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学校推行“死亡教育”引争议  
  写遗书、立遗嘱、撰写墓志铭,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前来上课的学生都要做。“我们会让学生假设自己已经死亡,然后以旁观者的角度撰写自己的墓志铭。”广东药学院教授邹宇华说,具体操作上,会先让学生用5分钟冥想一下,然后再尝试写下来…[详细]
               查看全部留言
 
死亡教育进入广州高校 学生要到殡仪馆直面死亡
“死亡教育”中国不能再等了
大学生自杀率升高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近年来,高校中屡屡出现大学生自杀的现象,仅广州地区高校就有近20名大学生因种种原因自杀。不时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详细]
 
社会竞争压力大,无处排遣压抑者容易选择自杀
  与过去物质条件差时人们经受的挫折多相比,现在人们承受挫折的机会少了,心理承受能力也变差了。社会竞争压力大,个别超负荷工作而又无处排遣压抑心理的人也会选择自杀…[详细]
  没有地震经历的人无法感受到受灾者的痛苦。人活在世上要有几个最基本的信念,要有爱他们的人,有自己热爱的工作。许多受灾者在地震中失去亲人,也失去了爱他们的的人,失去家园和工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的话,很容易进入抑郁状态,没有生活动力…[详细]
 
  “深呼吸、压胸、叫醒”,这三个看似不相连的动作,一旦连续起来,则可以让人有在梦境中翱翔的感觉,这就是曾经被禁止的“死亡游戏”。近日,有网友称这种“死亡游戏”在重庆市的中学生中再度流行,并有人为寻刺激连玩三次导致昏迷,险些丧命…[详细]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生与死不是一个自然命题,也是一个哲学命题,每一个生命都必须面对这个命题。死亡教育其实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告诉孩子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别人的生命…[详细]
 
  只有真正地看清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才会去珍惜和热爱活着的每一天,人才会生活得充实和有意义。有一个词叫“向死而生”,从这一点来说,不论是对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应该进行“死亡教育”…[详细]
 
我们应该学会正视死亡
  我们应该学会正视死亡。以往家长们在对孩子谈起死亡话题时,要么闪烁其辞有意敷衍,要么就是诸如化蝶高飞、破茧重生之类的美好童话。在这种教育下,孩子对于死亡并没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在他们眼中,死亡可能是一次轻易且美妙的体验,也可能是一个无法参透的沉重恐惧…[详细]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
美国是死亡教育的发源地
  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会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详细]
英国为低至11岁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
英国为低至11岁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
  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详细]
 
死亡教育少一些噱头和作秀 多放在生命意义的讲解上
  学生教育诱导“营造”出的死亡即将来临的“悲惨”氛围,写自己的“遗言”。这让他们体会到是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美好、活力,还是死亡的威胁?…[详细]
  ·中学开设死亡教育课 学生自己设计墓志铭
  ·中学生军训拿棺材考核 大胆男生开棺毁尸(图)
莫把生命教育异化成“死亡体验”
 
过度禁忌会让孩子对死亡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
  过度禁忌往往会让孩子对死亡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甚至会带给他们一些关于死亡的不正确信息,误认为死是一件轻松、随意的事,可能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放弃生命…[详细]
  学校应教育学生从有意义的生命个体中获取奋起的感悟,得到向上的力量。参观殡仪馆起不到想要的效果,还可能对一些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死亡教育目标是带给社会更多温暖,令我们更加正视生命…[详细]
“死亡教育”需要在审慎中进行
 
  在对年幼的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时,切忌过于冰冷严肃甚至恐怖,必须针对不同年龄特征采取相应的方法。比如不少小学生在参观烈士陵园后感到不适,因为过于血腥的历史图片和烈士遗骸对他们产生强烈刺激…[详细]
根据年龄阶段 智慧讨论生死
  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家长要选择不同方式进行死亡和生命教育。对于婴幼儿(0—3岁) 最好的方式是告诉他“这个人不见了”…[详细]
“死亡”只是教育内容和切入点,实质应是生命教育
“死亡”只是教育内容和切入点,实质应是生命教育
  死亡教育虽然讨论的是与死亡有关的话题,但它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生”的价值,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认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死亡”只是教育的内容和切入点,其实质仍然是生命教育…[详细]
重点应该放在生命意义讲解上,而不是死亡后的程序
重点应该放在生命意义讲解上,而不是死亡后的程序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生命与健康、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等方面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心理调节的素质…[详细]
 
  【编后语】应该说,“死亡教育”的出现是教育进步的好现象。可惜的是,“死亡教育”的操作形式,好像也存在着误区。写遗书、立遗嘱、撰墓志铭,到殡仪馆……在这样一个特殊场合,学生们看到的是冰冷的尸体,哀号的生者,是神秘的丧具和繁琐葬仪。反而有可能加剧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因此,教育重点应该放在生命意义的讲解上,而不是熟悉死亡后的程序。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坚强的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认识到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必然,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应当更积极地探索生命,体验与别人共存的幸福,进而用坚强的品质延伸生命的长度,用积极的生活拓宽生命的宽度。惟有这样的死亡教育,才能使学生们意识到生命是一个完美的奇迹。

 
不买房就是不爱国? 大学生再现“下乡”潮? 别让“救猫运动”变了味 “跑部”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莫把抵制外国货搞成闹剧

查看留言

用户:

匿名: 隐藏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