逼’政府痛下决心。”安康市扶贫局副局长刘子龙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陕西省国土厅提供的资料中还显示,从2001至2010年的10年间,陕南地区共发生地质灾害两千多起,造成590多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460亿多元。仅去年就新增地质灾害965起,导致88人死亡、138人失踪、6人受伤、49万间房屋受损、4.9万公顷耕地损毁。
分房风波
就在陕西省政府在安康宣布启动搬迁的第四天,提前建设的移民点之一,安康市蒿坪镇双星村闹起了一场风波。
双星村与七堰村仅两三公里远,大部分村民居住在一个叫屠家沟的深山沟里,去年7月七堰村发生泥石流的同一天,这里也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泥石流。
大部分沿沟居住的村民房屋都被冲走了,据村支书况武玖介绍,该村共有10个组,600多户,仅去年实灾的就有174户。
5月9日,《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看到,在屠家沟沟口的一块平地上,几十栋两层、三层的小楼已基本完工,隔河还有两三栋六层楼房正在建设。
况武玖说,灾后,乡镇征了村里的120亩水田,用于建移民房。计划将住在沟里的居民整体搬迁出来。
去年8月征地,10月初动工,工程分为两期,一期259套房子,二期计划再建500套。到今年5月,一期工程基本完工。
由于开工时间较早,陕西省国土厅在准备陕南搬迁动员大会时曾一度考虑将双星村移民点作为会场,但由于场地等原因改在恒口镇。
5月5日,为了迎接检查,村里安排了9户“三无”(无房、无地、无财产)户入住,其余的搬迁户被通知五天后“抓阄”分房子。
但就是5月10日的分房会,让村民和村干部之间闹得不欢而散。
一位参加分房的村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天由于村里两间两层的房源太少,而报名交钱的人过多,村民意见非常大,分房不得不改期。
况武玖介绍说,移民点盖的房型主要有两间两层和两间三层和120平米的套房三种,“村民都喜欢两间两层的小楼”,但两间两层的房子只有40多套,报名的却有100多户,作为整个镇上的集中安置点,移民点还要安置其他几个村的灾民,因此分不下去。
房子分不下去的另一个原因是价格太高。
据村民张玉林介绍,在村里统一建设的移民房中,最便宜的套房要9.5万元,两间两层的需要16万,而两间三层的房子最贵,要交23万。
“国家给的补助是每户1.7万元,相比十几万、二十几万的移民房仍然杯水车薪,大部分村民只能靠贷款或借款买房子。”
这样的现实在双星村很普遍,家住9组的村民陈龙才家受灾严重,五间土房被冲去了4间半,还剩半间房子和两个衣柜。
陈龙才家共有9口人,灾害过后,他只好住着带着儿子和儿媳在山下租房住。只有85岁的老母亲舍不住家里的衣柜和床,坚持一个人住在旧房子里面。
山洪期间,陈龙才家的4亩山坡地被冲毁了,为了养家,陈龙才的两个儿子都去了陕北的煤矿打工。而他本人也每天在镇上打零工。为了报名在移民点买个两间两层的房子,陈龙才向信用社贷了5万,又借了3万“高利贷”,每月三分的利息,3万块钱一个月就要交900元的利息。但还差8万多没有着落。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