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一个三鹿倒下去,千万个三鹿站起来。含有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在“潜伏”一年多后重新出现在市场上。据称,这是因为“没有人监督企业走完销毁和处理的最后一步。”如今,这些毒奶粉、毒奶糖,又在清查中,又在真真假假的召回中,又在封存中。难道我们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问题”们不断重演,不断复出?

三聚氰胺“复出”之路并不孤独
“问题”阴影不散,再度卷土重来
类似问题为何一发再发,难以根治?
处罚流于形式,监管只是为“应付”
违规成本低,难免有人铤而走险
就算出了事也不是啥大事
提高成本,才能使企业和相关人员担起责任
处理问题是为了解决,而不是让其应付
三聚氰胺“复出”之路并不孤独

三聚氰胺“复出”之路并不孤独

“问题”阴影不散,再度卷土重来

  最早将人们重新拉回到三聚氰胺记忆中的,是陕西金桥乳业的案件。一年多的时间并没有让三聚氰胺这个曾经带给中国乳业巨大震荡的物质消失。由于奶源紧张造成的非正当竞争,当年的毒奶粉换了马甲得以重生,三聚氰胺的队伍逐渐增加,食品安全问题就这样查而难禁 ?[详细]

央企“负面新闻”缠身,只靠民众舆 论监督

  油价涨还是油价跌,有没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这一切都靠企业自己的一张嘴。赔了有国家担着, 赚了自己分,在这样的情况下,谁会把每个消费者当成上帝?没有市场的竞争,也没有必须付出的成本,喊了多少年的体制变化,国企改革,自然无从谈起。[详细]

韶关冶炼厂 水污染事件,偶然事故不偶然

  川化集团造成的四川沱江特大污染事件,经济损失约2亿元,但最后罚款和赔偿只有1200多万,川化公司总裁谢木喜引咎辞职。吉化公司造成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吉化总经理等主要负责人被免职,赔偿还没有见到。如果不加大包括经济和法律上的惩罚力度,让污染制造 者付出沉重代价,让肇事者感到真正的痛。[详细]

类似问题为何一发再发,难以根治?

类似问题为何一发再发,难以根治?

处罚流于形式,监管只是为“应付”

  在治理违法经营的问题上,惩治违法者属于治标,“死后验尸”;堵住监管漏洞的前置性手段才是治 本。恰恰因为严于治标,疏于治本,才导致了三聚氰胺之类的问题频发,以及今天的卷土重来。而体制内对失职官员问责上的爱护有加——演一场戏,打发打发舆论,则不 仅是疏于治本,说得不好听,令人怀疑的是有没有治本的决心与诚意。那么今天三聚氰胺的卷土重来,绝对是对畸轻的行政问责的严厉报复。[详细]

多头管理乱人心,监管不力缺乏责任心

  网上有一则“新版盲人摸象”的幽默小品,说的是一头大象被小虫子咬得很烦,于是多方求助,而各家职能部门,有的说我只管象头,有的说我只管象尾,有的说我只管象腿…在现实中,有不少事情,当某种管理能带来权力和利益的时候,往往是多个部门一哄而上,争着管、抢着管,而当需要为有关事件承担责任的时候,大家又都说不该自已管。[详细]

只下表面功夫的问责能够“吓”住谁?

  山西矿难和溃坝事件此起彼伏,而大多数却是媒体报道了民众才知晓,因此撤职的官员也为数不少,就连省长孟学农都引咎辞职。可是同样的事情依然不断发生。如今,问责制的实施更多地取决于媒体与社会的关注程度,而不是事件本身的大小。问责制被当作了平息民愤、取悦舆论的工具,已不需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其作用也就大打折扣。[详细]

避“风头”盛行,“复出”也就不足为奇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高考舞弊问题只会禁而不绝。问责变成“秀”,处理变成“避风头”,当监管只是一句口号,当处罚流于形式,难免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会出现“丢车保帅”、“替罪羊”和异地复职等情况:用公款组织旅游的山东省滨州市工商局长邵立勇复职了,瓮安及黑砖窑撤职官员复出了,质检总局副司长鲍俊凯也先升记过后复官了……如此种种,一个小小的三聚氰胺潜伏2年再复出,就不足为奇了。[详细]

违规成本低,难免有人铤而走险

违规成本低,难免有人铤而走险

就算出了事也不是啥大事

  政府对相关官员的问责太表面,使其应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成本低,法律对出事的企业惩罚太轻,使其冒险的成本低,大锅饭国有企业对违章职工的处罚苍白,使其违章的成本低,正因为这样,小煤矿才会越建越多,矿难也才会层出不穷。[详细]

出了问题也没事,事后弥补就可以

  医疗出问题投诉太多,抓一下;煤矿出问题,抓一下;教育出问题,抓一下;官员腐败了,抓一下;治安出问题了,抓一下……因不出问题不会有人抗议,不出问题不会有人注意,就算出了问题,只要当时安抚好民心也就可以,管理者自然疏于制定出预防机制。[详细]

提高成本,才能使企业和相关人员担起责任

提高成本,才能使企业和相关人员担起责任

处理问题是为了解决,而不是让其应付

  违规成本过低,召回销毁问责乏力,是涉毒乳品阴魂不散的症结所在。同样,要惩处违法现象,规范国企行为,惩戒腐败…等等,也必须提高违规成本,才能给“有缝的蛋”打上一个“补丁”,让有缝的鸡蛋遁迹。[详细]

解决问题要从根源出发,不是只动表面无关痛痒

  好面子与爱逞强,以及互相攀比,讲排场,这些中国人的传统弊病,这些所谓的大气,蔓延到官场作风中就成了灾难。下达指标解决的不是实际的问题,而是官员的“面子问题”。“看上去还行”,马马虎虎过关,真正的问题就这样被掩盖了。 [详细]

解决问题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 不是只为平息事态

  经济冷了,市场低迷,人民紧张,政府出手救市促消费;房价飞涨,超出预期,人民抱怨,政府出手抑制房价。所有的政策,都只是为了平息当下的怨言,缓解当下的矛盾,其实我们需要的,是从靠政策排不到房,靠自己买不起房的人们的利益出发。[详细]


  更多>>
2010.02.08 2010.02.05 2010.02.04 2010.02.03 2010.02.02
医院代签病例谁来担责 “产权共有”难保经适房“清白” 代表委员“增税论”岂止是书呆子 政府采购需给企业公平竞争环境 免职令解决不了上车难
2010.02.01 2010.01.29 2010.01.28 2010.01.27 2010.01.26
“双刀男”暴力宣泄难掩内心无所凭依 公众信心比领导人信心更重要 根绝假发票关键在打准板子 旧村造亿万富翁难掩暴力逻辑 “涉黑”不是涨价的挡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