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公共交通领域“国进民退” 出租车市场乱象频生

2011年11月02日11:4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傅翔龙 刘冰
  今年高考期间,乌鲁木齐公交集团出租汽车公司组织“高考爱心直通车”免费送考公益行动。图为一名考生展示其准考证。 


  王忠民摄

  有人把乌鲁木齐公交集团出租汽车公司的成立,称之为“应‘运’而生”。

  这个“运”,指的是2011年年初,乌鲁木齐市出现的市民出行难、搭车难,以及黑车泛滥。

  在众多经济领域“国退民进”的大环境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国有企业首次踏入本已放开的出租车行业,其动向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就在国有公司进入租车行业的同时,10多家民营公交公司被国有公交公司兼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交车、交人、交线。

  一股公共交通领域的“国进民退”浪潮似乎正在涌来。

  面对这股浪潮,有人忧虑,国有企业重新主导公交领域以及进入出租车行业,是“破冰”之举,还是在走回头路?

  畸形的出租车市场 欠账多的公交行业

  据乌鲁木齐市公交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副书记王文胜介绍,上世纪90年代,乌市曾有多家国有出租公司,国有公司的出租车占出租车市场一半的份额。但这些国有公司和多数国有企业一样,因为体制的束缚,经营不灵活,大包大揽,负担加重,效益不理想。

  为了搞活国有企业,繁荣出租车市场,从2000年起,乌市对国有出租公司进行了改制。随着国有公司的淡出,出租车市场基本民营化。但在搞活出租车市场的同时,问题也不断出现。

  王文胜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乌鲁木齐,出租车的经营权是以行政许可的形式被有偿使用的。多数民营公司的管理,只是‘码司机’而已。以卖代管、以包代管、只满足于收齐管理费,其他问题基本没有考虑。从业者每天一睁眼,考虑的就是数百元的任务怎么完成的问题。”

  这样的管理根本无法保障出租车行业的服务水平。出租车违规的行为时有出现,特别是在机场、火车站等区域,拼车、拒载、高收费等违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乌市的形象。除此之外,车容车貌也不尽如人意。在2010年5月乌鲁木齐市客运统管的一次例行检查中,就查处车容车貌不合格133起。

  有专家指出,由于出租车市场的体制问题,使得很多出租车经营公司变相成为“食利集团”,这种现象正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出租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限制营运证发放数量对出租车进行“数量管制”,造成了奇货可居的现象,使得出租车经营权价格不断攀升,一张营运证曾被炒到60万元的高价。

  一方面,乌市街头车少市民打车难,给黑车泛滥提供了巨大空间;另一方面,营运证数量被严格控制,限制了营运车辆的增加。

  天价的出租车经营权转让价格,给出租车行业筑起了一道高高的门槛。某种程度上,这让想进入者望而生叹。而政府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越发不敢发放营运证。

  营运证,仿佛成了乌市出租车管理上解不开的“死结”。

  有专家指出:出租车的“数量管制”和“公司化经营”,让出租车这个原本应是自由竞争的行业,变得混乱和畸形。

  而乌市公交近30年来也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搞活城市公交,公交行业向民营放开,引进竞争机制。各种线路车、中巴车出现在乌市的街道,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市民、缓解了乘车难的问题。

  但民营企业却没有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急功近利的经营思路使民营公交步履维艰,经营陷入困境,对车辆和人力的投入很少,车辆老化、人员工资低。一线司乘人员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大量一线人员流失。有些公司的每辆公交车有时连1名驾驶员都无法保证,致使很多车辆不能行驶,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公司公交线路的正常运营。

  而国有公交状况也很窘迫。

  据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马成群介绍,长期以来,政府在公交行业上投入少,公司经营环境差、职工收入低、福利待遇低。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而体现在线路上就是车辆破旧、道路拥挤、服务跟不上,致使百姓出行难、乘车难,惹得百姓把怒气都撒到我们身上。

  “其实我们也很委屈。多少年来,政府在公交投入方面欠账太多,单靠企业一己之力,要想做好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马成群说。

  在他的记忆里,近20多年来,政府在2008年投入了200万元,而别的年份几乎没有什么投入。

  公共交通关系到百姓出行,如此情形,已经无法保障和满足乌市百姓的需求。

  公益事业政府不能缺位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一直困扰着政府。

  2011年年初,乌市出现的市民出行难、搭车难,以及黑车泛滥,把这个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

  乌鲁木齐市政府从本市以及国内其他部分省市出租车行业出现的问题中意识到,像出租车、公交这种事关民生的社会公益性行业,不同于其他一些行业。如果政府缺位不参与其中,就会有失控的危险,一些城市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政府决定,成立国有出租车公司,增加出租车数量,引进竞争机制,让国有企业在这个市场中发挥“引领、带动和示范”的作用。

  与此同时,政府收回民营公交经营的线路,国有公交兼并多数民营公交公司。

  有人将政府的这些举措称为“破冰”之举。

  在营运证尚存的管理体制下,国有企业的进入,使得出租车市场无法突破数量管制的“死结”有所松动。

  乌鲁木齐公交集团出租汽车公司的出租车数量首批投入运营500辆,到2012年将再增加500辆。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在“黑市”上被炒至60万元的营运证“天价”应声而落。

  而国有公司的高档车型,GPS全球定位系统、公交IC卡刷卡系统等先进设施,规范、高质量的服务更是让民营公司感到了竞争的压力。

  此外,乌市公交也以兴建运行BRT(快速公交系统)为契机,在政府倡导下,国有公交公司兼并收购民营公交公司,收回民营市内绝大多数线路。

  据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国良介绍,前几年,公交集团公司是一家股份公司,民营企业珍宝集团占40%的股份。但投资主体不明确,使得政府的投入缺乏目标性,也担忧投入后的效果。

  2011年,公交集团以补偿珍宝公司的方式,独资国有控股公交集团,同时接手大部分民营公交,其后政府拿出近20亿元投入城市公交。

  这样的投入力度在乌鲁木齐公交史上是头一回。

  李国良说,政府已经意识到,公交和出租行业关系民生,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不能缺位。

  在市民为出租车的数量增加、公交车条件的改善而高兴的同时,也有人对国有企业进入出租车行业和在公交领域大面积兼并民营公司抱有疑问,认为这是国有企业的“回归”,是在走回头路,是一种倒退。

  因为在他们看来,多年前之所以要将国有出租公司进行改制,将民营体制引进公交行业,就是因为国有企业在体制存在弊端,缺乏竞争力,经营管理不善。如今又将已经民营化的出租和公交行业回归国有,这个方向是否正确?

  很多人担心,国有企业的回归,是否又会使企业和市场陷入“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UN602)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