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009年
记者的视角无法面面俱到,本刊选择集中关注房子、孩子与社会参与机制,殷盼能以这三组镜头的管窥之见,为两千万人的生活重建立此存照,并为就在此刻正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建设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
一年后的地震灾区,盖房子的热情淹没了所有的缅怀。尚未完全从悲痛中摆脱出来的灾区人民,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将于短短两年内,集中建起数千万栋各类房屋,在世界建筑史写下“汶川速度”的历史性记录。
围绕最受关注的孩子们,数千万乃至亿元的投入带来的是高标准高速率的硬件建设,地震也成了四川省加大“一乡一校”寄宿制学校建设,调整教育布局的历史性契机,其中,少数民族地区撤并村小的力度尤其大。尽管对于寄宿制学校半军事化的管理水平以及孩子们的身体健康、人格成长、文化影响等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尚存在很大争议。仅就收费而言,家长们也要在国家刚刚承诺的义务教育之外,为孩子享受到该模式的教育服务而额外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
政府在重建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决定性角色,灾区人民的感激之情记者在采访中时有耳闻。地震发生之初,民间组织与志愿者的参与让惊恐无助的灾民感到温暖,分担了政府的压力。在转入重建之后,“维稳”被提到核心议程,外来机构和人员被视为潜在不安定诱因之一。政府所试图拥有的绝对控制力,又令灾区的社会重建面临新的挑战。
在物质获得快速修复的同时,社会重建中的软件要素、正常生活所需要的软性力量,反倒更值得人们关注,尽管这一部分很难被量化考核。“没有反思的眼泪只是水”,一年前的灾区采访,本刊记者曾写下这样的句子,一年后,它仍旧提醒我们,收拾河山与心灵的前路漫漫。祈愿两千万人能在被震动过的土地上,不被旧有的惯性思维所裹胁,栽下未来生活的新苗!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