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大学生看重“未来就业率” 热门专业易“跌停”

来源:浙江在线
2010年09月01日14:51

  浙江在线09月01日讯 据《青年时报》报道 一直以来,大学生就业率的统计口径始终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法定的发布机构,因而,通过商业调查公司、高校、不同职能部门等多种渠道发布的就业率数值,在现实中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面前总难免遭受质疑。

  其实,大学生就业率并非没有“最权威”的出处。记者通过多方了解得知,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每年都会发布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区间统计表,罗列出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这份统计表在每年的高考临近之时发布,体现的是各个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2-3个月的初次就业情况,据此推断其意图很可能是要为考生依据就业形势来选择大学专业提供参考。

  这份出自教育部的就业率统计表,其权威性和可信性要高于其他途径发布的就业率,本该广泛传播,造福于广大有需人群。但是事实上,记者调查发现,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它知之甚少。这份统计表似乎表现出一种“遮遮掩掩”、不愿自我宣传的低调做派,令人不可思议。

  在整合、分析了连续6年的大量就业率数据后,记者发现,大学本科同一专业的就业率,在不同年份间竟然如同股市行情一般跌宕起伏,令人心悬。例如曾被力捧的“热门专业”小学教育,在2004年的就业率达到95%以上,但4年以后的2008年,居然跌至80%以下。

  选择“热门专业”是很多考生填报大学志愿的依据。可是,如果就业率会出现如此惊人的“崩盘”,那么读书就业就很可能成为一场股海博弈,学生以青春和未来为本钱杀入大学这个“股海”,最终被“跌停”、“套牢”,甚至“倾家荡产”。

  大学专业选择的新关键词:“未来就业率”

  2008年毕业于上海某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张海丽,如今在一家合资企业任部门秘书。

  “我高考那年,小学教育的工作很好找,待遇也高,据说毕业生在3月份就被抢光了。我和很多同学在高考时都选择了小教专业。”张海丽回忆说,“但是到了2007年以后,忽然发现满大街都是小教专业的,而很多小学则要求老师有研究生学历,本科生基本都降格到一些培训机构去,要么从事其他行业了。”

  “现在想想,其实那时候选择小教专业,就因为看到就业形势好,但是没料到就业形势会急转直下到这个地步。早知如此,我一定会重新选择。”

  和张海丽一样,2009年毕业于北京某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的唐狄,当初也是冲着高就业率选择了这个专业。“当时也不知道金融工程到底要学什么,只是看到这个专业工作条件很优越就报考了。班里起码有一半的同学都是这样。”毕业后,唐狄先后辗转在京、广、沪等地,却一直没能找到预期中的好工作,“每次面试都要和上百人竞争,待遇和前几年相比反倒更差了。”

  比张海丽、唐狄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懂得“未来就业率”的重要性。

  今年4月,在杭州的一次高招咨询会上,学生家长陈先生发现,有所学校说“信息安全专业很好,就业率98%,很热门”,可是当他问“4年毕业以后就业率还会那么高吗”,对方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这让他对这所学校的印象大打折扣。陈先生表示,当年的就业率高,可能会吸引很多人报考所谓“热门专业”,学校则顺势扩招,4年后会不会人才过剩,反倒找不到工作呢?

  高考应届生小赵也参加过几次高招咨询会,他说自己对各所学校声称的“当年就业率”一点兴趣也没有,他提问的内容集中在“4年后杭州的产业发展趋势”、“4年后杭州的人才需求情况”等“未来层面”,往往问得咨询处的老师满脸愕然。

  另一位杭州家长则对记者说:“看过人家吃亏的,盯着当年的就业率其实没有用,关键在4年以后。”他咨询过不少就业指导专家,希望为孩子选择一个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但是专家告诉他,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不便提供意见,“因为变数太多,没有人预测过4年后的就业率,他们也无能为力。”这位家长无奈地说,能指望的只有教育部门了。

  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未来就业率”成为许多考生家长咨询的新关键词,“以前的不少热门专业,这两年都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现在的家长更关心4年以后的就业情况。”该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发布就业率都是当年的情况,“没有听说过哪个部门负责研究4年后的就业率的。”

  “低调”的就业率统计表浮出水面

  “就业率年度变化趋势”呼之欲出

  如果说就业率是一项逐年上涨、至少是维持平稳的数据,那也许就没有这么多问题了。

  但事实并非如此,连续3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都被冠以“严峻”一词,许多本科毕业生已经感觉到在找工作上力不从心,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冲着当年的高就业率的专业来读的大学,但眼下面临就业压力最大的,恰恰也是他们。这种情况甚至有向研究生阶层蔓延的趋势。现实告诉我们,就业率可能根本不是一项“逐年上涨、至少是维持平稳”的数据。

  为了找到能证明“就业率年度变化趋势”的统计学依据,记者查阅了来自商业调查公司、数十所高校以及多个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发布的历年大学本科就业率信息,遗憾的是,这些就业率信息要么缺乏连续性,要么历年的统计口径不一致,都无法作为统计分析“就业率年度变化趋势”的依据。

  经过多方了解,记者找到了一份无论是权威性还是可信性都甚高的数据,这就是来自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历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区间统计表”。

  根据该统计表所附的介绍,从2004年开始,这份统计表记录了大学本科各专业毕业生的当年就业率。综观这份统计表,其连续性和统计口径都符合“就业率年度变化趋势”研究需求。在相隔4年里,同一个大学本科专业的就业率究竟会呈现何种变化呢?

  在分析这些数据之前,记者还注意到一个奇特的现象。这份统计表每个年度的就业率统计截至时间为9月初,因此数据体现的是各个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2-3个月的“初次就业情况”。此外,统计表还署上了发布时间,集中在6月初和5月中旬,也就是每年的高考临近之时。如果有高考应届生希望借助就业率统计来选择报考的专业,那这份表格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应该是最符合要求的。如此一份本应造福于有需人群的就业率统计表,却鲜少见到它“抛头露面”,即便偶有媒体报道,也仅仅停留在新闻通稿式的定性分析,而未深入挖掘。

  在2010年“就业率”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时候,这份来自教育部门的统计表,曝光度远远低于某商业调查公司的就业率调查报告,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它知之甚少其低调做派令人不可思议。

  数据无情:

  就业率四年后“跌停”

  “套牢”的是大学生

  为了更加公正、客观,记者将统计表转发给几位大学生就业指导专家,请他们研究这些海量数据,看其反映出何种“就业率年度变化趋势”。

  很快,专家给出了相近的分析结果,2004年和2005年就业率最高的一批本科专业,在4年后的2008年和2009年,大多出现了下跌。其中,2004年就业率高于95%的8个专业中,至2008年竟有7个出现10%以上的跌幅。跌幅最大的小学教育专业,2008年就业率不足80%,下跌约20%;“审计学”专业2005年就业率也超过了95%,但2009年则低于75%。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分析结果,记者联系上了数据的发布方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所发布的统计信息是权威的,“有个别专业的就业率确实下跌”,“就业率变化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我们已向上级汇报。”

  一份理论上最为权威也最为可信的大学本科生就业率统计表,其数据体现了“热门专业就业率大幅下跌”。像张海丽、唐狄等“曾经的热门专业毕业生”遭遇严峻的就业形势,绝对不是偶然。统计数据和现实状况不谋而合,像陈先生、小赵这样“担心4年后就业率下跌”的情况,就更显其必要性。

  分析专家、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广东白云学院的刘小雄先生认为,就业率是许多学生选择大学专业的重要依据。但是,历年的统计数据说明,就业率大幅下跌的现象确实存在,如果只看眼前的就业率,而不知道4年后的就业形势,很多毕业生会“失去4年宝贵的青春,付出的努力难以得到回报,而且这种生命和精力的损失,负面影响或将持续一生。”

  困难:预测未来就业率存诸多变数

  建议:多部门联合发布就业率预测

  刘小雄认为,要学生和家长彻底抛弃“就业率准绳”并不现实,需要做出改善的是“由国家相关部门来预测4年后的就业趋势,提供更加科学的数据。”

  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专家、中科院研究人员张勇燕表示,她同意这一观点,并且“必须要由多个部门联合进行预测”。她的理由是,未来特定时期的就业率取决于该时期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高校内专业人才的供给状况。掌握这个微妙的供求平衡,需要掌握许多变化着的决定因素。比如人才需求方面的变数,包括社会经济背景、产业发展、地区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等方面,超越了教育部门的职能范畴,只有主管经济产业的部门能够预测。而人才供给状况,除了教育部门能够掌握的高校、职校毕业生总数外,还需要考虑毕业生区域流动、非应届生换岗、国际人才流入等情况,也需要地方政府、人力资源市场等部门共同预测。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傅红春教授日前也在人民网撰文表示,国家应该多关心“未来就业指标”问题。傅教授认为,“未来就业指标”是比时下流行的就业率更贴近实际需求的数据。因为目前常见的就业率数据,反映的是在某种统计口径下的既往数据,适合于研究;而应用最广泛的“未来就业指标”,应该由国家相关部门提供推算模式。

  专家:不敢预测是因为“有压力”

  还有专家列举了香港一些大学的招生简章,“未来就业形势”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介绍了不同专业毕业后的发展方向。“虽然没有说明预测的依据,但最后还是给出一个未来的就业率和薪金预测值。”该专家表示,这说明“未来就业率”的预测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是“谁想做,谁该做”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

  “谁想做呢?如果预测就业率下跌,很多相关利益方会着急、会干预;如果预测就业率持平或上扬,那万一恰恰相反,出现了大幅下跌,那预测者同样要承担责任。”一位不愿署名的专家愤慨地说,“有压力的事,谁都不想做,法律也没有规定谁应该做,最终就是没人肯做。”

  减压:

  抑制高校扩招,防止就业率大幅下跌

  “从理论上说,人才需求量的骤减,除非产业大规模调整,否则不会出现。”专家坦言,在中国的经济形势快速平稳发展的环境下,最可能导致大学生就业率大幅下跌的原因,就是人才供给过剩,“也就是高校过度扩招”。只要高校不再过度扩招,控制人才供给量,就业率的数字会比较稳定,预测的压力小了,也就有人做事了。

  张勇燕也表示,“信息安全”、“审计学”等专业的就业率下跌,也可能是高校过度扩招造成的。因为这些专业的人才需求量稳步增长,只是由于毕业生供给量高速膨胀,所以导致就业率迅速下跌。此外,过度扩招的现象已经蔓延到研究生院,进一步造成了本科生就业率下跌。

  和就业率下跌的专业相反,石油工程、地质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等本科专业,能常年维持95%以上的就业率。张勇燕表示,这些专业的门槛很高,高校无法随意扩招,人才供求关系稳定,就业率就能维持较高水平。“所以问题还在于高校能不能克制招生的欲望,保证人才供求关系的平衡。只有这样,未来的就业率才有保障,预测的准确度才能提高,由预测就业率产生的风险才能得到控制,预测的压力减小了,才有人愿意牵头做。”

  就业率立法:

  终结赌博式专业选择

  “既然就业率受高校扩招影响而下跌,那么反过来,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就业率预测来约束高校,使其无法过度扩招,那么也能取得成效。”傅红春教授表示,上海已经开始实施“招生计划与就业率挂钩”的政策。根据这一政策,上海高校全面开展了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同时,今后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将加大“就业指标”一项的权重,将未来毕业生就业状况提升为一级指标或核心指标,“对预测就业率低于本市平均水平的学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明显偏低的要减少其招生计划。”

  对于上海的这一做法,多位专家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张勇燕认为,此举开创了“就业率立法”的良好开端,如果上海试点有了成效,那么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请人大代表进行提议,将“就业率发布”、“就业率决定招生计划”列入法规。刘小雄也表示,他很期待高校过度扩招被抑制以后,进一步将“就业率预测”提上议程、列入法规。“届时,根据就业率选择大学专业,将不再是赌博式、炒股的做法,学生也不会再有‘就业有风险,入学需谨慎’的精神压力了。”  记者 洪文宇 王秀芹

(责任编辑:news1)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