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钱伟长去世
焦点图
钱伟长逝世视频播报
更多>>

      导读: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7月30日早晨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滚动][图集]

    钱伟长遗体在沪火化 贾庆林等送别(组图)

      8月7日,钱伟长遗体在上海龙华殡仪馆火化,来自全国的各界人士前往殡仪馆为钱伟长送别…[详细]

    拼搏不息的可爱老头 “拆除四堵墙”教育

      四堵墙即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各学院与各专业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而他拆墙的核心目标就是:办出能兴国的教育…[详细]

    更多>>

    钱伟长去世最新消息

    更多>>

    钱伟长去世各界追忆

    更多>>

    钱伟长主要生平事迹

    SPECIAL SUBJECT悼念钱老

    SOHU NEWS钱伟长生平

       1912年10月9日出生,江苏无锡人,中国力学家、应用数学家、 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详细]

       主要荣誉:被誉为我国“力学之父”,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科学界著名的“三钱”。[六十余载报国路]
       主要著作:《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弹性力学》…[详细]

    SOHU NEWS钱伟长成就

    ·1941年,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博士
    ·1946年,与导师冯-卡门合作发表《变扭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195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出版我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创办了“力学研究班”,该班学员大多成为我国从事力学研究和教学的领军人物。 [更多]


      钱伟长生平轶事
    弃文从理到文理相通

      入学第三天,“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全国青年学生纷纷罢课游行,要求抗日。受爱国情绪的激发,文史功底深厚的钱伟长决定弃文从理,经过艰苦努力转入物理系学习,踏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详细]

    毕业典礼每年亲躬
      从担任校长开始,每年参加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典礼,与毕业生们合拍毕业照,已经成为钱老坚持出席的活动。“听说您每年夏天都要参加毕业典礼?累吗?”“这是校长的职责,校长就应该亲自把自己的学生送走,送到国家的各个岗位上去!”周哲玮感叹说:“这就是教育家,心里总装着学生。[详细]
    教育学生以国家为重
      “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这是钱伟长的育人理念。[详细]
    作报告 身影遍及全国
      1978年到1983年,钱伟长在全国180个城市做了300多场报告,宣讲“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几个问题”,听讲人数达30余万。钱伟长经常到各省市、自治区,特别是贫困的边远山区参观视察。一直为教育改革、乡镇企业、农村教育、星火计划推广等建言献策,他提出过不少建设性的建议。[详细]
    钱伟长生平轶事
      拼搏不息的可爱老头:7点起床洗漱,早饭包括一个包子、稀饭、水果、牛奶、鸡蛋,有时候还会要求吃点小馄饨。8点接待来访客人,处理一下事情,听秘书念当天的报纸,他很关心当今的国际局势和国家的新政策。然后钱老会在楼道或者是校园里散步,午睡一般到下午三四点,晚上8点半就要上床睡觉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正是他长寿的秘诀…[详细]

      钱伟长的学术成就
    中国近代力学与应用数学主要奠基人

      1951年,钱伟长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室。1956年他和钱学森合作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在教育事业方面,钱伟长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开设了我国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力学工作者。[详细]

    推动有限元、杂交元和混合元等广泛应用
      在1978年恢复研究生和建立学位制度之后,一时间,摄动法、变分原理和有限元的应用成了研究生论文中的一种时髦。1983年,钱伟长作了广义变分原理的系列讲座并出版专著。通过学术性的争论,启发了中国学者在变分原理方面更深入的思考,促进了拉格朗日乘子法在变分原理中的应用,推动了有限元、杂交元和混合元等方面蓬勃的研究活动和广泛的工程应用。[详细]
    成名之作:薄板薄壳的统一内禀理论
      钱伟长在飞行器结构力学、高速空气动力学和飞行器动力学方面作出多项成就,最有名的是用微分几何与张量分析方法,从一般弹性理论出发,给出的薄板薄壳非线性内禀方程。他因此作为冯-卡门60寿辰祝寿文集中最年轻的中国作者赔身于一批世界上最知名的学者之中。他回国后从事的有影响工作是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摄动解法。[详细]
    对中文信息处理作出重要贡献
      钱伟长对中文信息处理作出重要贡献。1981年,他担任了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理事长。1984年,他提出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简称“钱码”。汉字是由能够表达形、声、义等多种信息的字形部件组成的。平时,人们经常是近似地、模糊地捕捉字形部件特征来读音辨义。“钱码”以汉字的宏观字形部件编码,把151种基本部件按形状相似、相近归类,定义在39个键位上。[详细]
    钱伟长学术成就
      1956年制定规划了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钱伟长与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并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与钱学森等创办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筹委会主任、波兰科学院院士。参加了波兰的力学会议、布鲁塞尔的国际力学会议…[详细]

      钱伟长与教育
    建议不同院系专业要推倒壁垒

      1931年,钱伟长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中,成为国文、历史两科的“双料状元”。钱伟长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建议高校教育要推倒不同院系之间专业的壁垒,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发展的趋势。理工科院校要有中文系,中文系的学生则要学习现代科学基础概论。[详细]

    一再强调大学生学好外语的重要性
      钱老一再强调大学生学好外语的重要性。他同时指出,许多高校片面地将外语等同于英语、日语,这不对。英语、日语固然重要,但是也要重视其他语种。西班牙语在中南美洲以及亚洲的菲律宾等国家都有广泛的使用范围,高校应该相应地增设西班牙语课程。盛行于南非等国家的阿拉伯语,也应日益受到重视。[详细]
    钱伟长:学生“不懂”正常 “懂了”不正常
      钱伟长进一步指出,教师把学生教“懂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有些教师对照书本讲课,连书上的标点符号都照读不误,好象把学生教懂了就万事大吉了。我们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大力培养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才是教学的首要目的。[详细]
    短学期制是他的首创
      上海大学的学期制度在全国高校里独一无二,每年三个学期,每学期10周讲课,2周考试,半星期休息,暑期为13周。短学期制利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除了短学期制,上大还有另外的两制:学分制、导师制。创始人都是钱伟长上大是上海最早开展学分制的高校,也是公认的开展学分制最成功的高校。[详细]
    钱伟长与教育
      2005年,身体有些不适的钱伟长依旧出现在毕业典礼上:“今天你们毕业了,快要离校了,我有几句话要告诉你们,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就是老百姓,百姓之忧、国家之忧、民族之忧,你们是否放在心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忧过没有?后天下之乐而乐,乐过没有?我希望你们真正能乐,忧最终能成为乐!”…[详细]
    “三钱”:一个时代的记忆
        如果说洋务、革命是前两代留学时代的关键词,那么到了第三代,他们的梦想则是“科技强国”。这批留学生是在民国时期出国留学,在新中国初期回国的。他们多是在幼年时期接受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青年留学欧美,思想中兼具东方的家国情怀和西方的独立自主。这批留学生中,有许多日后对中国两弹一星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人才。其中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有“三钱”——这个最初由毛泽东同志对钱学森、钱伟长和钱三强三人喊出的“别号”。[详细]
    钱三强
      钱三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两弹之父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191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92年逝世。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详细]
    钱学森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杭州。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详细]
    钱伟长
      钱伟长——中国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钱伟长生于1912年10月,江苏无锡人。他提出的非线型偏微分方程,被国际誉为“钱氏摄动法”。
    勇于探索:“不要以为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正确的”
      钱伟长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拿到博士学位,随后有5年时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喷射推进研究所T-冯-卡门教授门下,和钱学森一起,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那里,他遇到钱学森。冯-卡门教授给他们的勉励是:勇于探索和创新。

    坚持真理:“孰是孰非,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认识真理”
      钱三强很谦虚,从来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即使对下级、对小青年,也喜欢以平等的态度来讨论问题。对许多重大问题,他有坚定的看法,但是,从来不绝对化。即使确认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仍然要打上一两个问号,以待继续检验、考查。

    心系国家:“我自己没有专业,中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三钱”都历经了风雨洗礼,骨子里却有着中国知识分子的“治国平天下”胸怀,有着近代知识分子“强国梦”的深切情怀。当他们历经艰辛从国外回国时,带着的就是满身心的“强国梦”。不仅仅是“三钱”,两弹一星功臣23人有21位是第三代海归。
    “三钱”离世,中国科学后继何人?
      至此,中国科学界的“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巨星都黯然殒落。为什么是黯然呢?众所周知,中国科学界青黄不接,功勋卓越的老一辈科学家相继离去,而人们还没看到新生的科学家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继续推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前进。正是,奇葩还未诞生,巨星相继殒落。这样的现状,会让我们感觉到更加的沉痛。

    杰出的科学家首先需要有科学精神
      美国一位学者是这么看待科学精神的,科学精神是“对逻辑的尊重,对查找数据的渴望,对知识和理解的愿望,对结果和前提条件的考量,对验证的要求以及质疑所有事情。” 谈科学精神往往又不能脱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之为人的尊严。如果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喻为一种哲学信仰的话,那么它也是目前中国很多学者可望不可及的一种奢望,同时又是很多人所不屑的“老古董”。

    杰出的科学家更需要摒弃“唯利是图”的价值观
      网上曾经流行这么一个段子打趣学子的生存状态:用考试消耗他们的精力,用分数限制他们的追求,用升学压迫他们的心智,用各种被阉割的知识迷惑他们的认知,用前途莫测的就业转移他们的求索,最后再在他们头顶压上一套房子,然后,这个世界一下就安静了。  虽然段子有些夸张,也说明了一个事实,纵然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他们是中国科学界的希望,但残酷的现实能让他们能有多少的精力留在科学探索的路上?[详细]

    铭记:那些共和国的科学家们

    相关专题

    更多 >>

    钱伟长去世最新消息

    专题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