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在管,谁都不管”
据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国务院调查组到来后,才把双方请到一起,双方的图纸拼在一块,青岛市黄岛区才第一次掌握所辖区域内所有管道与管网的分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位油气储运专家表示,单就解决油气管道本身的安全隐患,目前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
针对管道泄漏检测,陆续有超声波输油管道泄漏检测技术、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等技术。近年来,被称作“无事故哲学”的“管道完整性管理”也陆续在一些管输企业推行,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该管理体系曾确保兰成渝管道能够24小时恢复输油。
第三方破坏也有巡线制度的保障。从立法的层面看,2010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亦开始为油气管道安全保驾护航。
只是,与长输油气管道相比,如东黄复线般交织于城市中心区的油气管线应如何与其他市政管线安全相处仍是问题。“黄岛管线情况非常复杂,至少铺设了11条各类管线。”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郭继山说。
在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会忠看来,地下管线监管是当下城市发展的“短腿”。管线的规划归规划局管,建设开工归建设局管,建设中挖掘城市道路的行政许可由市政部门管,管线的工程档案则归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管。“‘谁都在管,谁都不管’是目前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的现状。”
在黄岛,由于分头管理,输油管道、市政管网的管理部门平时少有沟通。据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国务院调查组到来后,才把双方请到一起,双方的图纸拼在一块,青岛市黄岛区才第一次掌握所辖区域内所有管道与管网的分布。
“假如青岛市有一个地下管线联盟,有什么问题及时通气,这次事故也许就可以避免。”刘会忠说。
多头管理之外,各类管线的标准规范亦互相打架。刘会忠介绍,有些城市,其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宽度可能小于各类管线统一建设所需要的距离,如果安排所有的管线建设,必然的结果是各类管线之间的安全距离违反各自的标准规范,“这种情况在原有城市道路改造中各类地下管线入地时表现得十分突出。”
除此之外,规划界对加强地下管线立法、建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机构、建立地下管线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等亦呼吁多年,但效果不彰。
与地下管线的错综复杂相比,更难解的是规划乱象。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高级工程师白雪松曾对南方周末记者如是描述当下中国城市围剿化工的矛盾图景:原来只是一个石化厂,现在周边成了居民区,“搬居民区,不现实;搬厂,已经投资了几十甚至上百亿,也不现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