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2年全国两会 > 2012两会访谈

放下身段 大学毕业生就业没那么难

2012年03月12日15:17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主持人:还有大部分高等院校不是这样的。很多学生毕业以后,并不是一到工作岗位就能适应这个岗位。这也是很多企业对大学生看法不太好的一面,也是影响他就业的一方面。不知道郗委员对这个群体有什么研究?

  郗杰英:刚才我们讨论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我们就来深究一下他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就业期望值。这和大学的教育、设置的课程有绝对关系。他上大学这几年学的东西、社会最紧缺的东西和实际的应用能力挂的不紧。所以出现一个眼高手低的问题。他期望的岗位很少,进不去,适合的岗位又缺乏能力。就业意愿他觉得低了,能力跟不上。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怎么能密切结合?我们调查也有这样的数据,这些年反而大专毕业生、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高。好的大学就业率反而低。一个是这些大学学生就业意愿的问题,另外,他所学的东西和社会上能找到对口的单位很少。用人单位也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我就要学历高的,学历低的不要,同时又要求这些学生有实践能力。用人单位的意愿和学生本身的能力和条件又不适应。就业难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包括家长的问题,我的孩子学了那么多年,能找一个那样的工作吗?

  王成荣:现在尽管普通高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但是我觉得培养的学生还是要适应社会。健全人格、适应社会、创新思维、一技之长,这样的人才是社会欢迎的。你不能光教给他知识、教给他一种理论思维,他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现在很多孩子出去以后,抗压能力不行,有点压力就受不了,学校没有教给他社会交往能力。很多企业需要的人才,人家可能不看你课程成绩怎么样,一看长相差不多,一看交谈中表达能力还不错,一看写的求职信还不错,就要了。社会需要的是一种能力,我们教给他的是书本考核出来的东西,但是这个东西不完全是能力。所以,能力这个东西还是很重要的,能力至上这样一种理念植入我们的教育体制中来,可能会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郗杰英:现在用人单位已经开始从学历第一到能力第一。能力怎么培养?大学怎么从提高能力的角度提高大学生的能力,这个很重要。我们老讲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但是我们培养人才都是一个模子、一个标准,分数为上。在学校里讲分数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个分数考核你的书本能力,怎么考核他的实际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健全的人格,这必须结合起来。这就和我们大学的教育改革直接联系起来。所以就业难,你光看到他找不到工作,其实背后有很多因素。

  主持人:现在学校也缺乏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机制。现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模式还是主要的。

  王成荣:大家都在说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就业率。但是怎么导向,中国教育这几年发展在理念上还是走在前面的。教学型大学这两年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趋势还是好的。现在很多应用型大学四年制,也有很多学生到企业去实习、顶岗,这很好。有的也在向职业院校学习他们的做法,这个方向还是非常好的。只要沿着这个思路改革下去,加上我们用人单位、产业结构的升级,将来这个趋势,这个矛盾会越来越小。

  郗杰英: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全社会都要为这个事情努力。作为社会组织,作为共青团组织,怎么帮助青年大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这两年我们推出大学生实习计划,通过共青团组织的关系来联系企事业单位,让他们为大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一方面使大学生从校园出来以后,有一个实践的机会,有一个接触社会的机会,有一个让用人单位考察的机会。所以很多企业提供这些实习岗位之后,一些大学生就留在这里。如果没有这些见习制度、实习制度,他就缺少了和这些企业接触的机会。这些年共青团推出的大学生见习计划还是好的。另外,我们也要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共青团这些年搞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资金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项目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经验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就业创业基金的支持下,给一点资金,还推出导师带头,先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来指导大学生创业。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作出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还要做主导。

  王成荣: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建立一个公平的竞争用人机制也很重要。现在我们社会用人的机制还存在不公平的现象。现在就业有的是通过就业招聘会,也有家长利用各种关系的介绍,利用熟人,这个占有很大的比例。由于他拥有的社会关系资源不一样,所以有的人就业了,有的人没有就业。包括整个社会用人的公平机制践行起来,我们现在还不完全践行,还不平等。所以也造成有一部分大学生心里畏惧,因为没有关系。所以有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很畸形,这也是需要深层次研究的事。

  郗杰英:你说的是很深层次的话题,改变用人机制,要透明、要公平。一个人一个岗位,这个确实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消除就业不平等的现象。

  主持人:用人单位和大学之间信息不畅通。曾经有一个广东的大学生做过一项这样的调研,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给出的答案是实际能力和专业素质不是他们考虑第一位的。他们考虑第一位的是责任意识。

  王成荣:一个是社会能力,一个是创新能力,一个是实际的技能。技能我们本身就比较差,知识性的东西比较多。社会能力普遍比较弱,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考察的问题。现在我们培养的学生普遍来讲,注重社会能力、交往能力、沟通责任心、社会责任感、抗压、心理素质这些社会能力。我们现在探索,我们是一个高职,是以培养技能为主,几年时间你就可以了。但是要让这个人能分出去,能够找到工作,而且找到工作以后适应这个工作,而且能够稳定在这儿做。有些职业有特殊的要求。所以我们搞职业素养,把这个东西纳入培养的计划。这是跟教育、培训最大的不同。培训只是培养他的能力,而教育在于他有健全的人格、很强的素养。花了很多时间在培养社会能力,培养他职业的道德、职业的素养。这么多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培养的人社会需要不需要,能力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看他的社会能力,先适应,再看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郗杰英:回到大学,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就业。我们国家就业、创业、职业素养的教育很重要。国外很多国家从高中的时候就开始职业素质的培养,就业创业素质的培养。我们的大学在快毕业的时候去考一些证,那都是应急的东西。在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不单是职业大学,一般的大学也应该考虑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的教育,培养他的职业素质。而不是到了大四的时候,该就业的时候再应急的搞几个培训。应该从更早的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职业的能力,有人认为到高中就应该培养。

  王成荣:在最后这段时间,一种就业的指导、引导,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现在我们通过各种培养,我们认为是一个合格的人才了,这个时候社会又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在对接之前我们对这些大学生本身进行就业的指导。有些学校开就业指导的课,还有一些模拟训练,很多东西做的不错。但是缺少对他们的指导,他们心理没有准备,马上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个社会人、职业人以后,这个东西他心里不适应。这种指导性的东西将来需要很好地去研究透。什么职业需要什么样的指导,他的心理问题怎么能够克服,这种转换,是由一个学生变成一个职业人的转换。如何去找到更适合自己专业的信息。我们能提供什么样的平台,类似这样的问题也需要做很多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丽娜)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两会要闻

温家宝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详细]

两会热点

2012全国两会期间,改革、反腐等热点问题被热烈讨论,代表委员们提出了不少提案议案。两会闭幕后,这些建议又将往何处去?[详细]

两会调查

热点调查:房价问题北上广三地居民普遍认可限购令控制房价的作用…[详细]
热点调查:幸福感你心目中谁是最幸福的人?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又有哪些呢…[详细]
热点调查:2012年通胀47.4%的受访居民认为2012年通货形势将继续恶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