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直言院士群体的科学道德面临更高的社会期望。称在将要审议和表决的新修订的《中国工程院章程》第四条“院士标准和条件”中,增加了“品行端正”的表述。
    但实际上,目前院士出现的种种问题,基本集中于抄袭、造假等学术腐败上,换言之,新增加的表述不过是旧瓶装新酒,以前的“科学道德”等表述都无法约束院士,现在的“品行端正”就一定能约束院士?…[详细]

院士标准增加品行端正

学术不端行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徐匡迪在报告中列举了一些有关科学道德的不良现象:“国内外已经发生的学术腐败现象令人震惊;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个别院士疏于对学生和助手的管理而产生不良影响;个别候选人的申报材料因夸大成绩而受到质疑,这些都应该引以为戒。”…[详细]

作为院士标准的“品行端正”

  这些年,我们老是忧心于学术贬值、知识界尊严贬值。这一方面是说学术、学者不被大众尊重,没有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是感叹学术圈内有些人太荒唐,严重损害了集体名誉。知识分子的自我弱化,已成为这个时代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详细]

为什么院士中也有道德堕落者

  原因之一是道德在社会上兑现不了一个人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尽管道德常常意味着吃亏,可一个社会把道德亏大了,甚至嘲讽道德、诋毁道德、贬损道德,就会伤了道德的元气。于是社会的道德空气稀薄…[详细]

给院士补习“品德课”有用吗?

学术不端不是简单的“品行问题”

  长期以来,不论是学界还是坊间,都抱有这样的心态:学术不端是一个道德问题。是学术道德素质不高,造成了如今“院士群体科学道德面临挑战”的尴尬现状。似乎只要将具有学术腐败等学术失范行为的“学人”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揪出一些学术道德败坏的“害群之马”,“警示”整个学术界,强化学术道德建设,就可以逐渐根除泛滥的学术不端现象…[详细]

院士品行端正原本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其实,院士品行端正原本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个要求是大家潜意识都应该遵守的,而如今,之所以院士在“品行”方面屡屡出问题,并不是因为没有条款约束,根本原因在于院士光环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实在是太大了…[详细]

只要求院士品行端正还不够

  仅从道德入手仍嫌单薄,道德重建的前提是进行制度重建。多年前,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就指出,仅仅依靠科学家的自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高度重视道德教育、社会监督和科研机构内部的制度建设…[详细]

科学道德重建的前提是制度重建

制度缺陷引发道德沦陷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现行学术体制的落后和不规范、不健全,使之越来越趋向功利化——“唯成果是举”的学术评价体系催动了学术浮夸之风,资本和权力对于学术的渗透导致了学术腐败,监督惩罚机制的形同虚设让少数人在利益驱动下抛弃学术道德。
  学术不端并非仅仅因为学术道德的基石遭遇着史无前例的消费主义浪潮冲击,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缺乏有力的制度来狙击消费主义的颠覆和解构…[详细]

院士品行把关不能“一条腿走路”

      提升院士形象不能“一条腿走路”,需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光有入门的“三堂会审”,“品行端正”挡道还不够,还必须像公务员一样,建立院士退出机制…[详细]

院士标准更应该回归到学术理性层面

  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能刻意拔高院士们的道德品行标准,将他们“绑架”为道德品行的圣人和楷模。我们应该相信,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违法乱纪行为,自有常规的法律法规从容应对。另一方面,对院士遴选过程中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详细]

院士也建立退出机制如何?

  和“公务员退出机制”的建立一样,“院士退出机制”的建立,从技术角度讲,并非难事。“院士退出机制”不是对院士头衔“终身荣誉”制的否定,它的效用,只限于处罚那些亵渎学术道德、造成及其恶劣影响、损坏院士群体公共形象的院士们…[详细]

学术道德失范 原因在道德之外

  学者应该是社会的良心,应该成社会的一种矫正力量,而不是为世俗所左右,随世俗之变而借风漂移、随波逐流。因此,喧哗、狂躁与轻浮不属于学者,急功近利、追求时尚也不属于学者…[详细]

学风道德问题“一票否决”

  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学术腐败等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也是近年“两会”关注的热门话题。社会各界呼吁:还学术界一片净土。而被视为“学术大家”、科技界领军人物的院士们,其学风道德更为社会关注。新修订的“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对增选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过程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以确保公平、公开、公正、透明,确保院士增选工作质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