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女儿被亲生母亲以“精神有病”为由送进了精神病院,试图逃离时,写下求救信和遗书,其中提到母亲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获得自己手中三套总价数百万元的房产所有权。如此骇人听闻的事件,不是文学作品里的虚构,而是发生在南通的真实事件。在我们声讨甚至唾弃这位母亲的行为的时候,我们绝不能忽略一个事实:房子对于中国人来说,已成一个魔。

房子把中国人逼疯了
扭曲的不只是房价,而是人心
中国人为何如此痴迷房子?
一个房子折射出全民心态,击中社保体系软肋
房子是最大民生问题,需政府责任回归
住房不能只讲商品属性,不讲民生属性
 

     房子把中国人逼疯了

    ——扭曲的不只是房价,而是人心

房子把中国人逼疯了

    在今日中国,房子已经成了决定个人命运、子女入学、家庭幸福、企业兴衰、官员仕途、经济增长等等的关键因素。高房价的房地产业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政府提供了巨额的税收。当一个国家对房地产如抽大烟般欲罢不能,当被拆迁人为了房子将汽油浇在自己身上、当拆迁者为了房子将铲车开向活人、当各行各业都争相将万亿资金投向房地产、当有没有房子能够决定一人一生的幸福、一个家庭的阶层时,这房子哪里还是房子,分明是万恶之源。

母亲将女儿送进精神病院 为占房逼其交房产证

    朱金红,江苏南通人,被亲生母亲以“精神有病”为由送进了精神病院,试图逃离时,写下求救信和遗书,提到母亲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是为了获得自己手中三套总价数百万元的房产所有权。母亲唐美兰,则在咬定女儿有病的同时,表示“只要女儿把房产交给她,就接她出院,否则就是没有好透”。[详细]

情侣缓婚、夫妻假离婚 为规避二套房贷高利息

    2010年4月30日,在郑州一家区级婚姻登记处,王新夫妇满脸笑容,他们按照程序填表、登记、签字,随后上交红色的结婚证,领到了紫色的离婚证。末了,俩人手牵手走出登记处大门,商量着找个地方庆贺一下。王新说,二套房是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的。先协议离婚,把房产全部判给她,等我申请完房贷,然后复婚。[详细]

六旬老汉挖地自造“房” 只为没有钱不甘当房奴


   郑州市64岁的退休矿工陈新年用4年,在自家居住的棚户区院内地下6米处,挖出一个50平方米的房间。对此,郑州市房管局工作人员称,他所挖的地下室,没有办理合法的手续,因此没有合法的产权,不受法律保护。[详细]
 
中国人为何如此痴迷房子?

     中国人为何如此痴迷房子?

    ——一个房子折射出全民心态,击中社保体系软肋

     为了一套房子中国人可以透支几代人的财富,不在乎大半辈子为地产商和银行打工。房子在中国已经不再单单是一个住所,它是婚姻的前提、个人能力的体现、未来安全感的寄托,买房年轻化折射出的是我们全民的心态和整个住房体系的漏洞。

传统思想在作祟——“先扫一屋方可治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古到今,中国的“君子”们无不坚决贯彻这一古训,先扫一屋方可治天下的观念也如其他传统思维一同流传至今,为大多数国人所接受。“扫一屋”就先得有“一屋”,买房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每个“君子”成家立业的首要任务了。[详细]

为了那个归属感——房子是家,家是归宿

    房子不只是钢筋加水泥,也不只是一个栖身之地,它代表着家。家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一个归宿,给人们带来了安全感。因此拥有一个自己的家,哪怕很简陋,也是无房一族的憧憬和梦想。一旦有了钱,大多数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买房。如果没有房,自己就只是一个悠悠过客,感觉自己并不属于那个城市。

社会价值观单一——所谓幸福不是房子就是票子

    一项网友投票吸引了36万名网友,结果显示八成人认为幸福与房子有关,其中69.9%的人认为幸福的家庭一定该有至少一套房;10.5%的人表示“不仅该有,至少85平以上”;只有10.0%的人认为“房子和幸福无关”。[详细]

社保体系不完善——养儿防老不如养房防老

    为何年轻人会将买房当作一个必然的选择,这与他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关。而这样的不确定,根源则在于社会保障的缺失——大家都认为,只有有了一套“不动产”,心里才有底。再加上当今房价的扑朔迷离,更加重了这种力求保险的心态。

 

     房子是最大民生问题,需政府责任回归

    ——住房不能只讲商品属性,不讲民生属性

房子是最大民生问题,需政府责任回归

    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增长,把住房建设当作拉动经济、增加税收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只注重房地产的商品属性,忽视了其保障属性。一些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深刻意义,在他们看来,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是负担,是一件不“划算”的买卖,会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实际上,通过建立住房保障制度,让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政绩。

建设“安心房”不差钱,差的是政府积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袁秀明博士分析说,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房地产开发,对保障性住房却作冷眼旁观状,说明在住房保障方面缺乏动力机制。和商品房相比,保障性住房虽然社会效益明显,但财政投入大而物质获利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就大打折扣。[详细]

政府不能走出土地利益,住房问题只能是难题

    自住房体制改革以来,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地方政府成为最大的收益者之一,在许多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40——50%,成为第二财政。由于土地出让收入不列入财政预算,地方政府可以随意支配,地方政府因此严重依赖土地财政,政府成为唯一的土地供应商和市场的操纵者与控制者,牟取利益最大化。



  更多>>
2010.09.15 2010.09.142010.09.13 2010.09.10 2010.09.09
保护举报人不缺法而缺“做法”
法律不给力,撞死才“划算” 是时候加息了国美争夺战:一部光明正大的商战大片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中国渔船
2010.09.08 2010.09.07 2010.09.06 2010.09.03 2010.09.02
坚决辟谣没人信不如以事实证明 深圳30年 京藏高速堵车与农民进城 航空业失衡小飞机掉落“长江鱼存毒”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