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牛奶是好东西,可好东西并非人人都能享受到。这不仅仅涉及到消费能力,更受到生产能力的限制。在我们每天大啖牛奶之前,不妨先实事求是的分析下国内乳业的生产能力,或许就会发现,“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口号虽然鼓舞人心,但并不合实际。一方面是需求无限制的增长,一方面是生产能力的缓慢提高,矛盾激化出种种短视的应对办法,即便杀鸡取卵也在所不惜。为什么会这样?

转发至: 搜狐微博 白社会 人人 开心网 豆瓣
产量取决于原料,却受利益驱动
牛奶生产能力 vs 国内消费市场
产能提升受限于养殖现状,而消费欲望无限制
生产能力的缓慢提高 vs 需求无限制的增长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
消费欲望无极限,商业利益无极限,问题滋生

  产量取决于原料,却受利益驱动

 ——牛奶生产能力 vs 国内消费市场

  近年来关于乳品行业的争议一直持续不断,奶源地造假、违规添加、过期回收、国家标准等一系列负面新闻也是不绝于耳。值得关注的是,在乳品行业的种种争议中,有一个基本矛盾被忽视了,这就是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有限的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

牛奶的成分分析:原奶是主要部分

  牛奶的品质由原奶决定,奶源的健康、优质,是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奶牛从选种、饲养到挤奶、检疫的全过程都要经过严格的生产认证。高标准养殖模式下的奶牛不仅住“公馆”、睡“卧床”、恒温饮水、吹空调,吃的更是专门饲料——营养研究室根据计算机对每头牛的监控数据,制定出个性化的营养菜单。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原奶的高质量。

原奶能产多少,先算算奶牛有多少

  1998年,全国奶牛存栏为426万头,牛奶总产量为745.4万吨,年人均牛奶占有量只有5.3公斤。至2009年末,中国有存栏奶牛1200万头,占全球总奶牛数量的9%左右。至2010年末,全国奶牛存栏约为1260万头,全年牛奶产量3570万吨,年人均牛奶占有量约为30公斤。考虑到中国人口多的国情,纯粹算人均不太现实,那不妨从每头奶牛的产奶量对比,看看我们的奶牛究竟能提供多少的牛奶。

不是每一斤原奶都能走上百姓餐桌——纯鲜牛奶产品工艺规程图:

严格筛选保证质量,也限制了产量

  从奶牛繁育和养殖、原材料检验、乳品检测、生产加工、出厂检验检测、物流配送至销售终端,层层筛选保证了乳品的质量,但也限制了产量。虽然奶牛品种、加工设备、消毒工艺等硬件配套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整体增速仍较平稳。

产能提升受限于养殖现状,而消费欲望无限制

 ——生产能力的缓慢提高 vs 需求无限制的增长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居民对牛奶和乳制品的消费日见增多。虽然乳制品企业的生产水平、加工设备也在不断提高,依然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旺盛需求。

乳企忙着“炒概念”

  三聚氰胺事件后,为了增强消费者信心,重塑乳企形象,国内各大乳品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广告战。虽然低迷的乳品消费在2009年后有所回升,但收回消费者的信心却并非那么容易,2011年液态奶用户满意度测评显示,四成消费者对液态奶质量与其“广告宣传的一致性”表示不满。液态奶企业在宣传奶源地、生产安全、产品品质时,应当实事求是,靠诚信的积累打造其品牌,光靠“炒概念”没用。

原奶仍然供不应求

  奶源有多少,决定了一家奶企的市场地位。据青岛市奶业协会的统计显示,在青岛,目前大约有奶牛13万头左右,其中莱西市占到8万多头,生产旺季时当地每天产奶500吨左右。2007年时,蒙牛 、伊利、光明等6家乳业巨头先后来到莱西抢奶,每天收走的鲜奶达到近150吨,占到了总产量的近三分之一。由于奶源严重不足,为了追求收奶量,企业收奶质量把关不严,各种“添加奶”、“人造奶”层出不穷,带来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地方原奶价超国外

  原奶每公斤3.8元,这是青岛乳企老总潘瑞春怎么也没有料到的。不过,这一涨价趋势在2008年初很快得到遏制。2010年底,这一景象又再现。来自国内奶业的行业监测显示,在奶牛养殖大省河北,目前部分原奶价格甚至已高达4元/公斤。

涨价风潮应声而来

  每一次奶市的动荡,都与原奶不无关系。以青岛为例,过去4年时间里牛奶价格上涨4次,原奶也经历了两次暴涨暴跌。致使原奶价格大起大落的,除成本因素外,还有外来乳企的抢奶行为。从2007年开始,青岛奶市就已开始受到外地抢奶客的困扰。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

 ——消费欲望无极限,商业利益无极限,问题滋生

  这一矛盾不仅体现在乳品行业,在众多消费领域都有浮现。经济发展了,市场供应丰富了,老百姓的消费标准由“吃饱、穿暖、够用、能住”变为“吃得好、穿得漂亮、用得方便、住得舒适”,越来越多的新富阶层跟风消费,普通老百姓也希望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人追求并享受更高层次的生活,这并不为过,但商家总是趋利而动,当消费需求被过度放大,当现成的产品无法满足欲望时,各种不择手段的方法也滋生出来了。

乳制品:乳业10年乱象丛生

  在中国历史上,喝牛奶一度是小范围的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只能凭“奶票”领取限量供应的牛奶。1976年到1983年,牛奶供应日趋紧张,全国各大城市实行过限制制度,例如只对新生婴儿、癌症患者等照顾供应。大约在1996年,中国乳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但发展背后的利益驱动也让乳业大伤元气。
  从乳品行业的“有抗奶”、“还原奶”、“毒奶粉”、碘超标事件,到“回产奶”事件、维他奶使用变质原料,再到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爆发,2010年北京一家权威市场调查机构联合国内几家知名网站对近35000余名消费者进行随即调查,发现对目前中国市场上乳制品有信心的占7.2%,不信任或不敢买乳制品的占到68%,改买乳制品为购买豆浆饮品的占到24%。“这样的情况实在可怕,就是在2008年三鹿事件发生之后也没有这样的情况,的确到了冰点。“一家国内知名乳品企业驻京办负责人说。

农产品:蔬菜水果滥用催熟剂

  红彤彤的西红柿,捏起来硬邦邦的,吃起来像是没长熟;黄瓜通身碧绿带刺,身板笔直,顶上还有一朵小黄花……这些外表诱人但似乎有些异常的蔬菜,在各地菜场并不少见。长期贩运蔬菜的曹老板告诉记者,现在菜农用催熟剂很普遍,很少人能等到九成熟再摘下来销售。业内称使用催熟技术是蔬菜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客观需要,但不规范使用则是许多利益的驱动——一方面可以早上市,多赚钱,还能可以增加产量,另一方面外观好看,卖得也快。

保健品:血燕造假“满天飞”

  全球天然血燕大多产自印尼婆罗洲岛,但由于近年来过度开发,印尼、马来西亚等原产国的血燕已经越来越稀少。“国内市场绝大多数血燕是用鸟粪熏出来的。”有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国人推崇“印尼血燕”,商家通常是采购价格低廉的毛燕(含有10%左右燕毛的白燕窝),用鸟粪等熏制、发酵、染色加工成血燕出售。这种熏制造假的方法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盛行,因此国内一些燕窝专卖店的“问题血燕”如确实是进口的,那么假血燕在境外可能就被造假了。

生活用品:进口家具身份造假

  今年夏天的达芬奇“假洋品牌”事件也揭出了行业的潜规则。多位行业人士透露称,市场上的进口家具有80%披着“假洋品牌”的外衣。而“假洋品牌”的制造路径也日渐成熟。某进口品牌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从开店以来没有一个顾客要求查看原产地证明和报关证书。“谁会问原产地是否是法国?很多顾客看中的是样式,再一听是法国的,就立马掏钱了。” 即便在高端家具卖场,家具进口的证明文件几乎都是不清晰的影印件,没有任何中文翻译。顾客几乎没有要求看这些材料的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层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消费的狂欢,但所谓“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当国民的消费方式超出了环境、资源和市场承受能力,产生了矛盾和冲突,便会滋生出一系列的问题。
  有一首名为《消费至死》的诗歌这样写道:泛滥的商品满足了泛滥的欲望/泛滥的欲望创造出泛滥的商品/只是,一切泛滥必将导致廉价/于是,商品是廉价的,欲望是廉价的/而我们,高举着消费的大刀,成为杀死自己的刽子手,成为自己选择的牺牲品/于是,牺牲品如此泛滥,我们,于是也,如此廉价。


  更多>>
2011.12.23 2011.12.22 2011.12.21 2011.12.20 2011.12.19
快递的不是物品,是信任 快递为何卡在最后一公里 2500年不变的维稳策略 院士评选,名利江湖 三不管的城乡结合部
2011.12.16 2011.12.15 2011.12.14 2011.12.13 2011.12.12
少年宫还是那个宫吗 消失的学校 电动的幽灵 解振华发飙是一种态度 通途与生命,生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