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杨明斋实际上是筹建中共的一位“牵线人”。为推动中共的成立做了大量的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为被罢免的陈独秀鸣冤奔走。参加革命后回过两次家,每次只谈共产党。1930年以后只身一人越境来到苏联,死于苏联肃反。 “忠厚长者”是周恩来给他的赞誉。他的代表作是近二十万言的《中国社会改造原理》。这位中共建党的“牵线人”和党的创始人,究竟是怎样牺牲的? |
|
<人物档案>
姓名:杨明斋(名好德)
|
★★ “万里拓荒,一身是胆” 两次回家只谈共产党 杨明斋出生于山东平度县马戈庄村一个农民家庭。五、六岁时,一家人靠仅有的一些田产,生活还算富裕。杨明斋的父亲一生务农,为了能使儿子成为知书达理的读书人,他省吃俭用,竭力供杨明斋读书。杨明斋七岁入私塾读,因为生性聪颖,15岁时就读完了“四书五经”,是当时马戈庄最有学问的人。但他对此很不以为然,常对同窗好友说:“出生在这样一个君主昏庸、政治腐败、权奸当政的时期,学业再好又有何用?!” 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侵占了青岛,与青岛毗邻的平度县人心惶惑,加之家道中落,父亲已无力供他继续深造。1901年,杨明斋的妻子染病去世。社会动荡不安,家庭连遭不幸,促使他决意冲出这个偏僻小村,到社会的汪洋大海中去探索人生的道路。 “死逼梁山上关东,走投无路下崴子(海参崴)”。 这一年4月,杨明斋到达沙俄统治下的海参崴。经人介绍,到一家机械厂当工人。老板看他有文化,就让他兼记账员。不久,在杨明斋的倡导下,工厂成立了工人业余学校,他担任义务教师。这所学校也吸引了很多俄国工人,一些人后来成了杨明斋的挚友。 家人原本期望杨明斋赚钱回家置地买房娶妻,然而没想到他回家时仍是一贫如洗。 杨明斋一生回家过两次,1913年,31岁的杨明斋第一次回老家,很多人以为他闯关东赚了大钱,没想到他告诉亲友他在海参崴也是苦力。 第二次回家探亲时,他留着分头,穿西服,很阔气,其他依旧如故。 不过,杨明斋闯海参崴,并不是为当工人,挣几个钱养家糊口。继母劝他留钱置地盖房娶妻,他却回答说:“置什么地,能有碗黏粥喝就行了”,娶妻“不急”。 杨明斋的后人回忆,两次回家时,他总谈共产党的事,说俄国有个列宁,穷人翻身了,中国要是走这样的路,就会好了。由于杨明斋老是谈论共产党的事情,做生意的堂弟与他总谈不到一块。[详细] ★★ “信主义”南陈北李搭桥梁 中共建党“牵线人” 如果知道杨明斋早就加入了俄共,也就明白了他张口闭口只谈共产党的原因。到达海参崴后,杨明斋秘密接触了布尔什维克,并在“十月革命”前成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党员。 1919年“五四运动”,引起共产国际重视。1920年初,列宁派维经斯基、杨明斋等人来中国,在北京大学会见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李大钊称杨明斋“万里投荒,一身是胆”。后来又经李大钊介绍,去上海会见陈独秀等人,商讨建党事宜。 为了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加强双方的沟通,杨明斋成立了中俄通讯社。他还参与发起建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备和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人》月刊,参与《新青年》杂志的改版工作。 实际上杨明斋成了筹建中共的一位“牵线人”。他作共产国际工作组的翻译,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主义者之间牵线,在“南陈北李”以及北京、上海、济南等地共产主义者之间牵线,为中共成立做了大量联络准备工作。 中共一大召开,年届不惑的杨明斋身份由俄国共产党员转为中共党员。 为便于开展工作,杨明斋在他的住所——上海渔阳里6号举办了一个外国语学社,亲任校长并担任俄语的讲授。学生多时达五六十人。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等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是他的学生。 后来,有学生回忆,当时所谓外国语者,实际只有一种:俄语;教师只有一位:杨明斋。[详细] ★★ “不为五斗米折腰” 流放期间牵挂革命大业 一大后,杨明斋主要从事党的理论教育和宣传工作,出版了《评中西方文化观》。1925年,国共第一次合作与北伐战争高潮时期,杨明斋受党的派遣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工作并任副校长。 中山大学是国共合作的产物,经过国共两党严格的挑选和考试。在校学生不少是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子女和亲戚。如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邵力子的儿子邵志刚、冯玉祥的儿子冯洪国和女儿冯弗能等。杨明斋受中共的派遣到中山大学任副校长,由于他性情耿直,待人忠厚,工作认真,生活刻苦,为人又质朴谦虚,深受中国学生的尊重,加之他那时年已40多岁,所以,年轻的中国学生都亲切地叫他为叔叔、伯伯。 大革命失败后,杨明斋作为地下党的身份进行秘密写作。面对革命队伍中出现的投机分子、“骑墙”分子和耍滑头的人,杨明斋创作了《中国社会改造原理》一书。同时,他也不忘鼓励革命者坚持“自己的信条”,尤其是在大革命失败后更应如此。 1929年,陈独秀被开除党籍。对此,几乎无人敢反对,只有“忠厚老者”杨明斋持异议,但却遭到严厉指责。 愤而不平的杨明斋,在无法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的情况下,在几位友好的资助下,筹集了一点路费,只身越过中苏边界,历经千辛万苦,返回苏联,想向共产国际为陈独秀鸣不平。但是却因偷越国境而被扣留。 1931年,杨明斋被当做“叛逃者”流放到托阿斯克当勤杂工。 在流放期间,他仍然关注中国革命的形势,想著书阐发意见。他写信给张国焘询问被自己充军的原因,此时张国焘已经回国,而时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王明或说第三国际的其他负责人,没有理会杨明斋的这一要求。 在莫斯科的师哲,曾两次去看望他,他所住的房间让师哲大吃一惊:“满屋生烟,遍地柴火,墙壁、玻璃窗户由于烟熏火燎早已失去昔日的光泽,变得乌黑不透阳光。他足不出户,不娱乐,不进剧院,自己做饭,十分节俭,每日三餐只生一次火”,每日从早到晚,不停地著书立说。 当师哲提出向王明、康生求助时,杨明斋表示:“决不为五斗米折腰”。 1934年8月,杨明斋流放期满回到莫斯科,在工人出版社当投递员、誊写员、校对员。1938年2月,被共产国际以被捏造的罪名逮捕,5月26日惨遭杀害。 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杨明斋倾其一生奔波于异国他乡,最后遗骨也抛洒国外,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详细] 【本专题内容来自人民网、新京报网公开报道】 |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