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王牧笛“怜香惜玉”,怎成公共事件?

事情本有正常解决途径,他却选择了微博泄愤

21日,广东卫视知名主持人王牧笛陪女友去打点滴,因为护士连打四针才找准血管,便愤怒地发微博称“我也想拿刀砍人,操!”因为女友生病打点滴,护士静脉穿刺4针才成功,对于护士的工作产生不满这种心情能够理解。但王牧笛本可以有很多正常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对服务态度不满意,可以向院方、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投诉,可以在网上批评当事护士,可他偏偏选择在实名认证的新浪微博上发表带有煽动社会仇恨情绪的言语,由此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强烈愤慨。[详细]

医患关系正紧绷,王牧笛骂的“不是时候”

王牧笛是北京大学外交学硕士,《财经郎眼》的制片人及主持人,这一节目因经济学家郎咸平等元素拥有高收视率,王牧笛本人也是拥有37万粉丝的大V。缝肛门、八毛门等事件后,媒体一直被指责在医患矛盾中起推波助澜作用。近来齐齐哈尔医生被高中生打死、高龄产妇护士被追打等恶性伤医事件层出不穷,医患关系再度达到紧绷状态。王牧笛此时通过实名认证的微博账号发出“杀医”言论,无疑在客观上起到“拉仇恨”的效果,瞬间点燃网友怒火。[详细]

事关医护群体生命安全,医师协会“不得不出手”

王牧笛在公众平台发出极端言论,不仅惹怒了网友,也引来中国医师协会的公开谴责,该协会要求广东卫视“责令其下课”。在很多医务工作者看来,对暴力包括语言暴力的纵容就是下一例杀医案件的开端,王牧笛的言论正是暴露了医院暴力频发的思想基础,正是这种社会基础的广泛存在,才导致医院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对任何形式的暴力的姑息、纵容都可能让下一位医生倒在血泊之中,这也是医务工作者和中国医师协会为何对此次事件做出强烈反应的原因所在。从而也让一个简单的事件变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公共事件。[详细]

王牧笛究竟错在何处?

暴力言论进一步撕裂医患关系

从去年至今,暴力伤医事件已接连发生十多起,有多位医生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如何消除滋生暴力的社会土壤成为当务之急,而在医患关系改善的进程中,媒体从业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促进医患互信,如何理性维权,这些问题上的正确理念没有媒体的参与几乎难以实现。因此,作为公共人物和媒体人在网上公开发布这样充满暴力的言论,已经突破了底线,对于已经有裂痕的医患关系来说,只能是进一步撕裂,而没有任何建设性。[详细]

间接恶化本已问题重重的医疗环境

近年来,恶性伤医、杀医的事件不断发生,在工作中遭受辱骂、威胁乃至人身攻击的医护人员不断增加,这种愈演愈烈的医院暴力极大地干扰了医疗场所的正常秩序,伤害了医务人员的身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其最终结果会危及我们医疗体系的运行效率和健康发展。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医务人员普遍感到自己的人身安全和个人尊严得不到保障,他们怎么能够安心工作?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医生、医学生因为这种恶劣的环境而放弃从医,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流失会让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尝到“难以找到好医生”苦果。[详细]

语言暴力极易引发现实暴力

这种在网络上公然煽动暴力杀人的言论危害极大。首先,它会造成网络和社会暴戾之气。这些年,也许正因为我们对于一些网络暴力言论放任不管,导致网络和社会暴力不断。其次,这种危害还体现在网络的暴力随时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暴力,从而导致公民生命健康受到损害。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不排除某些头脑简单的网民看到网帖,头脑一发热,真做出杀人的事情,类似的例子之前并非没有。[详细]

言论自由,不等于可以随意发泄

此事件中,王牧笛的微博如果没有实名认证,那么其微博言论的个人属性更强。而一旦实名认证之后,其微博就兼具了个人属性和机构属性。按照新闻从业人员使用微博的规范来说,使用者应当发言审慎,个人微博上面的表达,要避免给单位、职业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即便是在标榜言论自由美国,对于纯粹言语威胁的行为的治罪也十分严厉,威胁伤害他人的人身安全是受到高度警惕的。2010年,一位中国留美博士生翟田田一度被诉“恐怖威胁”(Terroristic Threats)罪,就曾引起轩然大波,虽然校方最后撤诉,但翟田田也因为这次风波而中断学业。[详细]

但王牧笛下课就能解决问题了吗?

王牧笛下课与否,应由广东卫视决定

在公开信中,中国医师协会要求广东卫视责令王牧笛下课,这样的诉求并不合理。适不适合节目是由其供职的媒体来判断。另外,王牧笛做的是财经节目不是医疗节目,行业性也是有差别的。他在微博上冲动表达就会在节目上冲动表达,这样的逻辑显然也无法建立,也很难通过媒体人的一条微博就为其下一个没有正确是非观、价值观的结论。

喊打喊杀解决不了不完善的医疗

不可否认,当前的医疗卫生服务远非尽善尽美,这里面当然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但也有医务人员个人人文素养、服务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前者需要通过深化医改加以解决,后者则需要通过提高医学人文教育,并通过社会监督来加以矫正。无论何种方式,都需要各方有足够的理性,而非在网上喊打喊杀,制造进一步的对立。正如一位报界时事评论员所提供的思路,促进医患和谐,需要良法,需要好制度,也需要好人。这就是公民的良善和美德的拯救与救赎。[详细]

而解决医疗暴力,需要回答更多的问题

本应救死扶伤、受人尊重的中国医务群体,为何成了暴力(包括语言暴力)攻击的对象?为何医务群体反复伸冤诉苦,义务献血量是社会平均的12倍,非典时期奋不顾身,也不能改变社会对医疗行业的不信任?为何大部分医务人员对真正砍掉其思想和意志的行为漠视无睹、忍辱求全或集体失声?不回答这些问题,医疗暴力将永远挥之不去。

而眼下该做的,正如王牧笛在道歉信所说,患者和患者家属应当更多地了解医务工作者的处境和遭遇,双方多些理解与沟通,这就是一种理性的态度、建设性的想法。辱骂、威胁和人身攻击不会带来良好的医疗服务,相互的尊重、理解和包容才能有和谐的医患关系。[详细]