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要休养,加税须慎重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相对比较微观的针对电商征税问题,也引起了不少代表、委员的讨论。国家税务总局相关官员对此亦有表态,称正在调研电子商务征税。
不独电商征税,在全国“两会”上,关于遗产税、房产税等税种的讨论同样很多。税收政策向来是普遍受到关注的公共议题,特别是某些重要税种是否开征,因为涉及诸多利益主体,且涉及面广,更是备受重视。
当前诸多的讨论声中,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即当下开征新税种的动力似乎在增大。在总体税负结构难言十分合理、税负公平程度有待继续提高的大背景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乃至警惕的现象。倘若税收政策的制定不尽合理,则恐会增加民众负担,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观察现实国情,容易看到这样一对矛盾: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当以减税为方向,争取藏富于民,但与此同时,由于财政支出压力持续加大,通过增税以缓解压力的动力很大。在这样的“减”与“增”的背后,确实是深刻的税收政治学。
一个国家的税收政策,与该国许多方面的国情密切相关。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形势等,均在不同层面影响税收政策。开征什么样的税种,选择什么样的税率,相当复杂,也需要一个不断讨论、博弈的过程。但不论怎样博弈,一个基本的原则应是让政府税收收入与公共产品、服务的提供之间更为匹配。
税收政策也牵涉不同的税收制度(间接税或直接税),以及不同的征收方式(预扣或结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公共选择理论创始人詹姆斯·布坎南曾对不同税收制度对纳税意识的影响有过出色的分析。比如,间接税对纳税意识影响弱,纳税人不易察觉税收支出。在当前中国语境下谈及间接税和直接税的选择,以及不同税种税率的考虑,基本原则同样是须避免总体税负偏重的状况,力争让民众能够“休养生息”。
近几年来,诸多中央的重要文件中,都提出要结构性减税。这是一个重要而正确的方向。政府结构性地降低税负,降低企业负担,让利于民,意在长远。减税在短期内会导致减收,一旦减税效应发挥出来,带动居民消费的扩大和民间企业的发展,未来的税收总量会持续增长。如此减税,必将是一个积极的、良性的循环过程。
问题在于,税收收入和公共产品及服务的匹配是一个难以定量的问题。且在这个问题之外,还存在其他的因素对税收政策造成影响。比如,行政运行成本一直偏高,这样的成本自然需要偏重的税收来“埋单”;比如,税收立法中的“行政主导”体制,导致税收政策的制定,并不完全以税收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匹配为归依。再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存在扩展性支出,用于楼堂管所建设等——此类支出很容易加大地方税赋给当地民众的负担。
这意味着,在以减税为趋势的背景下,却很可能出现背离方向、实际上加税的状况。从单个税种的情况看,针对电商如何征税需要继续“调研”、讨论,遗产税和房产税等重大税种,更需要尊重现实国情来确定,但无论如何,“结构性减税”的结果不能演变成“结构性加税”。
要避免税收收入与公共产品、服务之间的不匹配,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推动预算民主的进步,要在税收立法体制的完善上下功夫。税收政策的制定,需要不同利益主体的充分博弈,博弈过程需要充分的公开。也唯有如此,税收政策才能符合一个社会的总体利益,而非过于倾向某些利益主体。结合目前整体的经济与社会条件,涉及开征新税和加税的政策,应当更为慎重。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