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海口渔村重教育设基金 一年考了45个本科生(图)

来源:海口晚报
2011年08月18日11:44

  村庄一年走出45个大学生

  8月15日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西秀镇新海村,一进村口,20个印在条幅上极显眼的大字映入眼帘,上面写着“知识是改变命运之关键,教育是治穷治病之根本”。再往村子的深处走,数十个红色条幅悬挂在村子的主干道上,“陈梅换同学被广西中医院中医妇科科学专业录为硕士研究生”、“王录霖同学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等极富感染力的内容呈现在每个村民以及到访客人的眼前,为平静的村庄注入了别样的活力。

  “今年村里共有50多名同学参加高考,45个考上了本科,其中一本10人、二本17人、三本18人,此外还有2位同学考上了研究生,这是我们全村人的骄傲。”该村村委会主任童榜贵激动地说,全村共有4000多户人,伴随着大学通知书像雪花般飞向村里,村民激动和自豪之情也被慢慢点燃,遇到邻村人到本村串门,村民们都会骄傲地炫耀一番。

  “重视教育”理念萦绕村民心间

  俗话说,窥一斑而知全豹,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为何会造就如此多的大学生?记者在村里走访发现,村里重视教育的氛围十分浓厚。

  今年20岁的王华梨以理科611分的成绩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学,爸爸早些年去世了,她和母亲、外公外婆相依为命,全家人仅靠母亲每月打零工挣的几百块钱维持生计,但即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她依然没有放弃上学的希望。“妈妈从小就教育我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命运。”王华梨说,靠着亲戚邻里的接济,她不但顺利读完高中,还不负众望考上大学,村里的教育基金会还为她提供了上大学的费用。

  “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这是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少村民告诉记者,为了供孩子上学,村里的男人们大都出海捕鱼挣钱,女人们则在家里照顾孩子,顺便织渔网挣些零用钱。

  村基金会17年捐助400位大学生

  1994年,新海村教育基金会成立,17年来,该基金会筹集到不少捐款,共捐助近400名大学生。然而基金会停办过几年,今年几位昔日村里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聚在一起,慷慨捐款,重启基金会。

  “绝不能让品学兼优的学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失学,考取大学的一定要圆他们的大学梦。”7月20日,一张名为“教育基金募捐倡议书”的公告张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截至昨天,共收到262人的捐款,捐款数额达35万多元。其中,市审计局作为帮扶单位捐资10万元,现任基金会历史会长捐资8万元。

  在8月15日的晚会上,奖励办法为:高考总分划入一本线的,奖励2000元;高考总分划入二本线的,奖励1500元;考取研究生的,奖励2000元。此外,本村高考文、理科状元另外奖励16000元,文理科二至五名另外奖励13000元,文、理科六至十名奖励11000元,文、理科十一至十五名另外奖励10000元,如高考被清华、北大录取,一次性奖励18000元。

  “这里的村民都尊师重教”

  在当晚的颁奖晚会上,新海村除了给大学生及研究生颁奖外,还给优秀小学生、初中生及高中生颁发奖品。“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基金会童秘书长说。

  除此之外,基金会还为任职超过20年的老师及成绩较好班级的老师颁发奖金,“这不仅是一种鼓励,更是对这些优秀教师的肯定。”童秘书长说。

  作为代表发言的新海学校曾老师告诉记者,他在学校任职整整二十年,期间培养出100多位大学生。当记者问其为何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20年时,曾老师笑了笑说:“我喜欢这里的环境,这里的村民都尊师重教,每当有学生家长出海捕鱼,都会给我带来一些‘遵师鱼’,以示对我的尊敬。”

  该村今年的高考理科状元名叫王录霖,他以748分的成绩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我今天的成绩跟父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王录霖说,他上大学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被资助的“准大学生”王华梨也说,他上大学的学费由村教育基金会资助,将来工作以后一定会回报社会,帮助更多村里和社会上的人。 本报记者 赵莎 文\图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UN00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