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媒体关注中国两会。 本报记者柴继军摄 |
本报记者 袁铁成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3月5日在北京开幕,境内外主流传媒纷纷予以报道和评论。美联社、路透社等世界主流传媒都发表多条新闻,报道本届人代会和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些传媒还无一例外地对中国即将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人问题进行了报道。
■《人民日报》:了不起的跨越
《人民日报》3月5日以《了不起的跨越》为题,评述了政府过去5年的成就:从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间已经走过了5年。蓦然回首,这5年中国经济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0美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现在,我国一天就创造国内生产总值270多亿元,约相当于1952年一年的40%。这5年,经济总量从7万多亿元,连上3个台阶,8万亿元,9万亿元,10万亿元,几乎一年就是一个万亿级的增长。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谷物、肉类、棉花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瞭望》:中国改革趟过道道“雷区”
3月3日出版的《瞭望》周刊,以《中国近五年改革攻坚趟过道道“雷区”》为题来描述中国过去5年改革的艰难历程。
1998年以来的五年间,中国着力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从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深化农村改革,到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财税、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社会保障和政府机构等项改革全面推进。回首这一时期的改革,体现出两个鲜明特征:
一,改革在前所未有的攻坚中扎实推进。中国改革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先外围后核心、先易后难的道路。改革进展到这一时期,展开的是一场攻坚战,其矛头指向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堡垒、难题。经过不懈努力,五年来经济体制改革顽强前行,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成果来之不易。
二,改革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逆势前行。这五年中,中国先后置身于亚洲金融危机、美国“9·11”事件等导致的偏紧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内经济也遇到内需不足、国有企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再加上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等自然灾害,在种种不利因素制约下,改革方向明确、其成果也就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CNN:中国在年度人代会上发出警报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驻京首席记者吉米发回报道说,即将离任的中国总理朱镕基在人民大会堂的人代会上最后一次作报告时,用90分钟时间向3000名代表直言警告说,中国的农业和农村问题可能会“威胁”中国经济的未来。
CNN在报道中大量引述了朱镕基总理的报告内容。朱镕基呼吁实行进一步的改革和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关闭没有效率的企业,中国共产党必须努力工作,以减轻农民税负和建立安全保障体系。
CNN说,为期13天的人代会将使中国领导层新老交替达到高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有秩序地移交权力。 CNN还说,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收回香港和澳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功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等。
■路透社:中国经济2003年至少增长7%
世界老牌传媒路透社在引述朱镕基总理报告中诸多内容后报道说,中国领导层新老交替的最后一个阶段,全国人大代表们将行使权利批准中国领导层的更替。路透社说,朱镕基以乐观的态度结束了他的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并对新一代领导人胡锦涛表达了信任与忠诚。
路透社报道说,人大代表们赞扬了朱镕基为中国金融改革和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所作的大力推动。该社在引述江西代表陈宗奇(音译)的话时说:“在最近几年,中国遭遇了不小的困难,但朱镕基设法使中国在顺畅的道路上发展,这个国家欠了他很多。”
■美联社:朱镕基呼吁集中解决农村和失业问题
美联社报道说,本月即将退休的中国总理朱镕基呼吁中国政府把注意力放到农村问题和失业问题上。这位上海市前市长在20世纪90年代以解决通货膨胀和进行艰难的经济改革而闻名。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总理职位将会被另一位新领导人替代。
美联社说,这个13亿人口的国家人均年收入大约是700美元,但农村有数百万人只能靠微薄收入为生,中国领导人认为贫困既是政治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他们担心贫富差距拉大会影响共产党执政。
■《纽约时报》:中国立法机构开会指定领导人
世界顶级报纸《纽约时报》报道说,在本次人代会结束时,一群新面孔将在胡锦涛的领导下正式管理中国,朱镕基在开幕式上报告了中国经济取得的进步和未来发展计划。《纽约时报》分析说,中国还将面临一系列公共政策方面的挑战,诸如处理朝鲜问题和台湾问题方面的外交挑战、重组银行的挑战、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挑战等等。不过,该报花了更大的篇幅分析了中国新老领导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华尔街日报》:寄望新领导果断推进银行改革
有“资本家的报纸”之称的《华尔街日报》3月5日报道说,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齐聚一堂参加一年一度的会议时,人们将很快为中国境况不佳的银行系统开始急需的改革而倒计时。该报说,分析家现在指望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会采取行动,使中国银行业避开日渐临近的危机,因为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进行政府高层人事变更之际,改革努力陷于停顿。有分析家称,在新任总书记胡锦涛带领下的中国领导层必须结束改革停顿的局面,并采取果断措施解决问题。
■德国之声:人大代表的自主意识已显现
德国官方媒体“德国之声”就中国人大会议发表评价说:人大代表的自主意识已经有所显现。虽然人大代表是党和政府小心地从地方层层选拔出来的,但言论和意见多样化的趋势已经初露锋芒。
德国之声还说,第4代领导人平均年龄约为60岁,比上一届年轻了将近10岁。他们被视为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官僚,对实际结果比对意识形态问题更感兴趣。在新一届政府的议事日程上,继续发展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它也是解决其他棘手问题的关键所在,如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业整顿、收入两极分化、失业和不断出现的抗议活动等。
■台湾《经济日报》:3次值得提起的掌声
台湾《经济日报》3月5日发表题为《朱镕基淡出,青史留名赢掌声》的富有人情味的报道说,“今天的人大会议上,朱镕基告别政治舞台后,将从红墙下冠盖云集的北池子大街,搬到郊外”。该报说,朱镕基主掌中国大陆经济10年,出任国务院总理5年,他的功过是非,早有人为他做出一条条的总结。有人说朱镕基敢做敢为,赢得民心;有人说他政绩突出,赢得历史;然而朱镕基在最后一刻全身而退,赢得的是掌声。
该报说,说到对朱镕基的掌声,其中有3次值得提起。一次是在1998年3月17日,朱镕基以最高票当选国务院总理时,人大会场连续3次响起掌声,那次朱镕基有点腼腆地向台下深深鞠躬;一次是2000年,他在人大记者会上说,“我只希望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街头上看电视的民工,也在鼓掌;第3次是在一个多月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朱镕基结束讲话时,全场省部级高官自动起立,持续鼓掌两分钟,这次朱镕基眼眶有点湿润,他双手合十致谢。(本报北京3月5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