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风波逆袭化工投资环境
文/王秀娟
化工企业的投资环境如今已经发生了翻转,在新形势下重新调整投资企业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与当地居民的和谐共处才是唯一出路。
30年前的中国,各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吸引外资投资化工项目,当地百姓也以进入当地炼化企业为荣。30年后的今天,人们在饱受环境恶化之苦后对化工项目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不同地方的PX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特点——中国化工项目投资环境正在逆袭。
经济发展与环保的矛盾
2003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人们突然发现,我们虽然用20多年时间取得了西方100多年的经济成果,但同样,西方100多年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中国20多年间也开始集中体现。
从那时开始,中国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饱受环境破坏之苦。化工项目首当其冲地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诟病——空气大不如从前,小河里的水变得浑浊不堪,化工厂周围异味冲天,工厂周边得怪病的人开始多了,大人不敢让孩子再随便摘果子吃……
大多数人在脱离了一穷二白奔向小康时,环保意识正在逐步加强。
一段时间里,石化企业对水、空气造成的污染事件经常见诸媒体,“谈化色变”已经成为社会的常见反应,石化、化工与环境的关系俨然成为一个僵局。这也是国人反对PX的根本原因。在与环境的较量中,厦门、大连、宁波等地PX项目无一例外,都落败了,而云南炼化项目现在看来也不乐观。有炼厂人士感叹:“中国石化产业投资环境正在恶化。”
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到底该如何衡量经济和环保之间的关系?
产业布局应优化
其实,一切问题的根源可以总结为一个关键词——“相处”。即炼厂和政府的“相处”,炼厂和民众的“相处”。
炼厂和政府之间的“相处”主要表现为产业布局上。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阶段,化工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大,政府如何规划好本地发展过程中重化工企业的布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很多炼化企业和化工企业原本是建设在城市边缘的。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把大块城市边缘的土地划给企业,随着城市的扩张,现在这些化工企业都已经被城市包围起来,成为城区里的‘围城’。这在很多的城市发展过程中都是十分棘手的事情。”隆众石化网分析师高婷婷说。
对此,国家和政府也都在努力转变化工企业的发展方式,集约化、园区化、规模化等成为化工产业布局的发展趋势。“许多城市都在重新规划化工园区,将化工项目集中起来发展,这样一方面方便生产管理,一方面也利于政府对企业的环境监管。”高婷婷说。
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仍然会有一些矛盾制衡在企业和当地政府之间。比如,地方政府对中央企业的监管力度问题,地方央企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问题等等,都需要用智慧和机制进行强化与调和。
成果共享才能风险共担
炼厂和民众的“相处”则体现在风险公担、成果共享的基础上。
在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的今天,必须承认,重化工项目、PX项目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没有人愿意与他为邻,这进一步恶化了中国重化工的投资环境。
对此,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刘铁民介绍说:“这是典型的‘邻避效应’。人们希望保护自己的生活区域,免受具有负面效应的公共或工业设施的干扰,从而采取反对甚至集体抗争等行为。避免‘邻避效应’需要政府、企业与居民风险公担,成果共享,只有形成包容性发展,才能改善我们重化工项目未来的投资环境。”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要以诚相待,在前期准备阶段确定环评与公众相关的工作报告不能由任何造假,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也必须保障不出重大安全环保事故。同时,尽量把项目运行的风险告知公众,并对公众做一些必要的应急培训工作,也就是国外对于具有风险性的项目所实行的“EPZ计划”(工业项目应急规划区域预案)。
“风险要告知公众,这叫风险公担。风险公担的前提是发展成果共享。”刘铁民说。
如果一个项目确实能给当地带来一些经济拉动,但企业和政府不把这些成果拿来与公众分享,只把风险让群众承担,公众得不到实惠自然会有不满。
我们现在强调科学发展观。所谓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强调法治的方向正确,而且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幸福感。只有发展的模式转变了,政府和企业的观念真正改变了,我们的化工投资环境才会彻底得到改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