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毕生精力倾注于保护滇池和西山的斗士
谁伤害它们我就跟谁过不去
记者徐赵全 张正祥,原是昆明市西山区碧鸡街道办事处富善居民小组的一个普通农民。30年来,因对滇池、西山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他一如既往地与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作斗争,把毕生精力倾注于保护滇池和西山的“事业”上,不惜付出家破身残的惨重代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民间环保斗士 。
2005年,张正祥作为云南省唯一候选人,获得了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称号。2007年,他又被评为十大昆明好人代表。现在,他被读者推选为“2009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有关他的环保事迹曾引起新华社、央视、《瞭望》周刊、凤凰卫视等知名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地方媒体对他的报道更是举不胜举。
自学成“家”
“我在环保方面很有研究,一般的大学生不一定懂得比我多”
12月9日上午10点,在高海公路旁的观音山村村口,记者初次见到了张正祥。他中等个头、身体略胖、皮肤黝黑、头发有些凌乱。他身着黑色夹克和西裤,卷起的裤腿下是一双老式军用皮鞋。他手里提着的黑色公文包虽显得有些不搭调,但正好表明了他和其他普通农民的不一样——他不种地、也不打鱼,每天的工作就是巡查滇池和西山。一旦发现有污染或破坏行为,就上前劝阻或马上向监管部门、新闻媒体举报。他的公文包里装着数码照相机、小型望远镜、地图及巡查日记本。
“我这几天很忙的,要不是你们打电话来预约,我今天还打算去呈贡呢!那里有个很大的采石场,对环境破坏很严重,对附近居民的生活影响也很大。当地居民要我过去帮他们想办法如何告状呢……”张正祥见面就说道。
随后,张正祥带着记者来到他的住处——一座老旧的四合院,看上去有些破败。这并不是他的家,他只是借住在此,他原来积善村的住房已经卖了。“家早就没了。”房东董秀凤是他的好朋友,也是少数几个支持他做环保事业的人之一。董秀凤不但不收他的房租,还经常做饭给他吃。
在正房的屋檐下,一张高脚四方桌上堆放着各种各样的复印材料和报纸杂志,都是与保护滇池和西山有关的。这就是张正祥的办公桌。他每天巡查西山、滇池回来后,就在这里写材料。张正祥没上过一天学,但通过自学,他读书、看报、写材料都会。“我在环保方面很有研究,一般的大学生不一定懂得比我多。”张正祥有些得意。
“人猿泰山”
“我是靠滇池、西山养大的,谁伤害它们,我就跟谁过不去”
“我是靠滇池、西山养大的,它们对我有养育之恩,我对它们有很深的感情,谁伤害它们,我就跟谁过不去……”张正祥之所以这么执著地保护滇池和西山的生态环境,正是源于这种单纯而朴素的思想。
张正祥生于1948年,5岁时父亲去世,7岁时母亲带着两个弟弟改嫁了。在3年自然灾害期间,他的两个弟弟死于饥荒。年幼的张正祥独自一人在西山上过着“人猿泰山”一样的生活。“那时西山树木茂密、物产丰富,各种动物随处可见,野果野菜四季不断。我饿了就吃野果,渴了就喝山泉,晚上住山洞,过得悠然自得。”幼年的张正祥虽然遭遇了家庭的变故,但有着与众不同的快乐童年。14岁那年,他下山住到了滇池边,以打鱼为生。“那时滇池的水很清,用手捧起来就可以直接喝。各种鱼虾也很多,海菜到处都是。”张正祥回忆。
张正祥真正走上环保斗争之路,是从1980年开始的。那时,随着包产到户后,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瞄上了西山上丰富的物产,盗伐树林的现象十分严重。“每天都有很多树木被砍伐。看着一棵棵熟悉的大树消失,我心疼啊……”张正祥把自家的养猪场卖了,再次住到西山上,当上了护林志愿者。为此,他的老婆带着孩子离开了他。
他每天在山间巡逻,发现盗伐者就劝说,跟其讲环保的重要性,但没有人理会。于是,他只能与盗伐者斗争。他堵断盗伐者经常出入的山路,夜间用石块袭击盗伐者,提着大刀追赶……他不知与盗伐者进行过多少次搏斗。在一次搏斗中,他的左大腿被斧头砍了一刀。直到现在,如遇天冷,伤疤还会隐隐作痛。
除了盗伐者,张正祥认为最大的破坏者是在滇池面山炸山取石的人。张正祥说,1982年后,滇池面山出现了很多采石场和矿场。“爆炸声不断,地动山摇的,滇池面山被挖得到处坑坑洼洼,灰尘漫天飞扬。”看着滇池面山昔日秀丽的风景被肆意破坏、“睡美人”身上满目疮痍,张正祥十分痛心。他更担心的是,这样肆意地炸山开采,会把西山下面通往滇池的暗河堵塞了,从而断绝了滇池水源的补给,使滇池失去自我净化功能,成为一潭死水。直到现在,张正祥依然坚持他的“暗河”理论,尽管有关部门和学术界并未认可。
斗争到底
面对报复和非议,他从没有退缩
为了保护滇池和西山的生态环境,张正祥决定要与破坏者斗争到底。他每天在山上巡逻,发现开山取石的破坏行为,就写材料到有关部门告状。为了拿出有力证据,他还买了相机,拍下“罪证”送到监管部门,要求制止破坏行为。或者向媒体爆料,把破坏行为曝光,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从1982年到2002年这20年间,张正祥不知写过多少举报信和告状书,甚至到北京去告过状,但滇池面山的开采依然如火如荼,破坏行为愈演愈烈。尤其是1998年他当选碧鸡镇人大代表后,更是一门心思扑在环保斗争上,视保护滇池和西山为己任。因此,张正祥也得罪了很多既得利益者,遭到过报复。一次,他在回家的路上,被一辆运载石料的大货车撞倒在沟里,口鼻流血、右手粉碎性骨折,后来连重一点的活都干不了。“有人认为我是疯子,故意找茬;有人说我不懂经济发展……”面对报复和非议,张正祥从没有退缩。
工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张正祥坚持反映多年的问题终于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滇池面山上数十家违规开采的矿场和石场被封停关闭。喧嚣了多年的滇池面山终于消停下来,“睡美人”的大体轮廓也得以保持。张正祥终于尝到了胜利的果实。直到如今,他依然为当年的胜利感到自豪。
2004年6月,张正祥被西山区滇管局聘为巡查员,每天负责观测水葫芦和蓝藻的生长迹象,查看入滇河道的污染情况。他每天沿着滇池沿岸徒步巡查,平均每天要走50公里的路,3个月就穿破一双皮鞋,而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有600元。每天巡查完后,他会把当天的材料进行整理,第二天送到滇管局。然而,由于张正祥对滇池治理过于心切,总是希望有关部门能按照他的想法来执行,实际的处理结果往往不如他意。于是,他更乐意向新闻媒体举报。时间长了,他和单位的矛盾、分歧越来越大。2006年12月,他被辞退了,而他并没有停止保护滇池的行动,而是成为了一名民间环保人士。
其实,从1992年起,张正祥就开始关注滇池污染的问题。他曾筹资30多万元,在滇池边自主研发了一套治理蓝藻的设备。张正祥称之为“A系统多功能高快循环灭藻新技术”,但一直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
支持河长制
“实行河长制以来,对入滇河道的治理力度加大了”
近两年来,张正祥没有了工作、没有了家,但他依然没有放下保护滇池和西山的责任。每天到滇池边或西山上巡查,发现污染或破坏行为就举报。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上主要靠朋友接济。平时帮人写一些上访或举报材料,对方会给一点差旅费。
对于近两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对滇池的治理,张正祥表示支持。他认为“治滇先治河”的做法取得了一些成效。“尤其是实行河长制以来,对入滇河道的治理力度加大了,盘龙江、运粮河等主要入滇河道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张正祥说,“但一些小的河道、沟渠治理力度不够,甚至没有被重视。”
今年来,张正祥又在考虑如何把滇池面山曾被开采留下的“伤疤”恢复成山林。在采访中,他拿出了一本《滇池西岸“五采区”绿化造林专用苗圃场建设用地申请书》。这已是他第五次修改后,准备送到市里报批的。他打算先建一个苗圃基地培育树苗,然后把滇池面山裸露的山体绿化。然而,他的这个申请一直没有得到批准。张正祥估计,滇池面山需要绿化的面积在3万亩左右。当问及这个计划的可行性时,他并没有做详细解释,只是大声说道:“只要政府部门给予支持,我自然会有办法的。”
“我这辈子没有其他的盼头了,只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看到滇池水变清、滇池面山变绿,这样我就没什么遗憾和牵挂了。”年过六旬的张正祥感叹道。
张正祥细数着自己的不平凡经历 首席记者杨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