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张张高考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学子手中,一场场“谢师宴”也陆续上演。但今年的“谢师宴”似乎有些变味:摆四五桌是小场面,有的甚至摆上了十几桌,还要挑选高档次的酒楼、酒店举行,场面就像婚宴和寿宴。本应是单纯、感恩的“谢师宴”变了味,令老师和家长很为难。
调查:“谢师宴”像办婚宴寿宴
“别家孩子都在这么办,我们不办孩子那里过不了啊!”8月7日下午,记者在沙坪坝重庆酒楼见到了正在落实孩子谢师宴的张女士,她说,女儿就读于18中,今年考入了四川农业大学。接到通知书后,女儿就迫不及待地催她筹办“谢师宴”,并接连不断地去参加自己同学举办的“谢师宴”。女儿回来就说,有的同学办了十几桌,而且每桌的价格在千元左右。张女士一听吓了一跳,在她心中,谢师宴就是一桌,请几个老师,自己再带女儿出席就是了,怎么办出十几桌来了。女儿告诉她,现在谢师宴不单纯邀请各科老师,还要请全班同学、亲朋好友乃至学校其他年级老师和朋友出席,那样场面才隆重、才够诚意。张女士这才意识到这个“谢师宴”不简单了。想给女儿商量,只办两三桌、只请老师出席,表达心意就行了。可女儿不依,说最少也要办8桌才说得过去。
张女士叹息道:她在一家写字楼做文案,丈夫在保险公司上班。一个月总收入也就将近5000元,家里还有老人,女儿马上进大学又要缴学费、生活费,现在办一场“谢师宴”算下来要花几万元,确实有点承担不了。“没办法,为了娃儿,要帮她撑起面子!”张女士说,谢师宴还要准备糖果、瓜子、花生、烟什么的,就像在办婚宴和寿宴。
家长:“谢师宴”办与不办都为难
像张女士这样遭遇被孩子“逼”着办“谢师宴”的家长还真不少。记者通过商报“高考QQ群”联系采访了8位家长,其中有3位家长都在为孩子筹办大规模的谢师宴而感到烦恼,2位家长已经替孩子举办了“谢师宴”,规模分别为7桌和11桌。在兴隆物流公司做会计的一杨姓家长说,按照儿子本人的要求,要办12桌,最后通过艰难协商,儿子愿意把原本暑假出去旅游的5000元费用拿出来置办“谢师宴”,并减为5桌。
另一位替儿子置办了11桌谢师宴的魏先生给记者说起此事就感叹:不办吧,老师的确也该感谢,孩子的谢师心愿也该鼓励;可这样的做法,的确有些变味了,办与不办都好为难啊。接受记者采访的另6位家长也表示,谢师宴变成了学生之间规模、档次的攀比,真是让人难以接受。
学生:“谢师宴”分出多种规模
通过清华酒楼,记者联系上了已经举办了18桌“谢师宴”的江伟,他考上了重庆科技大学。说起置办“谢师宴”的事情,他直言的确办了18桌,不过空了2桌,办席的钱都是家里拿的。“既然请客谢师,就不要太寒酸,人多才显得重视,而且也是和同学庆祝考上大学的意思”。
针对谢师宴的变味,记者也采访了一些今年毕业的高中生。考上重庆工商学院的周丽说:从高考录取通知书发放开始,她陆续参加了6个同学举办的“谢师宴”,最大规模是13桌,最少的4桌。出席的老师并不多,主要都是同学和举办者的家人、朋友。
而今年从市三中毕业的蒋丽就明确告诉记者,她就请了三位自己特别喜爱的老师吃了顿火锅,表达了自己的感谢,老师很高兴,自己也表达了谢意。
在记者通过商报“高考QQ群”调查,接受采访的16名学生中,有11名都赞同蒋丽的谢师观点,并不乐意举办或者参加那些讲排场、讲档次的“谢师宴”;5名学生表示现在都这样办“谢师宴”,自己不办,没有面子。
酒楼:纷纷打出“谢师牌”揽客
记者走访市内多家酒店,发现不少酒店都推出了“谢师宴”,上千元一桌已经屡见不鲜。据解放碑较场口一家五星级酒店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酒店的“谢师宴”1888元/桌起,但订2888元这种价位的偏多,订满十桌以上还送蛋糕、香槟,有的酒店还附送背景布置、地毯、休闲场所等。新华路一家五星级酒店的起步价就是2500元,而谢师宴菜单的名字也很特别,如“年年有余”、“一生逢源”、“步步高升”等等。记者发现,前来预订的家长、学生不在少数,一般都需要提前一周预定。
据沙坪坝一酒楼领班告诉记者,7月底至今,他们除了周末,每天几乎都在筹办“谢师宴”,今年谢师宴除了档次高外,桌数也比去年多,他们酒楼最大规模的“谢师宴”办到了17桌,跟婚宴、寿宴不相上下了。
老师:一声“谢谢”更让人欣慰
对于这种变了味的“谢师宴”,重庆八中校长曹勇表示,学生谢师心意可理解,但学校历来不主张老师参加“谢师宴”。毕业生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最好的谢师,也是对学校最好的回报。
重庆一中的杨春权老师则表示,其实并不想参加谢师宴,但学生一片好意,不去又不好。其实只要接到学生的一个电话、一条短信,就非常满足、欣慰了。“谢师宴”让老师们为难,老师们更拒绝参加这种变了味的“谢师宴”。
专家:吃饭不是谢师恩的唯一方式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教育专家周小燕表示,最初的“谢师宴”请老师吃饭是发自内心的表达谢意。但“谢师宴”逐渐变味,并逐渐成为家长和老师的负担。其实吃饭不是表达谢意的唯一方式,回报师恩可以选择送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给老师打个电话、发条短信,或者号召同学们一起回到校园开个茶话会,和老师一起“把茶言欢”,这样的谢意更纯粹一些。
重庆商报 记者 黎静 实习生 向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