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区

辛亥上下三百年——中国与世界

作者:章开沅 谢来 杨梅菊 邓媛
2011年10月08日15:29

  崛起·2011~:辛亥精神与正在崛起的中国模式

  【作者】张维为 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专家简介】

  张维为,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现为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著有《中国震撼》、《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等。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中国今天仍有启发,是我们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如果用大历史观理解辛亥革命及其对现代国家建设的影响,我基本同意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观点,也就是把自辛亥以来的历史大致看作是一个整体。而若从中国崛起的角度看待这段历史,也许可以这样来概括: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的土地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

  从“醒”到“站”,再到“富”,中国崛起的一步步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发展模式形成的大历史脉络,但中国模式主要还是形成于1949年以后。

  六十余载建设之路

  首先要回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这期间进行的土地改革、妇女解放、扫盲运动等,都为后来的中国崛起做了重要准备。对比印度这样的国家,它没有进行真正的土改,没有真正废除种姓制度,没有进行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扫盲,因此印度的经济社会发展比中国落后很多。另外,前30年还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基础。

  当然,前30年也走了不少弯路,留下了深刻教训:以前我们对社会主义有着过于完美的设想,而且不少方面操之过急,结果适得其反,遭受了巨大挫折。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通过改革开放调整发展的步伐和思路。也正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模式的这套做法逐步形成了。

  我自己把中国模式归纳为8个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

  中国模式的哲学基础是“实践理性”。西方主导的改革是从“修宪”开始的,而中国则是从“试验”开始,也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摸着石头过河”。这两个方式各有利弊,但总体来讲,中国这种超大型国家,用比较谨慎方法推动改革,可以避免大的灾难发生。

  中国模式中“对外开放”这一点非常重要。对比西方“三人行,我必为师”的文化,中国文化和民族的特点是愿意学习别人的长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文化,也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试想想,如果当年中国在明朝时期没有闭关锁国,那么中国就不会错过工业革命——要么是中国内部发生工业革命,要么是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后,中国及时跟上。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原本领先着的中国便开始落后了。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向其他国家学习了很多东西,并且是全方位地学习。比如,兴建特区,我们参考别人的意见;比如,城市管理,需要供水、供电、医疗系统等很多部门的协作。西方现代城市的历史比我们悠久,我们派出了大量代表团去国外参观学习。现在,中国很多城市的管理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以城市治安为例,现在中国许多城市的治安好于西方多数国家,特别是好于美国。中国学习了他国的长处后,能够结合自己的优势,力争超越别人的模式。以上海为例,无论是机场、地铁、高铁、商业设施和城市建筑这样的“硬件”,还是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等“软件”,上海均超过了纽约。

  我有时也把中国模式称为“最不坏的模式”。这是相比其他模式而言的。虽然我们的模式也有缺点,但比较下来,我们的相对好一些。所以我们在消除贫困和实现现代化方面的成绩给全世界带来了震撼。但另一方面,中国模式也有自己的弱点,而且其弱点往往是和优点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中国的特点是强势政府,我们政府所做的事情比一般国家政府多得多。从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们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他们的作用值得肯定:使中国经济增长很快,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使中国避免了两次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美国金融海啸)。

  但与此同时,政府作用过大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政府的干预应该有合理的边界,这方面我们还在摸索。尤为明显的一个问题是,有时政府干预太多,容易造成腐败。

  汶川震后秩序与美国灾后犯罪

  事实上,今天从中国模式形成后回溯历史,社会发展的规律一直在提醒我们:如何去理解中国的发展?如何去理解辛亥革命所留下的宝贵财富?

  客观地看,民国时期的中国政府还是做了不少事情。经济上,当时在江浙等地区,我们的民族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国民政府也为此有一些相应的鼓励政策。在教育方面,西南联大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文化方面,我们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和作家。但是,中国仍然无法摆脱自己“东亚病夫”的悲惨处境。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生、民族、民权,对中国今天仍有启发,是我们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毛主席曾经讲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继承。当然,今天中国还在探索,形成怎样一套制度能把民主做得更好。

  判断一种模式能否发展下去,关键是要看它能否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这方面,中国模式的特点就是,在认识到问题、达成共识后,纠正问题的效率比西方模式高得多。比如环境污染问题,世界大多数国家几乎都经历了先发展再治理的过程,而从治理效果来看,中国模式的治理效果是较大的。这两年我们在风能、太阳能、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应用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迅速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如果按美国模式,通过一人一票的方式来改变美国人自己极度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中国模式能够为解决自己的问题提供方法,但是需要时间。

  同样还有中国社会现在面临的道德滑坡问题。我们过去穷怕了,现在市场经济下的物欲体现得更为明显。但是慢慢随着国家崛起,随着教育的深入,这些问题应该都能逐渐克服。中国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自强不息、以诚待人、勤俭持家、同舟共济等,即使在道德严重滑坡的今天,这些传统理念还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汶川地震时,中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抢劫、流氓犯罪,对比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灾害,上百起、上千起的流氓犯罪、抢劫事件。因此,中国应该把自己的文化底蕴调动和激活起来,最终可以制止道德滑坡。

  中国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头

  伴随着中国崛起,中国在变,外部看中国的视角也在变。最近几年有两种声音不绝于耳:“中国崩溃论”与“中国威胁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很多政治家、学者都没有想到,中国这么大国家能够迅速崛起。他们一直觉得,只有中国照搬西方的制度才能发展。所以他们觉得不可思议,中国一下子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其实苏联早些年的解体已经说明,中国如果照搬西方模式,最终的结局可能也是国家解体。中国必须结合自身的民情国情、走出中国特色的道路。

  唱衰之所以一直存在,一方面由于西方对中国有意识形态偏见,另一方面是西方形成的社会科学存有很多问题,导致大量的西方专家老是误读和误判中国。不过,自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以来,虽然还有“中国崩溃论”的声音,但西方大多数人也不相信这种观点了。就像喊“狼来了”,一直喊,但是狼没有来,中国反而越来越强大。其实,中国国内也有人对不照搬西方模式的中国表示担忧,但是西方的“中国崩溃论”崩溃了,中国内部的“中国崩溃论”也将崩溃。这是因为,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是中国数十年来积累起来的一种“大势”,“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势,谁也阻挡不了。

  相形之下,“中国威胁论”未来会随着中国崛起更加甚嚣尘上。这一论调的背后是美国意识形态的偏见和庞大的军火工业利益集团。他们没有敌人也要创造一个敌人,为自己谋利,因此这种矛盾可能是结构性的。只要美国的军火利益集团继续左右或影响美国的政治,那么“中国威胁论”就将继续。

  总体来看,过去20年,对中国的预测有悲观的,有乐观的。而悲观的都错了,乐观的大都对了。我个人对中国的未来很乐观。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简单的GDP增长,而是一个“文明型国家”(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的崛起。这种国家有自己的发展周期,中国现在还处在国力全面上升的阶段。

  十年之后,中国的经济规模总量,按购买力平价算,将超过美国。届时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将是美国人口的两倍。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多数人看问题的心态、西方看我们的心态都会发生大的变化。西方将不得不重新审视它原先所回避的问题,包括1949年中国革命对中国、对整个人类的意义。只要我们自己不犯大的错误,我们就可以沿着中国模式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实现中国全面崛起的目标,所以更精彩的故事还在后头。(本报记者 邓媛 采访/整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