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环球人物》专区 > 《环球人物》最新

李书福八年追梦拿下沃尔沃 外媒称其有农民智慧

来源:《环球人物》杂志
2010年04月15日15:01

  李书福一把拿下沃尔沃

  3月28日,瑞典哥德堡,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刘易斯•布思,郑重地在一份协议书上签下了各自的名字。当今世界汽车业的一件大事发生了——中国人以100%的控股,成为顶级品牌汽车沃尔沃轿车公司的老板!

  消息传出,举世关注。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说,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将加速推动中国汽车称雄世界!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评论员认为,这一收购行动具有标志性意义:世界汽车产业的重心已经从欧美转向中国!

  也有评论说,这是中国民营企业走上国际舞台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国以惊人速度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应当载入史册!

  通过这些评论,人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李书福是中国汽车界的英雄。

  然而,多数中国主流媒体在报道此刻的李书福时,几乎都回避了“英雄”这个字眼。原因何在?也许,人们现在还不敢作出这样的论断——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有如蛇吞象,消化得了吗?”“理念更先进、经验更丰富的欧美人,都对它的连年亏损无可奈何,难道李书福有灵丹妙药吗?”

  这些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想必精明的李书福早已深思熟虑过。实际上,我们稍加研究就能发现,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并非出于一时冲动,而是一位怀着必胜信念的传奇企业家,在经历“八年追梦”、梦想成真后,开始书写新的人生传奇。

  一心造汽车的农民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喻文

  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路透社不约而同地把李书福比为亨利•福特,称“他们身上都有一股天然的农民智慧”。亨利•福特正是李书福此次收购行动的合作方之一——美国福特公司的创始人。和亨利•福特一样,李书福的童年也是在农村度过的,他靠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白手起家,最终建立起了自己的汽车王国。

  20多岁成千万富翁

  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省台州一个贫穷的山村。从小调皮的他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高中毕业那年因3分之差没能考上大学。随后,拿着父亲给的120块钱,李书福做起了照相生意。最开始,他只能背着相机在公园里或大街上给人拍照。半年后,他用积攒起来的钱,租了一个店面,开起了照相馆。但这个年轻人并不满足于当一名摄影师,他有更大的野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书福发现,家乡有些工人生产的冰箱零部件销路很好。他也开始在家生产这种零部件,做好就亲自送到冰箱厂去卖。1984年,李书福和几个兄弟合伙办了一个工厂——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21岁的他担任厂长。

  李书福看准了人们购买冰箱的热情。一年后,他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生产电冰箱。他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生意越做越大。到了1989年,北极花电冰箱厂的产值已经超过千万,每天到工厂拉货的车子排起了长队。

  1989年,国家对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制度,民营的“北极花”不在国家定点生产之列。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打乱了李书福的阵脚,他不得不关掉当时产值已经过亿的冰箱厂,另谋出路。

  冰箱厂关门之后,李书福决定南下,到深圳大学“充电”。但很快,他就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在读书上。在逛装潢材料市场时,李书福发现有一种进口装修材料的市场前景很不错,便中断学业回到台州,联合几个兄弟重新创业。他的工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张美铝曲板,后来又成为全国第一家铝塑板生产厂商。生产装修材料给李书福带来了巨大的成功。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吉利集团的主要利润来源之一。

  就在李书福的建材生意越做越红火之际,海南房地产热又让他心动。他带着几千万元的资金来到海南,却遭遇地产泡沫破灭,几乎血本无归。对于这段经历,李书福不愿多提,但他并不惧怕失败。他说:“失败,这些都是实践的过程,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在海南炒房失败后,李书福意识到自己只能做实业。带着这条深刻的教训,他又一次回到浙江。

  在深圳动了造车念头

  其实在李书福的心中,一直有个“汽车梦”。在深圳学习期间,李书福就有了生产汽车的念头。当时,他花6万元买了一辆深圳产的中华牌轿车。“从买了第一辆车以后,就想造汽车了……轿车是什么?不就是四个轮子、一个方向盘、一个发动机、一个车壳,里面两个沙发吗?”正是凭着这股无畏的劲头,李书福把目光投向了全新的领域。

  上世纪90年代,汽车行业还没有向民营企业开放。李书福找到当时台州市黄岩区经委的领导,刚把自己要搞汽车的想法说出口,就得到了一句“不可能”的答复;他找到省机械厅,答案还是“不可能”,还多了一句:“你去北京也没用,国家不同意,工厂不能建,汽车就是生产出来也不能上牌。”

  但李书福没有就此放弃。他决定走迂回路线,先办摩托车厂。“在(对摩托车厂的)参观中,我发现制造摩托车原来如此简单,所以我一直在琢磨这个事情。我发现这里面有商机,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一开始,李书福对摩托车一窍不通。他买来样车,把它拆掉琢磨其中的原理,再按照市场需求对它进行改良。一年以后,李书福造出了中国第一辆踏板摩托车。产品投放市场后一直供不应求,李书福又一次占领了行业的先机。在经营摩托车厂的过程中,李书福始终不忘为将来建汽车厂布局。他在浙江临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买了一块850亩的地,名义上说是要生产摩托车,实际上却在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

  李书福的造车梦是从模仿开始的。1996年,奔驰刚刚推出新车,李书福就买了两辆,照着设计。后来,他又到一汽,把红旗车的底盘、发动机、变速箱都买回来研究。最后他果真“依葫芦画瓢”造出了一辆车。“玻璃钢的,红旗轿车的底盘、发动机,外观跟奔驰E200一模一样。”李书福兴奋地开着这辆车上街兜风,却很快受到警告:没有生产许可证造出来的车是“犯法的”。这成为李书福造车梦的最大障碍。

  在一次饭桌上的聊天中,李书福得知四川德阳监狱下属的一个汽车厂有生产经营权。他急急忙忙赶到德阳,找到那家汽车生产厂,与其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改名为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1998年8月8日,吉利生产的第一辆车下线。为此,李书福专门搞了一个“下线仪式”,发出去700多张邀请函。但由于当时这辆车尚未列入国家规定的生产目录,李书福的壮举鲜有喝彩,来给他捧场的只有一位副省长。“我当时真想哭。办了100桌酒席,却没有来宾,这是什么滋味?”李书福在多年后谈起当时的场景时,仍有些心酸。

  “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在生产汽车的同时,李书福时刻不忘要拿到吉利汽车真正的“准生证”,那就是登上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公告。1999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视察吉利集团,李书福对他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我之所以做汽车,就是认为改革开放不可逆转,它会一直朝前走。作为我们来讲,要做大事需要时间,三年八年要是搞不成,就用一辈子。”李书福曾说。漫长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2001年11月,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吉利豪情登上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名录,吉利集团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在创业初期,李书福用廉价轿车打开了国内市场。当时的吉利美日和吉利豪情,每辆价格都在3万多元。高档一点的吉利优利欧售价也不过4万元。超低价位引发了同类小轿车的降价风潮,中国低价轿车市场就此被打开,汽车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属。

  但在经历几年价格优势后,吉利却成为廉价低端的代名词,它甚至被戏谑道:“开吉利车要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另外,因为过于模仿其他汽车,吉利也没少吃官司,李书福的处境十分尴尬,情绪也极端低落。有人说他快疯了——见人就讲自己是怎么造出3万元轿车来的。有一回,他与同事喝酒后号啕大哭:“我一不偷、二不抢,每天从早晨6点半工作到晚上11点,辛辛苦苦办企业,为什么别人总嘲笑我?”

  也许就是从那时起,李书福萌生了收购世界级汽车品牌的念头。他的吉利品牌开始努力摆脱低端形象,向汽车业的上流俱乐部靠拢。与此同时,李书福也在改变自己。过去他讲究经济实用,连30元以上的衬衣都舍不得穿,现在的他却穿起了西服。

  2007年,吉利开始实施全方位战略转型,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向“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现在的吉利已经不再造4万元以下的汽车。“风向转了,不能光讲便宜。”李书福说。

  实施战略转型的第三年,也就是2009年,吉利汽车销量达33万辆,比2008年净增10多万辆,同比增长达48%;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28%。一个全新强大的吉利汽车品牌形象正日渐清晰起来。

  和吉利的销售业绩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李书福的“疯狂言论”:“要像卖白菜一样卖汽车”、“让中国的汽车走向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正是这些言论,让李书福获得了“汽车狂人”的称号。经营吉利这个巨大的产业帝国,曾有记者问他有没有压力,李书福的回答是:“我没有压力,真是没有压力,什么叫压力我不懂,因为我是农村来的。你说我怕什么,失败了没有关系,回去种地、养鱼、养虾,对不对?承包两亩地,一亩地种菜,一亩地种水稻,怕什么呢?有吃有喝。”没有这样的心态,李书福也许很难坚持到现在。

[1] [2] [3] [4] [下一页]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高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