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利勋:舍得是一种境界
Text 文/ 本刊特约记者 俞润
没与吴利勋见面之前,只知道他是澳门地产界的著名商人,也是澳门收藏家协会会长,想象中,拥有大批珍贵藏品的他该是位精明而低调的收藏“玩家”。
以德为重 信义乐助
1952 年9 月,吴利勋出生在广东汕尾。这座东南沿海小城的居民祖籍多为福建人,信义乐助的妈祖文化在此间有着深厚的渊源。10 岁时由于家贫无计,吴利勋随父亲移居香港,工科专业学校毕业后,他参与协助管理父亲开办的建筑公司。1974 年,澳门地产开发商赵善觉先生开发祐汉新村项目,力邀香港的吴氏父子参与澳门新项目的开发。
当年,吴利勋随父亲带施工队伍和建筑机械进驻澳门,由此开始澳门建筑业很快改变了以肩挑背驮为施工主体的落后格局,引进机械化施工,三十多年过去了,吴氏父子的吴淦记建筑公司承建的工程如今遍布澳门的各个角落:承建澳门要塞通道的松山隧道口立交桥、建设澳门回归的第一桥 — 西湾大桥的引桥填海工程、氹仔大潭山开山工程,还有1984年建设、寓艺术于建筑的大型项目氹仔浮雕、丰淦山庄等项目,都倾注了他大量心血。特别是位于澳氹大桥旁的巨型浮雕,更是成为澳门的标志建筑,浮雕高40 米,宽50 米,画面上镌刻有壮观巍峨的妈祖庙,著名的葡京赌场,挺拔高大的澳门灯塔……浓缩了澳门的代表形象和400 年历史,堪称建筑与传统文化及澳门特征符号的高度融合。
回忆起这些年在澳门承建工程的风风雨雨,吴利勋没有叙说如何克服困难推进工程,言谈中却多次提及妈祖情愫:从小父亲就教育他,敬奉妈祖的人,做任何事都要讲诚信和义气,这样才能成事;一朝自己有能力时要乐于施人助人。吴利勋认为,自己能在澳门扎下根来,妈祖文化就是他的精神圭阜。回忆这些,他一次次地把眼光凝重地投射在办公室对面墙的妈祖像上,感恩眷恋之情自然流露。
拆建工地上的“留经理”
1990 年初夏。年方38 岁的吴利勋站在拆建工地上,瞬间视线被凝固了。
他面对着的,是澳门老商业旺区水坑尾街原天神巷美丽烟厂旧址,吴利勋承揽了拆除旧建筑的工程,当时正在现场监工。这幢由19 世纪遗存下来的老房子终于结束了它的历史。伴随着工人的劳作号子响起,重磅大锤一次一次抡起又落下,一时间墙皮四溅,屋垣断塌。突然,吴利勋被一样东西吸引:一块被拆除的窗框石雕,已拆卸下被随意丢弃在砖渣垃圾中,但上面的雕刻分明是细致生动的岭南佳果、花鸟图案。细看之下,只见石雕刀法凝练圆润、线条流畅洒脱,呈现岭南石雕精巧秀气的特点,无疑是岭南石雕之上乘代表作品,在澳门堪称罕有。
吴利勋此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令工人暂停施工。他细细地观察起这间大屋:青砖灰瓦的百年老屋,气势恢宏的屋脊图腾,工艺精湛的飞鱼挑檐、木雕檩板,唤起人们怀古思幽的情怀。厅堂、廊庑、厢房等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工艺做装饰,梁架、斗拱、墙壁、踏道等均以花鸟虫鱼、岭南佳果、历史典故人物等题材为装饰。整个大屋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气势雄伟,装饰巧夺天工,可以令人想象大屋初建时的富丽堂皇,这间大屋无疑见证了澳门的近代史风云;从建筑艺术价值上说,亦堪称精品。
古屋碰上了“识宝”人。吴利勋早在少年时期,就跟随父亲从事建筑行业,对古建筑艺术一直醉心研究,难怪此时他又惊又喜。他找人拿来大信号笔,在石雕、砖雕等处一一圈识,凡是不允拆毁破损的都标一个大大的“留”字。拆卸下来的建筑构件,吴利勋没犹豫,就让几个工人运到了澳门市政厅作为捐赠,成为澳门建筑艺术公共遗存的展示,供市民游客观览。
在澳门三十几年来,他经历了无数的拆建,拆了不少旧屋,也兴建了不少新房。许多旧屋主人由于移民海外的关系,将旧屋里的东西遗留弃置下来,其实许多都是“宝贝”,在拆旧屋的时候,他常常是第一个到现场,先清理辨识旧屋的建筑构件、桌几摆设,有文物价值的他就圈识留存,这样,他拆的旧屋总是随处有着他亲笔圈识的大大的“留”字,拆卸工人往往十分小心,唯恐造成损坏。有人更在背后谑称他是“留经理”,因为有的时候,一间大屋他要留的甚至比要拆除的构件还要多。逐日积淀,他留存了高速发展建设中澳门老城区的历史记忆。
办公室里的 “博物馆”
尽管之前有思想准备,但走进吴利勋办公室还是大吃一惊:墙面、台面、地面 — 凡是能想象出来的空间,都被各种各样的收藏品占据:古代的文房四宝、铜鼓油灯、佩刀铁扇,以及房屋地契、字画、圣旨、族谱等等,包罗万象。举手抬步,都得十分小心,唯恐碰磕到什么藏品。
坐定后,环顾四周,视线一次次被四壁的展品拉直:郑家大屋、赵家大屋收藏的前人字画恭列墙上,本澳传闻有名的郑家大屋福禄寿图赫然在目,还有东汉的陶器、明朝的铜鼓;其中大量的鼻烟壶占据了展架显要的位置,许多做工精良的鼻烟壶有着几百年流传的历史,主要以材质、工艺的稀有珍贵,而呈现出较高的收藏价值。在吴利勋收藏的鼻烟壶中,材质各异,金、银、铜、玉、象牙、蜜蜡、玛瑙、水晶等,应有尽有;这些鼻烟壶工艺精巧,图案鲜活精美,或庄或谐,各呈异趣,有不少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在吴利勋的藏品中,有澳门人的状元捷报、清帝颁授澳门某九品官赴韶关任职的圣旨,还有科举试卷、考生入场纸等等;不计其数。当问到哪些是他得意的藏品时,吴利勋抬手食指上举,神秘地一笑,然后从柜中取出一把长50 公分的铜笔。这把铜笔笔杆为黄铜铸造,其粗细堪可盈握,笔毫为10余公分长极柔韧的狼毫,笔杆中空,从上端可抽出一把长30 公分的小巧匕首,刀锋犹利,寒光闪闪。笔杆上端铸有“光绪之宝”字样,藏家判断这是光绪皇帝用物或是皇帝文房四宝藏品,实为罕见。细细把玩,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
看吴利勋的得意藏品,不能不看他收藏的屋契和各种买卖契约。仅屋契一项,他就收录了明万历、天启年间,清朝各代及至民国各个时期的屋契之代表藏品。最引人瞩目的,是一张收藏年代最早的卖地契,上书安徽徽州某氏因缺银使用,将祖留山地以纹银13 两卖出,地契年代标明“收照(明)万历十九年闰三月十三日”。中国历史上流传的买官卖官旧事,在吴利勋的收藏中得到鉴证。道光年间一张卖官契明确标示,安徽徽州某县丞之官位,以780 两纹银卖与该县某生,且注明钱银“收照”,大概是表示这桩买卖公开公平,童叟无欺。读着这些契约,仿佛平时看的清宫戏都活了,那些蝇营狗苟买官卖官之贪官小人形象,都在这契约中找到了原型,令人大开眼界。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随着本土文物收藏越来越多,吴利勋开始有意识地去澳门的关前街、烂鬼楼等古玩店“淘”藏品,以丰富自己的收藏。与别的收藏人士不同,他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文物展览,让他的收藏供公众分享。慢慢地,吴利勋清晰地抱定了一个想法:“我是澳门人,我绝不让澳门的历史文物流出去。”
他形成了一个“怪癖”:对自己的藏品绝不随意出卖,为了保存本澳历史文化的见证,他有计划地对本澳收藏品进行捐赠。他曾数次将收藏的古建筑构件捐赠给民政总署,并捐赠花几、坐鼓等27件供展示。他还捐赠了清帝颁澳门官员圣旨等135件文物给澳门博物馆,由于时值澳门回归前夕,他犹恐混乱中会致使文物流失,专门奔走捐赠之事,落实放心后才一并捐出。
得知郑观应大屋修缮并筹建故居纪念馆,吴利勋主动联系特区政府相关机构,承诺古迹一旦重新修建好,就将他收藏的郑家大屋字画悉数捐出。谈话间,笔者正欣赏郑家大屋的珍玩时,吴利勋又变戏法似地拿出一把十余公分径宽的老式铜锁,挂锁外形小巧玲珑,保存完好,开锁自如,锁面刻有“民国元年 郑余慎堂置”字样,当为郑家大屋内宅使用。吴利勋举着它,开朗地笑着说:“这把小锁也要让它挂回郑家!”
吴利勋的收藏愈益丰富,属外埠先人遗留的藏品种类也十分可观:清代孔氏家族后人孔继勋的《殿试策》、日本人手绘于光绪年间的中国地图、《民国香山铁成张氏族谱》、日寇入侵冀热形势图等等……闲时把玩这些实物,吴利勋感觉到,中国几百年的历史慢慢地在眼前清晰、生动了起来。
于是乎,吴利勋的华夏赤子情怀一下得到释放:“我不仅是澳门人,更是中国人!”下了决心,他着手对外埠藏品进行分门别类,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回归”工程:
——他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捐赠了抗战时期的地图等资料;
——他向广东省博物馆捐赠了孔子后代孔继勋《殿试策》、《香山铁成张氏族谱》、清人手抄军机奏折及民国地图等26 件文物,令博物馆如获至宝:这些从广东流往澳门的文物十分具有文物研究价值,为清代的军事、政治及科举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孔继勋的后人闻讯后更是激动,他们专程到场向吴利勋表示感谢,说:“这是我们老祖宗的遗物啊!太珍贵了!”
——他向江门侨乡博物馆捐赠了清朝商办广东新宁铁路展筑至新会江门白石路线图,以及宋朝后人赵家族谱、张氏族谱等,让其侨乡后人得以瞻仰先人脉系。
达则兼济天下
现在,吴利勋已将自己的建筑事业交由其儿子吴华威全面打理。他笑称:“我也不打麻将,也没有什么别的嗜好,今后要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收藏事业上。”
笔者问吴利勋:“您对收藏品有一个明确的甄选标准吗?”
吴利勋想了想,说:“有标准,也没标准。凡是能见证中华文化历史变迁的东西,哪怕是一片瓦一块砖,我都认为有价值收藏。我的收藏不以市场估价为评判标准。”
当被问及:“作为收藏家,每一件藏品都得来不易,有的还是花大价钱买到的。怎么能舍得将藏品四处出送?”
吴利勋说:“我在澳门做建筑几十年,从我父亲辈算起,创业相传,现在又传到我儿子手上,三代积累至今的家业,有赖扎根澳门。我取诸社会,有了余力也应该回馈社会,这是很自然的事,当然舍得。”
吴利勋是一个生活简朴的人,身量中等,气质温文尔雅、不事张扬,他还有一身不为人所知的好武功,自从6 岁师从福建少林武师陈惠明,至今已习武50 年了。1996 年内地水灾,吴利勋在香港参加募捐活动,他上台表演了一套娴熟的少林拳,技惊四座,当场筹得善款20 万元,他全数捐给了他的家乡——汕尾市的灾民。见闻此事者除了敬服吴利勋的侠义善举,还感受他身上的一份神秘色彩。
二十余年风风雨雨,吴利勋功成名就,取得了丰厚的回报。1992 年,家乡汕尾要重建凤山妈祖庙,他闻讯欣喜不已,马上打电话告知父亲吴丰淦,拟捐资138 万元助建妈祖像。吴老先生闻讯也异常兴奋,鼎力支持。1994 年12 月,吴家父子喜捐的高逾17 米的妈祖石像矗立于汕尾凤山之巅,不仅为两岸妈祖信徒提供了文化交流、朝拜的场所,也凝聚了两代海外游子的乡情和对妈祖的景仰。
吴利勋的收藏之“舍”,就是为了给予大众之“得”。 他还呼吁澳门收藏家要有捐赠精神,一些珍贵文物在适当时候最好还是捐赠给社会,以免自己百年后宝物湮没流转,不知所终。
他还有一句话令笔者的印象很深刻:
“保护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件千秋伟业。中国这么大,光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其实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传统文化。如果中国每个县、市,都有人像我这么做,那中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一定能保存好,我们的子孙后代就能拥有最丰富、最灿烂的文化遗存!”◎
【核心阅读】
舍得:富豪的一种社会责任
近期,几位世界超级富豪的捐赠举动相继成为国内外媒体报道的热点。
其一,世界首富比尔• 盖茨,宣布将逐步移交微软的管理工作,将更多时间投入“比尔与梅琳达• 盖茨基金会”。盖茨已把290 亿美元捐给了这一慈善基金会,声称将会把500 亿美元的财产捐献,只给自己的3 个孩子留下几百万美元遗产。
其二,世界第二大富豪沃伦• 巴菲特把总价值约370 亿美元财富捐给5 家慈善基金会,占他个人总财富的85%,创美国有史以来个人慈善捐赠额之最。
其三,世界第十大富豪、华人首富李嘉诚,宣布未来将把三分之一( 约480 亿港元)的个人财产捐作公益慈善之用,有关资产会放入其名下的李嘉诚基金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豪们舍出的是身外之物,承担的是对社会的责任。澳门“赌王”何鸿燊博士,出资700 万港币购回了流失海外140 余年之久的圆明园猪首铜像,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成为我国“国宝工程”启动后,运用民间力量,通过公益方式抢救国宝回国第一人。香港商界翘楚徐展堂先生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尽其一生钱财和时间去寻珍觅宝,他要让自己的藏品供更多的人观赏,领略民族艺术的风采,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香港、上海等地,先后受到徐氏资助和捐赠从而长期展示中国文物的展览厅有7家,受赠中国文物的博物馆则多至20 余座。
盛世兴收藏,同样热爱民族文化的澳门收藏家吴利勋博士也痴迷于文物收藏。他有一个“怪癖”,自己的藏品绝不随意出卖,欣赏玩味之余,想着如何让更多的民众去感受被尘封的历史所掩藏的文化记忆。他舍出许多珍贵藏品公诸于众,无偿捐赠给澳门民政总署、澳门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多处收藏机构。身为澳门收藏家协会会长,吴利勋还呼吁澳门收藏家要有捐赠精神,将珍贵文物在适当时候回归社会,以免宝物湮没流转,不知所终。
“实天下公物,不欲吾子孙私守”,收藏家这种化私为公、回馈社会的舍得义举,蕴含着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天下苍生的责任。
吴利勋捐赠收藏品一览(据不完全统计)
1997 年,向澳葡当局声明以文物永留澳门为捐赠条件,捐赠清道光皇帝圣谕旨、清朝绘澳门地图等与澳门历史有关的珍贵文物资料给筹建中的澳门博物馆;
1998 年,捐献唐土名胜图绘、京师城内首善全图等四张文物资料给广东省博物馆;
2000 年,捐赠抗战时期日军侵犯冀热形势图等六件文物资料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2000 年,捐赠带缆桩等4 件澳门海事收藏品给澳门海事博物馆;
2001 年,捐赠古籍、剪报等典籍文献一百余套给澳门大学国际图书馆;
2003 年,捐赠花几、坐鼓等27 件文物给民政总署;
2004 年,捐赠《钱伯斯百科全书》、《五十世纪中国历年表》、《本草纲目》等藏书二百余册给澳门中央图书馆;
2004 年,捐赠书画《李桂馨唐人诗意图轴》等两件给广东省博物馆;2007 年,郑观应大屋正在修缮中,并筹建故居纪念馆。吴利勋主动承诺一旦建成,就将他收藏的郑家大屋字画及实物悉数捐出。
最近吴利勋又决定:今年10 月在澳门卢九公园举办澳门赵家书画、文物展览,展出的百余件物品,全部捐赠给澳门特区政府。
人物背景:
复旦大学网络教育学院EMBA 课程荣誉顾问
法国五旬节国际大学荣誉博士
吴淦记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
广东省政协委员(1993 年~ 2007 年)
广东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兼澳门地区秘书长
广东省汕尾市政协常委
澳门建筑机械工程商会永远会长
澳门收藏家协会会长
澳门历史研究会会长
国际狮子总会港澳303 区(1997 年~ 1998 年)第十分域主席
澳门汕尾市同乡会会长
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委员
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选举会议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