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元帅:他是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我们国家科技事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事业的奠基人。骨灰埋葬在东风陵园。 |
王莱:40年前的那个黄昏,发射阵地附近的火箭推进剂突然失火。24岁的王来不顾一切地冲向火海抢救设备和战友,特种燃料的气化分子顷刻使他成为一支“火炬
”。为保护试验设备,王来留下最后一句吼叫:“别过来!”便义无反顾地奔向戈壁滩,身后留下38个焦黑的脚印。 |
普通民兵: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的时候,那时候通讯不行,为了保证通讯的畅通,每个电线杆子的下面站一个民兵,全国十几个台站,上万公里线路,一个杆子站一个民兵看电线。尽管岗位很平凡,但他是伟大事业的一部分。那是很难很难的一个事。 |
郭保新:“神舟五号”发射的“0”号指挥(总指挥)。“火箭起飞的那一瞬间,发射场观看的人群欢声雷动,我没有欢呼,心里热热的,只觉得泪水快要滚出来了” |
加注官兵:一次新型导弹发射试验,推进剂加注中突然在强大的压力下向外喷射,爆炸随时可能发生!操作手刘厚德来不及戴上防毒面具和胶皮手套,疾速扑上前去,用手拼命封堵,烈性腐蚀液把手烧起串串血泡,他强忍着剧痛,关闭了活门。 |
王金安:发测站的总工程师,当火箭腾空而起的时候,当飞船成功返回的时候,那些揪心的东西就又都忘了,他说,“那时候就像自己飞起来了,无法形容”。 |
胡文全:哈军工毕业的高材生,在来到大漠的第28个除夕的那一天,被同事们强行送进医院。望着已经扩散的癌变切片,医生们惊呆了:“他是怎么挺过来的!
”手术后的第3天,他坚持下地投入工作。就在与同事们一道探讨有关雷达设备的技术问题时突然倒下,为国防科技事业燃尽了最后一点光和热。 |
郭忠来:发射中心的参谋长,据发测站同志讲,参谋长亦性急,“做什么事情都恨不得一下完成,所以常常是只争朝夕,是拼命三郎”。 |
石荣奇:老八路,抗战时期入伍,由一个工农干部,钻研技术,钻研业务,成为测试发射系统的一位专家。但是最后,他是积劳成疾,长眠在了戈壁滩上。 |
潘仁锦:计量专家,在解决发射场电磁兼容的监测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因为她爱人住院,她护理了一段,没想到她的病比她爱人的病还严重,最后也是癌症。 |
老兵退伍:发测站82名已经宣布退伍的战士向站党委递上请战书:站好最后一班岗,一定要亲手把飞船送上天。当飞船成功进入轨道,82名老兵眼含热泪,恋恋不舍地告别心爱的发射架,踏上了返家的归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