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搜狗拼音输入法  搜狗音乐大本营
争鸣
搜狐首页 >> 新闻中心 >> 争鸣:高考语文 “毁”人不倦?
排行 |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日月谈 | 地方 | 在线阅读 | 访谈 | 专题 | 图吧 | 论坛 | 文字版 | 导航 | RSS | 直通车 | 滚动
高考语文

[语文丢失了什么] 出题者不能随便从哪本书中找一篇文章让学生分析,或者随便从哪篇文章中拎出一段话来出题,更不宜使用报纸语言。因为这种语言本身缺乏汉语的典范性,更缺乏汉语的美和生命力。可是,很遗憾,仔细研究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大量充斥着这样一些语言。[全文][我来说两句]

高考语文

  ……笔者看了足足5分钟,也没看出眉目。耐着性子再仔细拜读,终于发现是这段文字本身的问题:语意重复罗嗦,句子冗长累赘,本来就无须那么多话来表达,难怪判断不出答案。心里不禁替考生暗暗叫苦……[我来说两句]

命题者以考生为敌 出题还是“降魔”

  大陆的语文标准化考试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淘汰为目,因而必然要以学生为敌,所出题目必然是越怪越好,越刁越好,能把学生考倒越好。笔者看到这里简直欲哭无泪:虽然题目中的“魔”是指那些妄图窃取高考试卷的不法之徒,但实际上,在这位记者和命题组诸公眼里,数百万考生和他们的老师也是“魔”,而命题组诸公才是“降魔”的“道”——呜呼![全文]

● 大陆试题举例

例题 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
 
“语言的形式①__能是美的,②__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

 笔者怎么也想不出第一个空格应该填什么:是填“可(能)”乎?好像不对;“只(能)”乎?也不像;那到底什么“能”?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待查了参考答案,更是瞠目结舌——居然是填“之所以”!

点评: 显然,这句话本身违背了汉语通常的表述方式,它本身就是一个病句。而且,这段关于语言形式美的论述在理论上也有问题,此不赘言。

● 台湾试题举例

例题 “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点评: 笔者一看这道题便忍不住发笑——设计得太巧妙了,堪称机心独具。一时间,笔者脑海里甚至浮现出考场上那些本来面色凝重的考生们读到这道题时脸上美丽的笑容!

高考语文
从“国文”到“语文”,一字之差意味着什么?

 “国文” 本身暗含着对自己母语的一种自觉的体认。这种认同感使我们从拿起母语课本的第一堂课——即开启童蒙的第一天起,就意识到,“我”是中国人。它给我们一个文化上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烙在我们情感和意识的深处,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角落,都不会丢失。

 “语文” 好像只是一个模糊的所指。它可以指原生态的母语作品,也可以指用母语翻译过来的任何一种语言的作品。总之,与“国文”相比,它缺乏对母语的一种自觉体认,无法诉诸于我们的情感和心灵。[我来说两句]

“扶正”还是“斧正”?

 笔者看到上海复旦大学外文学院院长陆谷孙教授的一个讲座发言稿。其中提到有一位博士生导师,写了一部关于语言学的理论著作送给他,扉页上恭敬地写着“陆谷孙教授扶正”。
 陆教授哭笑不得。因为“扶正”一词本是指旧时人家正房太太死了,将下面排序最靠前的小老婆转为“正房”,才叫作“扶正”。这位作者本来的意思是请他“斧正”。令人遗憾的是,闹出这种笑话的居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而且还是博士生导师!

谁能成为文化意义的“中国人”

 可以想见,这样一个教材结构和教材内容,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当他完成三年的学习时(文科学生还要加上《国学概要》),其对母语的了解和掌握,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素养和水平的提升,与我们大陆一学年零九个星期的高中语文必修课相比,会形成什么样的差距?

 其差距也许在于:前者能称得上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而后者显然达不到。[全文]

●高考以残酷令世界感慨
高考语文

中国高考以“残酷”闻名

 对中国高考的很多批评属于浅层的不理解,比如,很多外国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残酷”,因为这样激烈的竞争他们过去没见过。
 美联社6月7日挑了个极端负面的例子,描绘中国考生在高考前承受的巨大压力,标题触目惊心:《自杀:中国学生的压力标志》。[全文]

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记住”

 曾在北京教过英语的美国人克里斯也说, 在中国的学校里,最常用的一个词就是“记住”,学生要记住单词、公式,老师要记住模范教学法……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很多学生的才气早在他们走入高考考场之前就被抹杀得一干二净了。[我来说两句]
高考语文
●当高考作文遭遇阅读危机

读10本书,比不上做10道数学题

 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她把我拎到办公室,当着我的面,用3张草稿纸演算语文和数学两科的投入产出比。最后,她得出结论,“你读10本书,也比不上做10道数学题。”即便作文得了满分,也只比沉稳的大多数多十几分而已,而承担的风险却要大得多。[全文]
●高考作文为何缺乏真情?

 高考作文缺乏真情,尽管写的是感情,落到纸上却变成了破绽百出的“伪感情”,这恰叫血管流血,水管流水,不以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写作技巧无关,如果一定要从基本功上找原因,那么这个不扎实的“基本功”,恰恰就是做真人、说真话的养成教育出了问题。[详细]

高考语文
汉语 千万别来“最后一课”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的一课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在中国人心里,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吗?汉语已经被故作高深的专家教授们搞得难以亲近,大家几乎失去热爱下去的兴趣了。
 在经济话语霸权下,我们的文化重心已经摇荡漂浮了,汉语的自信力,已经被消解许多;并且,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能捍卫汉语的巨大影响力人物的出现。[全文]

高考语文
专题:余秋雨斗得过“字典派”吗?
多年来的语文教育 深陷技术分析的陷阱

深陷技术分析的陷阱  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学上十年的话,只要不是特别愚笨,也该手艺精熟能够独挡一面了。但何以很多中国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语文,在走进大学之时,写作能力、表达水平仍然低下,而且对语文充满了反感?笔者以为,最根本的原因也许是:多年来的中学语文教育,深陷技术分析的陷阱而漠视实际写作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学生高中毕业时,读过多少?背过多少?写过多少?他们可以做选择题、填空题、分析题,可以分析句子成分,概括段落大意,可以过五关斩六将通过高考的独木桥,却不能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写成一篇清晰、完整、生动的文章。[全文][我来说两句]

高考语文
国人的中文水平为何在下滑?

 与世界兴起的中文热极不相称的是,国人中文水平有下滑苗头。前不久,媒体报道广东古诗名信片11首竟有7首出现错字就令人汗颜。其中,广为流传的贺知章的《咏柳》,居然出现两个错别字:“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其中“线”应为“绦”,“对”应为“叶”。而令国人心寒的是,2005年6月底,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支外国留学生队。[全文]

●谁能优雅地表达汉语

坚持纯洁地使用汉语 大多数人几乎每天都在纯洁和不纯洁地使用汉语,并自信能够愉快地在两种汉语系统中自由变身。但是,为什么我们也会偶尔为“既”和“即”、“老羞成怒”还是“恼羞成怒”而犯晕?
 汉语真的不需要拯救,但规范传统媒体、学校教育、文学读本中的汉语已是刻不容缓;不纯洁地使用汉语真的有出轨的快感,但能优雅地表达汉语才是真功夫。[全文]

●汉语危机
英语词汇污染汉语

  我们的国民在外语教学和学习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个代价是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及的。蔡达峰建议加快对外汉语教育的师资培训,增加专项资金,并调动各种力量来实现汉语国际化。[全文]

国人冷落中文

·“咬定中文不放松”并非小题大作
·复旦留学生获汉语比赛冠军 折射出国人冷落中文
·春晚被“咬”出28处文字差错 每10分钟出现1次

网友评论:

 教学和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理解和应用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和文字,而是出偏题怪题难题把学生考死。因此才有现在的学生考试得高分,文科写不出好文章,理科不会写研究报告,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会毁在这些所谓的“精英”手上。

汉语“内冷外热”透视
坚持纯洁地使用汉语

 当前中国内地在汉语教学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汉语学习的价值有待提高,要意识到汉语的重大作用,要在全世界范围内提升华语学习价值,让更多人学习华语,改变“外热内冷”的局面。二是技术层面,汉语教学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要结合经贸往来因素,把学习专业知识和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升运用汉语的沟通技巧。[全文]

●相关专题
高考语文
 面对“老外”对汉语的高涨热情,国人渐渐地冷淡了自己的母语已是不争的事实。[专题]
争鸣
第120期 06-06-21 责编: 陈默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